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流水(第十周11.1——11.7)
11月1日 周一
读钱君匋《书衣集》。钱君匋是注明的篆刻家,做装帧设计时曾与鲁迅等人有过交往。书较薄,有些回忆略读了,剩下多为装帧设计方面的文章,可看的地方也不太多。
看“11度青春”中的《老男孩》,十分惊讶。两个老男人回首往事,当年的理想历历在目却已是遥不可及,转眼过去都是苍白中年。“梦想这个东西和经典一样,只会越来越珍贵”。片中插曲十分多,勾起回忆无数,片尾曲《老男孩》翻唱自日本歌曲《ありがとう》(中文意思“谢谢”,大桥卓弥原唱),曲风歌词都很适合电影。在豆瓣短评看到有人说导演(同时也是编剧、主演)肖央06年考北影的时候曾在一个阴暗的小旅馆房间里给他辅导过,经历当也很令人唏嘘。
早先看有人分享过“11度青春”的《哎》,也是部很好的短片。让人感叹烂片堆积的年代,有些怀揣理想的人却没钱拍戏。
11月2日 周二
读《四手联弹》。作者有二,一为章诒和,章作为戏曲研究专家写作的《伶人往事——写给不看戏的人》十分畅销,我不曾看过戏,却很喜欢,犹记初三过年时在南周副刊上看了整整三四个版连载,“一阵风,留下了千古绝唱”,十分令人伤感,另外作为章伯钧的女儿,她写作的回忆文章很多,写作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往事并不如烟》是最好的一本,如今想读是不易了;本书另一作者贺卫方,法学教授,也是一个很特别的人。两人联手写这本图文的书,却纯粹是为情谊,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合作计划,遂写遂作,遂始遂止。内容涉及各自领域和个人生活、发现、思考的方方面面,确实很随意。说实话,在各自领域,二人都是令人敬佩的,只是一起写的这本书,却不必抱那种那他们其他作品的期待去看。换一种心情去看,这本书,其实还很好读的。(二人都是敏感人物,据说跟香港牛津版相比,少数较敏感的章节也被删去了。不过也不必可惜,因为广西师范出版社做的内地版十分精美,难得比港版图书更受赞誉,还是值得一读的)
11月3日 周三
读《蔡澜谈倪匡》。作者蔡澜,内容如书名,谈的,是倪匡(卫斯理)。早年间香港曾有“四大才子”之誉,讲的是金庸、倪匡、黄霑和蔡澜四位,“而如今这四大才子中留下不朽香江名句的黄霑已笑别江湖;而金庸封笔已久,最近只做些历史文化的研究;倪匡也是已经封笔,并坦言自己才思枯竭;四人中惟有蔡澜还在书写美食,并偶尔做做电视节目,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对蔡澜来说,已经属于玩票性质。”四人私交很好,蔡澜和倪匡更是莫逆。蔡澜多才多艺,而且和倪匡一样,也是快手,电视节目和文字专栏很多,只他写倪匡的零碎文字,都有千篇。这一本选集,话当年的地方不多,只是涉及古龙的地方还多些,主要内容是倪匡移民美国期间的趣事。文字简练,幽默风趣,这当然除了作者功力,还有老友倪匡的功劳,他实在是个了不得的人啊,论创作,各种文章体裁创作总量有上亿,其影响力自不必说;兴趣多多,只要专注去玩的,就投入一切,而一旦厌倦,也即立即放下。倪匡不是出世的人,满身人间俗气,但到哪里去找比他更传奇的人呢?
11月4日 周四
读倪匡《钻石花》。卫斯理系列第一篇,但却是个现代武侠故事,只因当初答应金庸写这个系列时没有想到后来成了科幻。故事因为一个宝藏而起,江湖恩怨,儿女情长自不能免,一番设计追逐却很精彩,这大概是后来卫斯理系列唯一继承下来的地方吧。
11月5日 周五
看了彭浩翔兼职的四夜奇谈第二部短片《假戏真作》,黄立行一人分饰两角表演中规中矩,剧情有点幼稚啊,打麻将?晕。
11月6日 周六
读李长声《浮世物语》。李长声旅居日本二十多年,是个知名的日本通,专门写作随笔,写了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尤为难得的是他的性情和文笔,冲淡平和,自然隽永,实在不可多得。曾读《日下书》,转谈日本出版文化。他的书喜爱者众,今年很热销,可以读到更多了。
用了两周,看完了《黎明之前》,确实可以喝《潜伏》相媲美。尤其可贵的是这部戏不但塑造了成功的中共卧底及地下党员形象,而且突出了国民党情报人员的形象,本来嘛,大家都是有两把刷子才混得出来的。结局同样大赞,兄弟二人的对于各自命运的抉择,从一开始就注定在分叉了。
11月7日 周日
一早雾气沉沉,下了小雨,风大,淋落了一地黄叶。下午终于开始下雪,到夜间,下起大雪,属于东北的漫长季节来了。
由于3Q大战,对二者印象都坏了不少。也开始尝试新的媒介。注册了MSN,开了微博,都下载了手机客户端,还在博客大巴注册了一个账号,不过怕暂时还打理不过来,等有时间再慢慢习惯吧。
本周订购台版图书四本。在中图和当当各下一单,花费不小,接下来还是尽量省省吧。
读钱君匋《书衣集》。钱君匋是注明的篆刻家,做装帧设计时曾与鲁迅等人有过交往。书较薄,有些回忆略读了,剩下多为装帧设计方面的文章,可看的地方也不太多。
看“11度青春”中的《老男孩》,十分惊讶。两个老男人回首往事,当年的理想历历在目却已是遥不可及,转眼过去都是苍白中年。“梦想这个东西和经典一样,只会越来越珍贵”。片中插曲十分多,勾起回忆无数,片尾曲《老男孩》翻唱自日本歌曲《ありがとう》(中文意思“谢谢”,大桥卓弥原唱),曲风歌词都很适合电影。在豆瓣短评看到有人说导演(同时也是编剧、主演)肖央06年考北影的时候曾在一个阴暗的小旅馆房间里给他辅导过,经历当也很令人唏嘘。
早先看有人分享过“11度青春”的《哎》,也是部很好的短片。让人感叹烂片堆积的年代,有些怀揣理想的人却没钱拍戏。
11月2日 周二
读《四手联弹》。作者有二,一为章诒和,章作为戏曲研究专家写作的《伶人往事——写给不看戏的人》十分畅销,我不曾看过戏,却很喜欢,犹记初三过年时在南周副刊上看了整整三四个版连载,“一阵风,留下了千古绝唱”,十分令人伤感,另外作为章伯钧的女儿,她写作的回忆文章很多,写作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往事并不如烟》是最好的一本,如今想读是不易了;本书另一作者贺卫方,法学教授,也是一个很特别的人。两人联手写这本图文的书,却纯粹是为情谊,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合作计划,遂写遂作,遂始遂止。内容涉及各自领域和个人生活、发现、思考的方方面面,确实很随意。说实话,在各自领域,二人都是令人敬佩的,只是一起写的这本书,却不必抱那种那他们其他作品的期待去看。换一种心情去看,这本书,其实还很好读的。(二人都是敏感人物,据说跟香港牛津版相比,少数较敏感的章节也被删去了。不过也不必可惜,因为广西师范出版社做的内地版十分精美,难得比港版图书更受赞誉,还是值得一读的)
11月3日 周三
读《蔡澜谈倪匡》。作者蔡澜,内容如书名,谈的,是倪匡(卫斯理)。早年间香港曾有“四大才子”之誉,讲的是金庸、倪匡、黄霑和蔡澜四位,“而如今这四大才子中留下不朽香江名句的黄霑已笑别江湖;而金庸封笔已久,最近只做些历史文化的研究;倪匡也是已经封笔,并坦言自己才思枯竭;四人中惟有蔡澜还在书写美食,并偶尔做做电视节目,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对蔡澜来说,已经属于玩票性质。”四人私交很好,蔡澜和倪匡更是莫逆。蔡澜多才多艺,而且和倪匡一样,也是快手,电视节目和文字专栏很多,只他写倪匡的零碎文字,都有千篇。这一本选集,话当年的地方不多,只是涉及古龙的地方还多些,主要内容是倪匡移民美国期间的趣事。文字简练,幽默风趣,这当然除了作者功力,还有老友倪匡的功劳,他实在是个了不得的人啊,论创作,各种文章体裁创作总量有上亿,其影响力自不必说;兴趣多多,只要专注去玩的,就投入一切,而一旦厌倦,也即立即放下。倪匡不是出世的人,满身人间俗气,但到哪里去找比他更传奇的人呢?
11月4日 周四
读倪匡《钻石花》。卫斯理系列第一篇,但却是个现代武侠故事,只因当初答应金庸写这个系列时没有想到后来成了科幻。故事因为一个宝藏而起,江湖恩怨,儿女情长自不能免,一番设计追逐却很精彩,这大概是后来卫斯理系列唯一继承下来的地方吧。
11月5日 周五
看了彭浩翔兼职的四夜奇谈第二部短片《假戏真作》,黄立行一人分饰两角表演中规中矩,剧情有点幼稚啊,打麻将?晕。
11月6日 周六
读李长声《浮世物语》。李长声旅居日本二十多年,是个知名的日本通,专门写作随笔,写了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尤为难得的是他的性情和文笔,冲淡平和,自然隽永,实在不可多得。曾读《日下书》,转谈日本出版文化。他的书喜爱者众,今年很热销,可以读到更多了。
用了两周,看完了《黎明之前》,确实可以喝《潜伏》相媲美。尤其可贵的是这部戏不但塑造了成功的中共卧底及地下党员形象,而且突出了国民党情报人员的形象,本来嘛,大家都是有两把刷子才混得出来的。结局同样大赞,兄弟二人的对于各自命运的抉择,从一开始就注定在分叉了。
11月7日 周日
一早雾气沉沉,下了小雨,风大,淋落了一地黄叶。下午终于开始下雪,到夜间,下起大雪,属于东北的漫长季节来了。
由于3Q大战,对二者印象都坏了不少。也开始尝试新的媒介。注册了MSN,开了微博,都下载了手机客户端,还在博客大巴注册了一个账号,不过怕暂时还打理不过来,等有时间再慢慢习惯吧。
本周订购台版图书四本。在中图和当当各下一单,花费不小,接下来还是尽量省省吧。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