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上的时代变幻------评《白鹿原》
由此开始,每读完一本书,必写评论。
花了近一个月才阅读完这部小说,起初读此书是因为接了一个小公司的剧本,涉及农村题材,剧本要表达的意义与《白鹿原》中心相似,虽然我小时候在农村生活过几年,不过要写这样的剧本确实吃力费神,因为能力不高暂时达不到流畅写作的功力,在农村方面的知识储备也不完善,于是拖延症又犯,索性先把小说阅读一遍培养下情感。
此类长篇农村题材史诗类小说我也是刚刚接触,完全不同于以前读过的青春畅销书之类。
这又是一部受到广泛关注和评论的书,刚刚看完百味杂陈,不知该评论些什么,但心境平和,不知不觉中磨砺了性子。
史诗类小说都有一个特点,场面宏大,人物众多,命运起伏,涉及甚广,隐含作者对政治,国家,党派,文化,时代的诸多看法。
其实在写此书评时压力很大,一是因为自己读书甚少,理解不够,读一遍可能读不出其中深意,二是自己只是个不过二十岁的学生,对那段深刻复杂的历史没有长辈那么记忆深刻。三是不知该用什么立场,层次,方法去解读。
小说末尾附上了评论两篇,一篇是标准的政治文,对小说中的告别革命论倾向进行了批评和抨击,还有一篇语句过于晦涩,读完后竟没读懂是什么意思。评论文章中获得褒奖最多的是雷达的《废墟上的精魂》。
此书成稿于1992年,评论的大多都是早入不惑之年的专家学者们,文章的时代差距大,导致书写习惯不同,阅读也不顺畅。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我一向不同意文艺服务政治的观念。在那篇政治评论文中,作者批评陈忠实笔下的人物,政治立场不坚定,对革命和党不看好。
小说人物的命运是要由小说中自己去发展的,而不是一开始就背负了传承教化之类的责任。文艺不必服务于政治。
高中时语文老师曾讲过一个中国各省的文化氛围的话题,大体上记得两个地区是文人学者辈出的地方,一个是山东,孔子故乡,这个就不用说了。另一个印象深刻的地区就是关中,也就是陕西一带,那里黄土深重,风水极好,历史绵长,贾平凹,路遥,陈忠实等文化大家都出于此。当然,北京,江南等地也是文化氛围极重的地方。(可怜我的河北家乡)
我实在读不出那么多的韵味深沉,波澜起伏,天下大势,只能肤浅的分析一下人物和框架了。
小说主要人物分两代
上一辈:
白嘉轩
小说主角,命硬而长寿,典型的封建农民形象,见证了整个白鹿原的兴衰。是一个正直而固执的人。他担负沉重,但他勤奋,向上,努力,农民身上的特点在他身上显露无疑。由一开始的家境几乎败落,到把白家带成了白鹿原第一大家,的确不易。但他身上有太多可以争论和矛盾的地方。埋下伏笔的,就是开头,白嘉轩用不太光彩的计谋换得了鹿家的埋有白鹿精灵的旱地。然后迁坟转运,似乎由此发家。他娶过七房媳妇,克死六房,可见他命中确有硬而直的地方。这里不讨论封建迷信是否该摒弃还是尊重的问题,因为本书中有些部分和命格,风水,神鬼有关。他虽然秉承耕读传家的祖训,勤勉自制,然而他却由种罂粟致富,他尊重学识,尊重祖训和家风,请朱先生写乡约。他的腰杆太直,但他又崇尚和平和友好。他不记恨鹿子霖对他使的诡计,也不记恨黑娃曾经打断了他的腰。然而他太封建,孝文做出了对不起家族的事,他便不认这个儿子,灵灵几年未回家,不服从封建包办婚姻而逃跑,他便不认这个女儿,认为丢进了他们白家的脸。他身为族长,为人平和,善良而乐于助人,他对长工鹿三如亲兄弟一般,完全没有主仆之分,有时却顽固而不近人情,他不让黑娃和小娥进祠堂。他的命就是土地,只要能动,他便要下地就干农活,即使不忙,也要亲自感受下劳动所带来的充实感。他封建,瘟疫大旱时,他求神求水,鹿三被小娥上身,他找法师神汉。他见证了白鹿原上的起起落落,清朝的灭亡,军阀,农协,革命,土匪,大旱,饥荒,瘟疫,解放,土地革命。这些风起云涌的变换在一个老人身上最终留下了深刻的记忆,然而他最终豁达的看开一切,他接受了孝文,灵灵,原谅了黑娃,几次设法营救鹿子霖,鹿兆鹏,他平静的应对乱世,苛捐,征兵,军阀,土匪,仿佛早就料到一切都会过去,像是一个沧桑老人,他经历了大变化,只是固守在自己院子中,蹲在厚实的土地,默默回忆着一切。
鹿子霖
白家和鹿家是原上的大户,两家是有恩有怨,相互连结。鹿子霖作为白嘉轩的对手和老友,却是完全不同的一种人,白嘉轩是族长,鹿子霖是政府部门的乡约,两个不同的官职代表不同的道路。鹿子霖千方百计想要压倒白家,然而却心术不正,他好色,和很多女人有风流韵事,他逼迫小娥,甚至还和儿媳传出了闲话,他好酒,他用计使孝文堕落,挣到了孝文的屋子和土地,给白家致命的打击,然而他因为儿子兆鹏是共产党员的缘故被投到了监狱,兆海也战死,家境败落,穷困潦倒,在孝文得势当上了滋水县县长后,被批斗打倒,疯疯癫癫,连妻子也厌恶嫌弃,最终在小说的末尾,入冬的寒潮带走了早已不堪的生命。
朱先生
这是我整部小说中最喜爱的人物,标准的正派文人,胸怀天下,学识渊博。村民,县长,没有一个人不佩服他的。他带头禁植罂粟,他劝说白鹿两家放下分歧和平共处,他给人指出明路,他劝说促成了开设赈灾粮。他每日晨读,散步。开设书院,修补县志。抗日战争时,见国民党无心抗日反倒要去剿共,他还老年热血一把,带领七个老先生发表抗日联合声明,威震关中,弃笔从戎,上战场打仗,虽然被阻止下来不了了之。但是他的确是一个真汉子,有正气的文人。他思想开明,懂得国家大势,劝说缓和了国共关系,阻止了不必要的伤亡,又撰写乡约,使白鹿原的村民向学戒恶。他一生清贫,从未有过亏心之事,是个料事如神的智者,不封建不顽固,死后葬礼极其简单,不要棺木不要礼乐,更不要亲戚朋友来吊唁,只是枕着一生所著的书籍简单埋了。更让人惊奇的是,他似乎早就预料到若干年后的文革动乱,当无知愚蠢的红卫兵挖他的坟批斗时,坟里的砖上还刻着“天作孽犹可违,人作孽不可活”,愤怒的小红卫兵把砖头一摔,里面的字显露出来“折腾到何日为止”。使众人惊呼。这一段精彩而令人心酸。一生为国为民的智者,反倒成了封建糟粕,四旧,被革命被批斗,死后还被掘墓。真是可悲可叹。
鹿三
鹿三是白嘉轩的长工,主仆二人关系亲如手足。他性格耿直而死板,儿子黑娃夺了别人的媳妇,他便不认儿子和儿媳。小娥诱惑了孝文,使孝文堕落。他最终起了杀人的念头,把小娥杀了。这却太残忍,纵使小娥有错,也不该杀了人家,有违白家磊落的传统。后来,鹿三被小娥鬼附了身,成了离奇却悲哀的一段情节,整日疯癫,在白嘉轩建镇妖塔后恢复了神智,却失了神魄,整日浑浑噩噩,眼神里没了平日的的坚强果敢,在临死前,终于回光,和白嘉轩喝酒长谈,恢复了以前的神采,无憾而死。
下一辈:
白孝文
白孝文是白嘉轩的大儿子,历经磨难,有过穷困潦倒,有过风光无限,不能说是正直,也不好说他阴险。我不喜欢此人。其实孝文一开始的确承父志,不过从开始也能看出他意志摇摆,比如刚娶妻时,贪色,整日行房事,脸色虚浮,精力衰竭,被白嘉轩几番教育,才改了过来。本来作为长子,他担负家族希望,白嘉轩也一直把他当未来族长培养,他也一直不负所望,只是后来鹿子霖用计,让小娥去勾引他,他意志不坚定,受了诱惑,在村里受罚,并被白嘉轩逐出了家门,从此他自甘堕落,沉迷于鸦片和小娥的美色,卖了房卖了地,最后四处讨饭,浑身烂臭,在臭水沟中半死不活,被野狗咬食。后来命大不死,决心改过,鹿子霖帮忙把他送去了保安团,后来他发奋努力,当上了团长,又娶了妻。只是他是国民党,抓捕共产党,只是求自己安稳。后来趋势大变,共产党快打败国民党,在鹿兆鹏的劝解下,决心起义,只是他又太狠毒,营长对起义之事摇摆不定,他就拿枪崩了营长,解放后他成了滋水县县长,光宗耀祖的事情,可他却记仇,处死了黑娃,当众批斗鹿子霖,使鹿子霖受惊变疯。这样一个人,完全没有一丝善心和宽容,纵使得势,依然不被我认同。
白孝武
白嘉轩的二儿子,在白孝文堕落被逐出家门后,被白嘉轩当做族长培养,才能一般,但也树立了威信,只是他没有主见,多需要父亲来指点,不过生活平稳,性格敦实,也算是幸运了。
白灵
白嘉轩的女儿,整个白鹿原上,最机灵最美丽的女人。从小就展露出不输于哥哥的才能,进城上洋学堂,和鹿兆海私定终身,一开始,兆海入了共产党,白灵入了国民党,随着形势的发展,白灵的思想了发生了变化,后来兆海成了国民党军官,而白灵在兆鹏的帮助下入了共产党。她教学,卧底,积极开展学生运动,和兆海因为党派的不同而争论,走向分歧,最终成了兆鹏的妻子。然而这样一个美丽机灵的人,却在肃反运动中死在了自己人手里,被活埋了。不禁令人扼腕,愤怒。
鹿兆鹏
鹿子霖的大儿子,坚定的共产党人,为共产党事业奔走几十年,几次被捉,受尽苦难,组织了农协运动,起义。然而最终却在解放后下落不明,生死不知。他是坚强,忠诚,光明磊落的,是一个纯粹的共产党人,只是不知是时代问题还是民智未开,最终促成了解放,却也成了无名英雄。
鹿兆海
鹿子霖的二儿子,单纯,专一,从小喜欢白灵,纵使白灵成了兆鹏的妻子,也依然对白灵痴心不改。和哥哥兆鹏不同,他后来成了国民党的军官,在对红军的围剿战争中死亡。党派之分,使得无数年轻人就这样死于英年,更显出在乱世中的无奈之感。
黑娃
鹿三的儿子,自小和孝文他们一起读书,只是天生不是这块料,后来和兆鹏合作,搞农协,失败后去外村当了长工,和主人家的小妾小娥偷情,被逐了出来,带着小娥回到了白鹿原却不被认可,后来当了土匪,再后来成了保安团团长。是个豪气,有情有义的汉子。当了团长后一心向学,成了朱先生最好的弟子,可惜最后却被孝文所处死。
小娥
白鹿原最骚媚,最勾人的女人。本来是大户人家的小妾,后来勾引黑娃被逐出,被黑娃带到白鹿原后也受人白眼,住在村边的破屋,黑娃当土匪后,鹿子霖垂涎她的美色,被迫成了鹿子霖的情妇,后来又勾引白孝文,和孝文也有过一段情史。在被鹿三杀死后,亡魂不散,附身到鹿三上,给村子带来了瘟疫,最终白嘉轩在她坟上建了镇妖塔,才平息了瘟疫,也是一个可悲可恨的女人。
总述
其实那段混乱的年代有无数的故事可写,有令人高兴的,也有使人愤怒的,有使人悲哀的,更多的是让人无奈的。
乱世多事,我没经历过,只能靠阅读文学作品来得知了。
我想说一下党派之争,无论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都是属于和传销一样的组织,都曾让人民受到过痛苦和损失,大部分政策,措施,部门,都是属于无用而表面的。猜疑,两面派,特务,肃反,暗杀,白灵的死,鹿兆鹏的失踪,黑娃的死,兆海的死,不能说谁意义更大一些。哪个党派是真正为人民服务呢?都没有。共产党闹农协,分土地,搞批斗,乱分成分,国民党苛捐征税,发动内战。学生组织的狂热,无知。白灵扔一块砖头砸了教育部长,解气,但暴露了无数党员,致使死伤无数。伤及无辜。抓共产党使白鹿村里人心惶惶。鹿兆鹏为党的事业劳心费神奔走终身,可解放后的国家依然问题层出。
什么理论,思想,主义,其实统统是放屁,归到底中国民智未开,甘心当奴隶,还是服从人治而不是法治,领导人个人崇拜严重,说一句话比法律有用。从解放前到现在2010,党内腐败有目共睹。我希望以后解散一切党派,以法治国,政治全部透明,政府公布一切清单条目,再没有人情关系,贪污谋私。
文学创作总归是虚构,从小被洗脑惯了,总认为共产党无敌必胜高尚无私,其实皆是虚的,真正事实如何是不能从文学作品中得知的。
写到这里忽然词穷,政治,确实不好说太多。
写个书评用了一下午时间,码字到想吐血。
其中的政治就此打住不讨论。
陕西多美食,暑假时曾去西安旅游了几日,每日都吃羊肉泡馍,的确是人间美味。陕西人多朴实,人文气息较浓,我很喜欢。
虽有俗话说,百无一用是书生,但我认为,人跟动物的本质区别不是劳动,而是不断学习。人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变得更强,知书才能达理。如果人人有知识有文化,温和有礼,那该会减少多少争端啊。
恩,再说下OOXX方面,陈忠实在OX方面描写十分隐晦,然而仍然能读出那种冲动和情欲,这是现在那种描写露骨的H小说不能比拟的。
还有,原来那时候OX就有”走后门“一说,也不只活塞运动,也是手嘴并用。其中还有爆菊之事。。。。
再次向朱先生致敬,如果现在能多些他这样的大师就好了,而不是现在大学里的那些沽名钓誉之徒。
好吧,就写到这里吧。以后若有新想法再来。
花了近一个月才阅读完这部小说,起初读此书是因为接了一个小公司的剧本,涉及农村题材,剧本要表达的意义与《白鹿原》中心相似,虽然我小时候在农村生活过几年,不过要写这样的剧本确实吃力费神,因为能力不高暂时达不到流畅写作的功力,在农村方面的知识储备也不完善,于是拖延症又犯,索性先把小说阅读一遍培养下情感。
此类长篇农村题材史诗类小说我也是刚刚接触,完全不同于以前读过的青春畅销书之类。
这又是一部受到广泛关注和评论的书,刚刚看完百味杂陈,不知该评论些什么,但心境平和,不知不觉中磨砺了性子。
史诗类小说都有一个特点,场面宏大,人物众多,命运起伏,涉及甚广,隐含作者对政治,国家,党派,文化,时代的诸多看法。
其实在写此书评时压力很大,一是因为自己读书甚少,理解不够,读一遍可能读不出其中深意,二是自己只是个不过二十岁的学生,对那段深刻复杂的历史没有长辈那么记忆深刻。三是不知该用什么立场,层次,方法去解读。
小说末尾附上了评论两篇,一篇是标准的政治文,对小说中的告别革命论倾向进行了批评和抨击,还有一篇语句过于晦涩,读完后竟没读懂是什么意思。评论文章中获得褒奖最多的是雷达的《废墟上的精魂》。
此书成稿于1992年,评论的大多都是早入不惑之年的专家学者们,文章的时代差距大,导致书写习惯不同,阅读也不顺畅。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我一向不同意文艺服务政治的观念。在那篇政治评论文中,作者批评陈忠实笔下的人物,政治立场不坚定,对革命和党不看好。
小说人物的命运是要由小说中自己去发展的,而不是一开始就背负了传承教化之类的责任。文艺不必服务于政治。
高中时语文老师曾讲过一个中国各省的文化氛围的话题,大体上记得两个地区是文人学者辈出的地方,一个是山东,孔子故乡,这个就不用说了。另一个印象深刻的地区就是关中,也就是陕西一带,那里黄土深重,风水极好,历史绵长,贾平凹,路遥,陈忠实等文化大家都出于此。当然,北京,江南等地也是文化氛围极重的地方。(可怜我的河北家乡)
我实在读不出那么多的韵味深沉,波澜起伏,天下大势,只能肤浅的分析一下人物和框架了。
小说主要人物分两代
上一辈:
白嘉轩
小说主角,命硬而长寿,典型的封建农民形象,见证了整个白鹿原的兴衰。是一个正直而固执的人。他担负沉重,但他勤奋,向上,努力,农民身上的特点在他身上显露无疑。由一开始的家境几乎败落,到把白家带成了白鹿原第一大家,的确不易。但他身上有太多可以争论和矛盾的地方。埋下伏笔的,就是开头,白嘉轩用不太光彩的计谋换得了鹿家的埋有白鹿精灵的旱地。然后迁坟转运,似乎由此发家。他娶过七房媳妇,克死六房,可见他命中确有硬而直的地方。这里不讨论封建迷信是否该摒弃还是尊重的问题,因为本书中有些部分和命格,风水,神鬼有关。他虽然秉承耕读传家的祖训,勤勉自制,然而他却由种罂粟致富,他尊重学识,尊重祖训和家风,请朱先生写乡约。他的腰杆太直,但他又崇尚和平和友好。他不记恨鹿子霖对他使的诡计,也不记恨黑娃曾经打断了他的腰。然而他太封建,孝文做出了对不起家族的事,他便不认这个儿子,灵灵几年未回家,不服从封建包办婚姻而逃跑,他便不认这个女儿,认为丢进了他们白家的脸。他身为族长,为人平和,善良而乐于助人,他对长工鹿三如亲兄弟一般,完全没有主仆之分,有时却顽固而不近人情,他不让黑娃和小娥进祠堂。他的命就是土地,只要能动,他便要下地就干农活,即使不忙,也要亲自感受下劳动所带来的充实感。他封建,瘟疫大旱时,他求神求水,鹿三被小娥上身,他找法师神汉。他见证了白鹿原上的起起落落,清朝的灭亡,军阀,农协,革命,土匪,大旱,饥荒,瘟疫,解放,土地革命。这些风起云涌的变换在一个老人身上最终留下了深刻的记忆,然而他最终豁达的看开一切,他接受了孝文,灵灵,原谅了黑娃,几次设法营救鹿子霖,鹿兆鹏,他平静的应对乱世,苛捐,征兵,军阀,土匪,仿佛早就料到一切都会过去,像是一个沧桑老人,他经历了大变化,只是固守在自己院子中,蹲在厚实的土地,默默回忆着一切。
鹿子霖
白家和鹿家是原上的大户,两家是有恩有怨,相互连结。鹿子霖作为白嘉轩的对手和老友,却是完全不同的一种人,白嘉轩是族长,鹿子霖是政府部门的乡约,两个不同的官职代表不同的道路。鹿子霖千方百计想要压倒白家,然而却心术不正,他好色,和很多女人有风流韵事,他逼迫小娥,甚至还和儿媳传出了闲话,他好酒,他用计使孝文堕落,挣到了孝文的屋子和土地,给白家致命的打击,然而他因为儿子兆鹏是共产党员的缘故被投到了监狱,兆海也战死,家境败落,穷困潦倒,在孝文得势当上了滋水县县长后,被批斗打倒,疯疯癫癫,连妻子也厌恶嫌弃,最终在小说的末尾,入冬的寒潮带走了早已不堪的生命。
朱先生
这是我整部小说中最喜爱的人物,标准的正派文人,胸怀天下,学识渊博。村民,县长,没有一个人不佩服他的。他带头禁植罂粟,他劝说白鹿两家放下分歧和平共处,他给人指出明路,他劝说促成了开设赈灾粮。他每日晨读,散步。开设书院,修补县志。抗日战争时,见国民党无心抗日反倒要去剿共,他还老年热血一把,带领七个老先生发表抗日联合声明,威震关中,弃笔从戎,上战场打仗,虽然被阻止下来不了了之。但是他的确是一个真汉子,有正气的文人。他思想开明,懂得国家大势,劝说缓和了国共关系,阻止了不必要的伤亡,又撰写乡约,使白鹿原的村民向学戒恶。他一生清贫,从未有过亏心之事,是个料事如神的智者,不封建不顽固,死后葬礼极其简单,不要棺木不要礼乐,更不要亲戚朋友来吊唁,只是枕着一生所著的书籍简单埋了。更让人惊奇的是,他似乎早就预料到若干年后的文革动乱,当无知愚蠢的红卫兵挖他的坟批斗时,坟里的砖上还刻着“天作孽犹可违,人作孽不可活”,愤怒的小红卫兵把砖头一摔,里面的字显露出来“折腾到何日为止”。使众人惊呼。这一段精彩而令人心酸。一生为国为民的智者,反倒成了封建糟粕,四旧,被革命被批斗,死后还被掘墓。真是可悲可叹。
鹿三
鹿三是白嘉轩的长工,主仆二人关系亲如手足。他性格耿直而死板,儿子黑娃夺了别人的媳妇,他便不认儿子和儿媳。小娥诱惑了孝文,使孝文堕落。他最终起了杀人的念头,把小娥杀了。这却太残忍,纵使小娥有错,也不该杀了人家,有违白家磊落的传统。后来,鹿三被小娥鬼附了身,成了离奇却悲哀的一段情节,整日疯癫,在白嘉轩建镇妖塔后恢复了神智,却失了神魄,整日浑浑噩噩,眼神里没了平日的的坚强果敢,在临死前,终于回光,和白嘉轩喝酒长谈,恢复了以前的神采,无憾而死。
下一辈:
白孝文
白孝文是白嘉轩的大儿子,历经磨难,有过穷困潦倒,有过风光无限,不能说是正直,也不好说他阴险。我不喜欢此人。其实孝文一开始的确承父志,不过从开始也能看出他意志摇摆,比如刚娶妻时,贪色,整日行房事,脸色虚浮,精力衰竭,被白嘉轩几番教育,才改了过来。本来作为长子,他担负家族希望,白嘉轩也一直把他当未来族长培养,他也一直不负所望,只是后来鹿子霖用计,让小娥去勾引他,他意志不坚定,受了诱惑,在村里受罚,并被白嘉轩逐出了家门,从此他自甘堕落,沉迷于鸦片和小娥的美色,卖了房卖了地,最后四处讨饭,浑身烂臭,在臭水沟中半死不活,被野狗咬食。后来命大不死,决心改过,鹿子霖帮忙把他送去了保安团,后来他发奋努力,当上了团长,又娶了妻。只是他是国民党,抓捕共产党,只是求自己安稳。后来趋势大变,共产党快打败国民党,在鹿兆鹏的劝解下,决心起义,只是他又太狠毒,营长对起义之事摇摆不定,他就拿枪崩了营长,解放后他成了滋水县县长,光宗耀祖的事情,可他却记仇,处死了黑娃,当众批斗鹿子霖,使鹿子霖受惊变疯。这样一个人,完全没有一丝善心和宽容,纵使得势,依然不被我认同。
白孝武
白嘉轩的二儿子,在白孝文堕落被逐出家门后,被白嘉轩当做族长培养,才能一般,但也树立了威信,只是他没有主见,多需要父亲来指点,不过生活平稳,性格敦实,也算是幸运了。
白灵
白嘉轩的女儿,整个白鹿原上,最机灵最美丽的女人。从小就展露出不输于哥哥的才能,进城上洋学堂,和鹿兆海私定终身,一开始,兆海入了共产党,白灵入了国民党,随着形势的发展,白灵的思想了发生了变化,后来兆海成了国民党军官,而白灵在兆鹏的帮助下入了共产党。她教学,卧底,积极开展学生运动,和兆海因为党派的不同而争论,走向分歧,最终成了兆鹏的妻子。然而这样一个美丽机灵的人,却在肃反运动中死在了自己人手里,被活埋了。不禁令人扼腕,愤怒。
鹿兆鹏
鹿子霖的大儿子,坚定的共产党人,为共产党事业奔走几十年,几次被捉,受尽苦难,组织了农协运动,起义。然而最终却在解放后下落不明,生死不知。他是坚强,忠诚,光明磊落的,是一个纯粹的共产党人,只是不知是时代问题还是民智未开,最终促成了解放,却也成了无名英雄。
鹿兆海
鹿子霖的二儿子,单纯,专一,从小喜欢白灵,纵使白灵成了兆鹏的妻子,也依然对白灵痴心不改。和哥哥兆鹏不同,他后来成了国民党的军官,在对红军的围剿战争中死亡。党派之分,使得无数年轻人就这样死于英年,更显出在乱世中的无奈之感。
黑娃
鹿三的儿子,自小和孝文他们一起读书,只是天生不是这块料,后来和兆鹏合作,搞农协,失败后去外村当了长工,和主人家的小妾小娥偷情,被逐了出来,带着小娥回到了白鹿原却不被认可,后来当了土匪,再后来成了保安团团长。是个豪气,有情有义的汉子。当了团长后一心向学,成了朱先生最好的弟子,可惜最后却被孝文所处死。
小娥
白鹿原最骚媚,最勾人的女人。本来是大户人家的小妾,后来勾引黑娃被逐出,被黑娃带到白鹿原后也受人白眼,住在村边的破屋,黑娃当土匪后,鹿子霖垂涎她的美色,被迫成了鹿子霖的情妇,后来又勾引白孝文,和孝文也有过一段情史。在被鹿三杀死后,亡魂不散,附身到鹿三上,给村子带来了瘟疫,最终白嘉轩在她坟上建了镇妖塔,才平息了瘟疫,也是一个可悲可恨的女人。
总述
其实那段混乱的年代有无数的故事可写,有令人高兴的,也有使人愤怒的,有使人悲哀的,更多的是让人无奈的。
乱世多事,我没经历过,只能靠阅读文学作品来得知了。
我想说一下党派之争,无论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都是属于和传销一样的组织,都曾让人民受到过痛苦和损失,大部分政策,措施,部门,都是属于无用而表面的。猜疑,两面派,特务,肃反,暗杀,白灵的死,鹿兆鹏的失踪,黑娃的死,兆海的死,不能说谁意义更大一些。哪个党派是真正为人民服务呢?都没有。共产党闹农协,分土地,搞批斗,乱分成分,国民党苛捐征税,发动内战。学生组织的狂热,无知。白灵扔一块砖头砸了教育部长,解气,但暴露了无数党员,致使死伤无数。伤及无辜。抓共产党使白鹿村里人心惶惶。鹿兆鹏为党的事业劳心费神奔走终身,可解放后的国家依然问题层出。
什么理论,思想,主义,其实统统是放屁,归到底中国民智未开,甘心当奴隶,还是服从人治而不是法治,领导人个人崇拜严重,说一句话比法律有用。从解放前到现在2010,党内腐败有目共睹。我希望以后解散一切党派,以法治国,政治全部透明,政府公布一切清单条目,再没有人情关系,贪污谋私。
文学创作总归是虚构,从小被洗脑惯了,总认为共产党无敌必胜高尚无私,其实皆是虚的,真正事实如何是不能从文学作品中得知的。
写到这里忽然词穷,政治,确实不好说太多。
写个书评用了一下午时间,码字到想吐血。
其中的政治就此打住不讨论。
陕西多美食,暑假时曾去西安旅游了几日,每日都吃羊肉泡馍,的确是人间美味。陕西人多朴实,人文气息较浓,我很喜欢。
虽有俗话说,百无一用是书生,但我认为,人跟动物的本质区别不是劳动,而是不断学习。人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变得更强,知书才能达理。如果人人有知识有文化,温和有礼,那该会减少多少争端啊。
恩,再说下OOXX方面,陈忠实在OX方面描写十分隐晦,然而仍然能读出那种冲动和情欲,这是现在那种描写露骨的H小说不能比拟的。
还有,原来那时候OX就有”走后门“一说,也不只活塞运动,也是手嘴并用。其中还有爆菊之事。。。。
再次向朱先生致敬,如果现在能多些他这样的大师就好了,而不是现在大学里的那些沽名钓誉之徒。
好吧,就写到这里吧。以后若有新想法再来。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