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想曲——《天堂、地狱、日本人》————2009年1月11日
十年前一个晴朗且无所事事的下午,我在舅舅家南向阳台的阳光里,尽可能地让自己陷入一张手工精巧的竹编藤椅中。 一般这样的环境下会很自然地配上一本书,当时我手上就有三本,朴素的书面上还用方正的仿宋体写着:但丁《神曲》地狱、炼狱、天堂。
这之后,我用了前后三天的完成了这部长篇史诗的阅读(每次都是在阳光灿烂的下午),再花费近十年的时间(间断地)去思考一个自认有趣的问题:上天堂OR下地狱?
从第一印象出发,当时的我比较偏向于天堂,因为对比地狱里类似于建筑工地的环境来说,那里就是一片高级度假区,到处是鲜花、绿树、美食(以水果、橄榄油、饼、羊肉为主)以及无数身上只披着块亚麻布的美女(在所有宗教的美好世界里这是必不可缺的因素)。但遗憾的是那只是天堂第一层的景象,而在其上的八重天就只是重复着三样东西:云、没完没了的圣歌、脚不沾地永远四处漂浮的天使……相对来说,地狱要刺激的多,换种角度看那里更像是一个全年无休的主题乐园,里面有一群……一大群举止开放……很开放的人们全时段地玩着真人秀派对,而且派对规模逐年递增……
于是,这些年来我一直顶着一个买房者的眼光,在闲暇时刻若有其事地想着选择哪一边这个或有或无的问题。毫无疑问,在这个国家的社会主流层面中谈论这个问题会牵涉到对唯心与唯物观的核心争论,所以这些年来我始终避免和任何一个老师、同学以及可能接受过这个国家为初高中生布置的思政课教育的人讨论这个问题,并坚持对两种世界观持模棱两可的态度。我曾经想拉个和尚来一起探讨,但很快发现佛家世界六道轮回,选择更多……永远也讨论不出个结果来,佛祖想必也是想腻了才扔下了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一闭眼去了。我又不想找道家的高人,原因是中国版的天堂,也就是天庭相当无趣,规矩又多,禁止自由恋爱不提(参照各类民间故事),还经常遭受恐怖袭击(参照《西游记》),活在那个世界里求死还来不及,却偏偏“天上一天,人间万年”……。至于那些皈依天主的朋友们,肯定会一根筋地诱惑我去听祷告,而这些在我眼里与安利传销别无二致(这关乎形式,与内容与品味无关)……
因此有那么几年,我独自思考着这件事,直到后来我发现上过思政课的也有不少入了宗教……当下就很愤慨自己是何等愚钝,但一转念又不免为教育部的失败感到惋惜,也就不怎么去想那个问题了。不过教育部里的老头们想必为了这事呕了不少气,因此这些年思政课的书本越来越厚……,当然,这还有待证实。总之,现在我能很自在地谈论这个问题了。
天堂OR地狱?这是个问题,空想OR实际,这是这个问题的前提,而我常常把它当成第二问题。
至于答案,只能说我的选择正慢慢地向下走。
这种状况与我的生活和另一本书有关。
首先是生活,经过这些时间的半腐败生活,我可以很肯定天堂里不会有KTV,因为那里有无尽的大合唱;饮酒是被许可的,但肯定没有酒吧;同理也不会有演艺吧,当然地狱里也不会有,因为那里的环境与演艺吧相同……;好吧,如果这些都可以无所谓,那么,那里没有夜生活又怎么样?因为根本就没有晚上!所有由夜晚与灯光组合产生的活力在天堂里都不存在!
于是我投向另一半清闲的生活里去寻找答案,我喜欢听发烧碟,爵士、古典、摇滚,喜欢美食,喜欢咖啡吧,喜欢晴天,喜欢游山玩水,但很快这些在一本书的提示下被逆转了……
该书名《Good.Omens》(《好兆头》)书中讲述了天使亚茨拉菲尔与恶魔克鲁利之间的一场小争论:哪边的环境更好
内容如下:
片断一:
“你肯定不希望这样。”恶魔说。
“为什么不,请说说看?”
“听着。”克鲁利绝望地说,“你们那边有多少音乐家,嗯?我是说—流的。”
亚茨拉菲尔吓了一跳。
“嗯,我想应该……”他开口说。
“两个。”克鲁利说,“埃尔加和李斯特。仅此而已。剩下都是我们的。贝多芬、勃拉姆斯、所有的巴赫、莫扎特,等等等等。你能想象只有埃尔加的永恒时光吗?”
亚茨拉菲尔闭上眼睛。”轻而易举。”他呻吟道。
“还没完呢。”克鲁利脸上闪过胜利的光芒。他知道亚茨拉菲尔的软肋在哪儿。“没有CD。没有伦敦圣阿尔伯演奏厅。没有一年一度的逍遥音乐节。没有格林德包恩歌剧院。只有没完没了的天音。”
“美妙得不可言说。”亚茨拉菲尔嘟囔道。
“可你说过,天音就像不加盐的白煮蛋。这倒提醒了我。没有盐,也没有蛋。没有配莳萝酱的盐渍鲑鱼片。没有了解你口味的美妙小餐馆。没有《每日电讯报》填字游戏。没有小古董店。没有书店。没有有趣的古版书。没有——”克鲁利刮了刮亚茨拉菲尔兴趣之桶的桶底,”——摄政时期的银鼻烟盒……”
“但我们胜利后,生活会更加美好!”天使嘶声说道。
“但绝对无趣。听着,你知道我说得对。到时候,你最大的喜悦就是能弄到一把竖琴,而我能到手的最佳器材也不过一柄草叉而已。”
“你知道我们不弹竖琴。”
“我们也不用草叉。我只是打个比方。”
他们对视良久。
……
片断二:
“天堂里没有电影院,”克鲁利说,“更没几部电影。”
“你别想引诱我。”亚茨拉菲尔惨兮兮地说,“我了解你,你这条老蛇。”
屋里出现了片刻醉意醺醺的沉默。
“天堂没有品位。”克鲁利又提起话头。
“好了……”
“甚至没有一家寿司店。”
痛苦的表情从天使突然变得特别郑重其事的脸上划过。
……
这些文字给了我莫大的启示,几乎一瞬间我意识到那些信教的人们天天巴望着死后能上去的世界,的确没有贝多芬、莫扎特、巴赫(!!!),更别提爵士与摇滚。如果仔细研究教规,会发现那里铁定不会有寿司店,更甚至所有生食、腐食的美味都不会有……假设有电脑与网络,里面的内容也无疑被和谐到符合圣洁的指标。虽然两边都需要景观设计,但无疑天堂中不像地狱有那么多待开发土地,更别提还有位喜欢自己动手创造一切的神伯伯。(同行们,都下地狱去吧)
显然,答案已经揭晓。但还有最后一个问题:日本人
依据Bible中对于生吃的描述(出自哪里忘了,启示录?),日本全境男女老少都因为他们不争气的饮食文化下去了,恰好我也想下去,而我个人又对日本人感冒(我也是一SB青年),这便产生了矛盾,矛盾最终把我的问题转化成了:“选择日本人,还是选择天堂?”某些思绪混乱的情况下,这个问题又变成了:“天堂?地狱?日本人?”。
在内心斗争了许久之后,我不得不开始在日本人这个民族上寻找好的部分,以扭转态度。假设你住进了你最想住的社区,却发现邻居是个让你看过第一眼不想看第二眼的某类,而你又不想离开,那么你只能眯着去看第二眼,学会适应并发掘好的一面。因此,我发现了一个守时、勤奋、团结的民族,一个崇尚品质的社会,我看见了安藤忠雄的建筑,听见了小野丽莎的Bossa Nova ,深入的了解以后发现这个民族与人们口传的地狱一样并非毫无可取之处。事物都有其好的本质,只是埋没在了人们的口诛笔伐与思维定势下难以看清。
因此,我还是选择下去的
至于炼狱,这么说吧,如果把高考期从一年延长到永恒,你愿意再体验一次么?
PS:还是那句老话:以上内容纯属那什么我就不说了,哈哈
这之后,我用了前后三天的完成了这部长篇史诗的阅读(每次都是在阳光灿烂的下午),再花费近十年的时间(间断地)去思考一个自认有趣的问题:上天堂OR下地狱?
从第一印象出发,当时的我比较偏向于天堂,因为对比地狱里类似于建筑工地的环境来说,那里就是一片高级度假区,到处是鲜花、绿树、美食(以水果、橄榄油、饼、羊肉为主)以及无数身上只披着块亚麻布的美女(在所有宗教的美好世界里这是必不可缺的因素)。但遗憾的是那只是天堂第一层的景象,而在其上的八重天就只是重复着三样东西:云、没完没了的圣歌、脚不沾地永远四处漂浮的天使……相对来说,地狱要刺激的多,换种角度看那里更像是一个全年无休的主题乐园,里面有一群……一大群举止开放……很开放的人们全时段地玩着真人秀派对,而且派对规模逐年递增……
于是,这些年来我一直顶着一个买房者的眼光,在闲暇时刻若有其事地想着选择哪一边这个或有或无的问题。毫无疑问,在这个国家的社会主流层面中谈论这个问题会牵涉到对唯心与唯物观的核心争论,所以这些年来我始终避免和任何一个老师、同学以及可能接受过这个国家为初高中生布置的思政课教育的人讨论这个问题,并坚持对两种世界观持模棱两可的态度。我曾经想拉个和尚来一起探讨,但很快发现佛家世界六道轮回,选择更多……永远也讨论不出个结果来,佛祖想必也是想腻了才扔下了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一闭眼去了。我又不想找道家的高人,原因是中国版的天堂,也就是天庭相当无趣,规矩又多,禁止自由恋爱不提(参照各类民间故事),还经常遭受恐怖袭击(参照《西游记》),活在那个世界里求死还来不及,却偏偏“天上一天,人间万年”……。至于那些皈依天主的朋友们,肯定会一根筋地诱惑我去听祷告,而这些在我眼里与安利传销别无二致(这关乎形式,与内容与品味无关)……
因此有那么几年,我独自思考着这件事,直到后来我发现上过思政课的也有不少入了宗教……当下就很愤慨自己是何等愚钝,但一转念又不免为教育部的失败感到惋惜,也就不怎么去想那个问题了。不过教育部里的老头们想必为了这事呕了不少气,因此这些年思政课的书本越来越厚……,当然,这还有待证实。总之,现在我能很自在地谈论这个问题了。
天堂OR地狱?这是个问题,空想OR实际,这是这个问题的前提,而我常常把它当成第二问题。
至于答案,只能说我的选择正慢慢地向下走。
这种状况与我的生活和另一本书有关。
首先是生活,经过这些时间的半腐败生活,我可以很肯定天堂里不会有KTV,因为那里有无尽的大合唱;饮酒是被许可的,但肯定没有酒吧;同理也不会有演艺吧,当然地狱里也不会有,因为那里的环境与演艺吧相同……;好吧,如果这些都可以无所谓,那么,那里没有夜生活又怎么样?因为根本就没有晚上!所有由夜晚与灯光组合产生的活力在天堂里都不存在!
于是我投向另一半清闲的生活里去寻找答案,我喜欢听发烧碟,爵士、古典、摇滚,喜欢美食,喜欢咖啡吧,喜欢晴天,喜欢游山玩水,但很快这些在一本书的提示下被逆转了……
该书名《Good.Omens》(《好兆头》)书中讲述了天使亚茨拉菲尔与恶魔克鲁利之间的一场小争论:哪边的环境更好
内容如下:
片断一:
“你肯定不希望这样。”恶魔说。
“为什么不,请说说看?”
“听着。”克鲁利绝望地说,“你们那边有多少音乐家,嗯?我是说—流的。”
亚茨拉菲尔吓了一跳。
“嗯,我想应该……”他开口说。
“两个。”克鲁利说,“埃尔加和李斯特。仅此而已。剩下都是我们的。贝多芬、勃拉姆斯、所有的巴赫、莫扎特,等等等等。你能想象只有埃尔加的永恒时光吗?”
亚茨拉菲尔闭上眼睛。”轻而易举。”他呻吟道。
“还没完呢。”克鲁利脸上闪过胜利的光芒。他知道亚茨拉菲尔的软肋在哪儿。“没有CD。没有伦敦圣阿尔伯演奏厅。没有一年一度的逍遥音乐节。没有格林德包恩歌剧院。只有没完没了的天音。”
“美妙得不可言说。”亚茨拉菲尔嘟囔道。
“可你说过,天音就像不加盐的白煮蛋。这倒提醒了我。没有盐,也没有蛋。没有配莳萝酱的盐渍鲑鱼片。没有了解你口味的美妙小餐馆。没有《每日电讯报》填字游戏。没有小古董店。没有书店。没有有趣的古版书。没有——”克鲁利刮了刮亚茨拉菲尔兴趣之桶的桶底,”——摄政时期的银鼻烟盒……”
“但我们胜利后,生活会更加美好!”天使嘶声说道。
“但绝对无趣。听着,你知道我说得对。到时候,你最大的喜悦就是能弄到一把竖琴,而我能到手的最佳器材也不过一柄草叉而已。”
“你知道我们不弹竖琴。”
“我们也不用草叉。我只是打个比方。”
他们对视良久。
……
片断二:
“天堂里没有电影院,”克鲁利说,“更没几部电影。”
“你别想引诱我。”亚茨拉菲尔惨兮兮地说,“我了解你,你这条老蛇。”
屋里出现了片刻醉意醺醺的沉默。
“天堂没有品位。”克鲁利又提起话头。
“好了……”
“甚至没有一家寿司店。”
痛苦的表情从天使突然变得特别郑重其事的脸上划过。
……
这些文字给了我莫大的启示,几乎一瞬间我意识到那些信教的人们天天巴望着死后能上去的世界,的确没有贝多芬、莫扎特、巴赫(!!!),更别提爵士与摇滚。如果仔细研究教规,会发现那里铁定不会有寿司店,更甚至所有生食、腐食的美味都不会有……假设有电脑与网络,里面的内容也无疑被和谐到符合圣洁的指标。虽然两边都需要景观设计,但无疑天堂中不像地狱有那么多待开发土地,更别提还有位喜欢自己动手创造一切的神伯伯。(同行们,都下地狱去吧)
显然,答案已经揭晓。但还有最后一个问题:日本人
依据Bible中对于生吃的描述(出自哪里忘了,启示录?),日本全境男女老少都因为他们不争气的饮食文化下去了,恰好我也想下去,而我个人又对日本人感冒(我也是一SB青年),这便产生了矛盾,矛盾最终把我的问题转化成了:“选择日本人,还是选择天堂?”某些思绪混乱的情况下,这个问题又变成了:“天堂?地狱?日本人?”。
在内心斗争了许久之后,我不得不开始在日本人这个民族上寻找好的部分,以扭转态度。假设你住进了你最想住的社区,却发现邻居是个让你看过第一眼不想看第二眼的某类,而你又不想离开,那么你只能眯着去看第二眼,学会适应并发掘好的一面。因此,我发现了一个守时、勤奋、团结的民族,一个崇尚品质的社会,我看见了安藤忠雄的建筑,听见了小野丽莎的Bossa Nova ,深入的了解以后发现这个民族与人们口传的地狱一样并非毫无可取之处。事物都有其好的本质,只是埋没在了人们的口诛笔伐与思维定势下难以看清。
因此,我还是选择下去的
至于炼狱,这么说吧,如果把高考期从一年延长到永恒,你愿意再体验一次么?
PS:还是那句老话:以上内容纯属那什么我就不说了,哈哈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