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日记 标签: 卡夫卡

卡夫卡的语言环境恶劣。在布拉格,说德语的犹太少数族裔有种独特的狐立感和迷宫般的复杂心态。卡夫卡的德语在捷克人听来简直是刺耳的噪音。他经常感到一种负罪感,因为他没有用自己的才华复兴捷克文学和民族意识;在结识米莲娜之后,他的负罪感变得尤其尖锐。与此同时,他的犹太性与日益高扬的德国民族主义发生了冲突。卡夫卡挖苦说,从德国来到布拉格的学生和商人说的德语与他的他语不一样,换句话说,他们的语言必然是“敌人的语言”。犹太中阶级放弃捷克语言和德语,希望以此强调他们的解放,强调他们在欧洲的自由...
笼子寻找鸟——关于卡夫卡 2019/10/23 我顾不上自己寝室狭窄、流动在即、时间紧迫,还是在这个傍晚去下单了一套卡夫卡全集,在这个阴沉沉的北京之秋,好像卡夫卡特别能击中我。当然他很早以前就在一次次地击中我了,这不稀奇。 “像一只笼子寻找鸟”,这是卡夫卡随笔里面说的,很符合我现在的感受。如果是鸟儿寻找一只笼子对其的捕获,那还是一个自认为清白无染的自我唱出的人间悲歌,看起来一副涉世未深的失足少年人气质,我现在已经翻了这篇,于是只好说,我是个笼子,我在渴望着捕获我的鸟儿。 在张...    (1回应)
“卡夫卡”在捷克语中是“寒鸦”的意思,为了纪念他,人们在1983年发现的小行星3412以“卡夫卡”来命名。他说,“你与别人看到的不同,而且更多,总之,在你的有生之年,你已经死了,但你却是真正的获救者。”他未曾被遗忘,因为愈发现代的当下,人愈发孤独。 [视频] 导演/编剧: 皮奥特·杜马拉 动画短片/波兰/无对白/1992-05/16mins “卡夫卡”在捷克语中是“寒鸦”的意思,他原来是个保险公司职员。后来阴差阳错,走上了写作的路,不仅走上了,还走的敞亮,与法国的普鲁斯特,爱...
对于中国作家乃至中国文学而言,2012年最重大的事件莫过于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了。诺贝尔委员会给莫言的颁奖词为: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在诺贝尔委员会看来,莫言的创作显然受到了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对此,莫言并不讳言。莫言说:“像我早期的中篇《金发婴儿》《球状闪电》,就带有明显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1]作为魔幻现实主义的最重要的作家,同时也是对当代中国文学影响最大的作家,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对莫言的影响和启示自然是不容忽视的。...
《变形记》第一次要以图书形式出版的时候,定了由Ottomar Starke担任书的封面设计,卡夫卡得知后立马给出版社写了封信,强烈建议不要画那只昆虫,生怕那位写实派艺术家给他画个栩栩如生的虫子在封面上。 Thierry Mugler却反其道而行,其品牌1997春夏高级定制「Les Insectes」正是以卡夫卡的《变形记》为灵感设计,他将昆虫和女性融合起来,用这场秀创造出一个生物奇想世界,演示了硬壳虫蜕变的变化过程,但不同于卡夫卡所担忧的那般,那些幻化成女子的昆虫大多宽肩蜂腰...    (2回应)
我在布拉格寻找卡夫卡,在路上重温他的文字:“我永远得不到足够的热量,所以我燃烧——因冷而烧成灰烬。”我思量着,在这样一个城市,无法获得热量是怎样的状况。 事实上,布拉格的象征物并不是“灰”,而是“灰”的前一个物质阶段——“肉”。烤肘子,外...    (29回应)
企鹅经典70周年纪念套装(书盒装·全7册)》 这些箴言是卡夫卡生前从笔记中亲自选出,誊清并编号,但未加标题。副标题为卡夫卡的挚友、其遗稿的整编者布罗德所加。以“*”号起首的段落被卡夫卡划掉,但未抽去。此篇箴言共109条,现摘选30条。 箴言(节选) ——对罪愆、苦难、希望和真正的道路的观察 1 真正的道路在一根绳索上,它不是绷紧在高处,而是贴近地面的。它与其说是供人行走的,毋宁说是用来绊人的。 2 所有人类的错误无非是无耐心,是过于匆忙地将按部就班的程序打断,是用似是而非的...
✍🏻 她拖着沉重的身体走到步行街,在那里转了几圈。走过商店橱窗,她透过玻璃看到自己的形象:一个瘦小的女孩儿,光头,大眼睛,嘴唇犹如一弯新月。 ✍🏻 她走在行人中间,晚风吹拂。 ✍🏻 “ 看你走得多么远,笨蛋 所有软弱化为强悍” ✍🏻 如果一个人,无所谓是谁,为了完成一项艰难的使命,无所谓什么使命,他决定保护和封闭自己,自己的灵魂(只是一段时间而已),那么,在他的使命完成之后,他还能不能变回原来的他,完完全全和原来一样? ✍🏻 并非所有人都像她一样孤独。 ✍🏻 她慢慢明白了,为...
提到卡夫卡大家印象最深的已经就是他的著作《变形记》,在书里身为推销员的主人公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故事情节看似荒诞古怪却正是当时人们生存状态的一种写照。 弗朗茨·卡夫卡1883年7月3日出生在布拉格,1924年6月3日死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生前卡夫卡可以说是默默无闻,而死后他却成为现代文学的巨匠,人们将他与法国的普鲁斯特和爱尔兰的乔伊斯等名作家并列。战后许多现代文学流派的产生都深受卡夫卡的影响。 1989年以前,在卡夫卡的故乡布拉格,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这个作家...
今天我们要聊的,是有关“谨遵遗嘱”和“善意背叛”的故事。 -- 两年前,被誉为“当代托尔金”的奇幻作家特里·普拉切特在家中安然离世。他笔锋犀利、擅于讽刺,他创造了一只巨型海龟和四只大象托起的“碟形世界”,他写了70本书,并且让魔法有了颜色,他...

打工人卡夫卡

岱兮 岱兮 2022-05-10 00:19:44
卡夫卡家的一天从早上六点开始。 女仆晨起打扫卫生,准备早餐,烧热水。随后卡夫卡最小的妹妹Ottilie(Ottla)起床,快速吃完早饭后赶去一千米外的Zeltnergasse,给卡夫卡父亲的商店开门,7:15的时候员工陆续就来上班了。 Ottilie离开家之后卡夫卡就得起床洗漱。在他家里他是唯一一个拥有自己房间和卫生间的人,他的三个妹妹(Elli,Valli,Ottla)挤在同一间卧室里。囫囵吃完早饭后,他急匆匆赶去公司,布拉格工人事故保险协会(The Workers' Ac...    (1回应)
喜欢卡夫卡,从他的英文版《变形记》开始。最近又借了中文版《卡夫卡读本》来读,第一篇选文仍然是《变形记》,即便已经看过英文版,还是会抑制不住想要再看一遍中文——由此可见,我是多么喜欢卡夫卡,哪怕只是读过他的《变形记》而已。 喜欢一个人的理由不需要太多,而喜欢一个作家,于读者而言可能只是一本书的距离;但对于作者而言,这本书却可能是他毕生的心血。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读者和作家的位置是极其不对等的。外在看来,作家是多么令人仰慕和尊敬的职业呀!但是与我而言,作为普通读者却实际上享有了更大...
<前页 1 2 3 4 5 ... 7 8 后页>

查看其它标签的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