全站日记 标签: 周作人

情迷废话王

哑巢父 哑巢父 2019-02-14 11:37:11
指在漫无边际的对话或描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比例,是现代社会人际沟通的必备手段。仇人之间靠它破案,情人之间靠它牵线。 谁都不爱听废话,但是谁都免不了说废话。 爱因斯坦如果客气点问我,我会告诉他这叫“废话的波粒二象性”——同样一句废话在别人嘴里就是波,语焉未详,落点飘忽;从自己嘴里说出来就是粒,清清楚楚,掷地有声。 秦二世而亡,怪我咯? 东晋时期的王羲之跟谢安是好朋友,有天他俩一同登上了冶城。 冶城,故址在今江苏南京朝天宫一代,相传春秋时期的吴王夫差在此冶炼铸造故而得名。那天谢安一...    (2回应)
近年来一直有人提倡鲁迅研究的“去政治化”解读,而我以为与之相关的周作人研究不仅要提倡“去政治化”解读,还要提倡“去鲁迅化”解读。上世纪文学研究中的“周作人”往往被密集的政治符号和“鲁迅”的双重阴影所笼罩,这和“鲁迅”符号在49年后政治地位的提高密不可分。事实上,全盘去政治化是不合理的,毕竟文本产生于特定政治语境,“去政治化”只是将文本从政治语境的附属与歪曲下解放出来,而将政治作为分析文本的一个因素对待,“去鲁迅化”也是同理,我们不能排除鲁迅对于周作人的重大影响,而只是将其作为...

反抗者周作人

买超 买超 2019-01-19 12:09:13
周作人为俞平伯《燕知草》做跋,文中提到明朝文士固然有隐遁的色彩,“但根本却是反抗的”,多数文人反礼教的态度也很明显。周作人在此处虽是为俞平伯做跋,论的是明朝事,却隐隐透出自家胸臆。今日看很多人说周作人,贴的标签多是枯涩、冲淡、闲适。枯涩冲淡是知堂文风的一大特点,但若说知堂文章内容以闲适为主,那是一叶障目了。 很多人是上了选本的当。我读过多个知堂的选本,编者选取作品往往都以闲适小品为主。但如果多读过一些知堂作品,就不难发现,闲适小品在其著作中的比例并不高。知堂一生创作,也涉草木...

故乡

Ray尹 Ray尹 2016-12-19 00:49:57
最近读周作人,在《故乡的野菜》一篇中他写道,“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读完想到自己,我出生在江南小城镇江,十八年后去南...    (72回应)
我不是清教徒,并不反对有娱乐。明末谢在杭著《五杂俎》卷二有云: “大抵习俗所尚,不必强之,如竞渡游春之类,小民多有衣食于是者,损富家之羡锄以度贫民之糊口,非徒无益有损比也,”清初刘继庄著《广阳杂记》卷二云: “余观世之小人未有不好唱歌看戏者,此性天中之诗与乐也。未有不看小说听说书者,此性天中之书与春秋也。未有不信占卜祀鬼神者,此性天中之易与礼也。圣人六经之教原本人情而后之儒者乃不能因其势而利导之,百计禁止遏抑,务以成周之刍狗茅塞人心,是何异塞川使之不流,无怪具决裂溃败也。夫今...

我的杂学

心不惑 心不惑 2019-03-25 07:33:17
2019.03.24 1.盖现代文明国的民俗大都即是古代蛮风之遗留,也即是现今野蛮风俗的变相,因为大多数文明衣冠的人物在心里还依旧是个野蛮。 2.一半当亦如《雅歌》所说由于“爱情如死之坚强”欤。中国人似未知生命之重,故不知如何善舍其生命,而又随时随地被夺其生命而无所爱惜,更未知有如死之坚强的东西,所以情死这种事情在中国是绝不会发见的了。 3.式亭主人者,予鸠车竹马之友也。性素拙于言辞,平时茶话尤为迟钝,故人称为无趣的人,且是无话的人。贾客而是骚人,背晦而又在行,居在市中而自隐...
——周作人《自己的园地》读书报告 与嬉笑怒骂的哥哥鲁迅先生不同,周作人似乎一直以“冲淡平和”、“与世无争”的形象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而《自己的园地》却让我见识了一个与以往刻板形象不同的,作为文艺批评家的凌厉的周作人。尽管作者本人极力隐藏自己批评家的棱角,但旧序中“批评是主观的欣赏不是客观的检察,是抒情的散文不是盛气的指摘”一句,已将其写作的目的暴露无遗。 “自己的园地”指“文艺”,无论是种果蔬,种药材,抑或是蔷薇地丁,在周作人看来,“只要本了他个人的自觉,在他认定的不论大...
摘要:本文以“原始儒家思想的本质”,“原始儒家思想的变异”和“目前的工作”三个部分对周作人在《中国的思想问题》等文章中提出的“以孔孟为代表,禹稷为模范”的“人道主义的儒家思想”进行分析。本文认为,“仁”与“事功”是贯穿这一思想的两条线索。周作人的原始儒家思想是立足于人类生物性的一种“顺乎人性”的思想建构,其核心包括分为“忠恕”两个层次的“仁”,以及将“仁”付诸现实的“事功”意识。在周作人看来,原始的儒家思想在后来的历史中受到了“为君”思想和儒生道士化、师爷化、禅和子化的压抑,...
周作人曾将自己对风土志和生活史材料的关注与书写比作芹菜,他说以前乡下人吃芹菜觉得很美味,就去献给贵人,贵人吃了只觉得辣辣的。他说“我所做的有点相像亦未可知”,只希望“我的芹菜将来也会有人要吃的吧”。作为儿童生活史与绍兴风俗的结合体的《儿童杂事诗》,当然是这芹菜中的一株,而且是现如今吃起来仍旧辣辣的水芹菜。 从写定、抄录文本到最终初版,《儿童杂事诗》用了整四十年;而初版笺释本到最终修订版,钟叔河用了二十六年。翻看各个版本的“笺释者言”,体会钟先生从初遇时的喜爱与唏嘘到故人去世的...
鲁迅与郁达夫是中国近代文学的代表人物,在中国文学史上留有浓重的一笔。如果比较一下,无论是他们的写作主张还是个人行为都大相径庭,然而他们却惺惺相惜地走到了一起。很难想象一位革命型的现实主义作家,与一位浪漫主义小说家是如何坐在一起谈笑风生的,并且还一起创办了《奔流》杂志,在文学之路上携手并肩。 鲁迅去世的时候,郁达夫正漂流在福建,晚饭时与一位记者同席,从他口中得知鲁迅死讯,起初郁达夫未敢轻信,总觉其中有误,饭未吃完,就已离席。他到报馆证明,看到中央社的电文,才敢相信鲁迅逝世。立刻...    (8回应)

查看其它标签的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