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札记
《巴顿-芬克》科恩兄弟
你永远无法得知旅馆的房间竟然把走廊拉得那么长。而两扇窗户让房间看上去更像不满巨大光斑的鬼脸。
电影的音乐之外有三种声音来讲故事:对白,画外音和音响。
现实音响,表现性音响,超现实音响(剧情嵌套)。
脸部特写是镜头语言之一,而东方电影更注重意境(胡金铨《山中传奇》、《空山灵雨》),用全景、远景、长镜头。西方人更注重故事的讲述方式,及故事的表现效果。
《后窗》希区柯克
可以给从后窗看到的每一个房间一个编号,编号的不同拥有不同的生活、性格及命运。因此,编号开始有寓意,转换为特定所指的符号:比如B2代表一个雨夜穿行的黑衣人,B1代表及时行乐、青春和物语,A3代表性冷淡、七年之痒和神经质,C7代表谋杀、众叛亲离,D4代表赤裸上身的男子在汗流浃背地做家务,E6代表夏夜阳台上反向入睡的中年夫妻,还有不知道是从哪一个编号发出的女人尖叫声和玻璃杯破碎的声音。而后窗的这一边,作为偷窥者,摄影师正在从历经艰难者成为一个变态狂,引发了和漂亮未婚妻的争论,而一旦他们发现并坚信对面某个编号的谋杀案,他们迅速成为同谋,共同监视,从分歧者成为分析师,奇怪的是其余的编号若无其事,各自进行着自己的生活、痛苦或梦想。
偷窥者的警察朋友,那个还算称职的公务员却打消了谋杀案的念头。接着是钢琴之夜一只小狗的被谋杀,仅有一个人没有伫立在阳台上,编号C7,谋杀者,而他真的是一个谋杀者还是一个被谋杀者?接下来一封信和一个莫名的电话把故事推向高潮,也彻底把偷窥转换成侦查。两个女人带着铲子爬上竖梯,挖开花园,什么都没有发现,其中一个再次爬上竖梯潜入谋杀案的发生地寻找证据,而残忍的谋杀案主角正在从阴谋中抽身归来。
《群鸟》希区柯克
开篇的黑色离镜头那么近,几乎要把镜头撑爆了。
鸟群。鸟鸣。男人用黑色帽洞遮住失控的小鸟,把它送进鸟笼时称呼它为对面灵气逼人的女人的名字。金发女人却不认识他,反向盯着他,目光诧异。他没有停下,反而说咱们法庭上见——悬念由此氤氲开来:这是一部关于鸟的电影还是关于爱情的?那是一个什么样的男人和女人?我们甚至对女人一无所知。
西方电影人从来不会拒绝特写,希区柯克也一样(《公民凯恩》同样充满特写,那是一部充满精彩叙述和剪辑的电影)。甚至,希区柯克到了滥用特写的地步,即使是关于人物的特写镜头是那么僵硬而刻板,他还是会那样做,让你牢牢记住娜坐在车上的女人略带怪异微笑和孩子气的脸。
她做了什么,接着是什么,然后又是什么,这不是文学的叙述语言,这是故事提纲。文学是描写,渲染,铺垫,却从不和盘托出。希区柯克的电影也是这样。“鸟袭击了她”在文学里,是一页纸的长度。
一个男人,名字叫做米契。两个女人,同样是洛杉矶来的,同样是因为爱情,甚至是因为同一个叫做米契的男人。故事的情节由此变得丰富而有情趣。但是若你以为接下来的情节会是爱情几何学,那你就错了。它不过是虚晃一枪。
满月之夜,一只海鸥撞在门上死掉。第二天,海鸥破坏了孩子的派对。海鸥们撞破气球,追逐惊慌逃窜的孩子,抓破孩子粉嫩的脸。晚餐时,它们从壁炉里钻出来,但这一次,它们是麻雀,黑压压的无穷无尽的麻雀。鸟类攻击人类,甚至成功杀人,如同徐克《蝶变》的好莱坞版。而《蝶变》,是武侠片。或者,彭浩翔的《出埃及记》。
鸟类攻击学校之后,小酒馆里开始了关于鸟类的辩论。鸟类的历史、种类、分布、数量,鸟类的谋杀及如何杀死鸟类。人鸟大战。世界末日,有个基督徒这么说。
如果一个细节非常关键,那么你一定要把它强调出来。如果捕狮器真的用来捕狮,那么狮子便真的存在,悬念将不复存在。捕狮器是想象力之源,也是悬念存在之本。希区柯克的影片里生活不平庸,不宁静,永远不同于日常生活。忽隐忽现的线索。故布疑阵的诱导。
特吕弗把希区柯克奉为精神导师和“作者电影之父”,常问自己:如果这个镜头由希区柯克来拍,将会如何处理这个镜头?
在写作的时候,我常常想起的是谁呢?
《惊魂记》希区柯克
和《群鸟》的开头在叙述上有相似之处,开头是一个短暂的兴趣点,接着你会发现他要讲的根本不是同一个故事。只是这一次走的更远,不是一次短暂的相遇,而是一对偷情的人,接着是偷钱,惹来警察的注意,住在宾馆里被杀,私人侦探同样遇害。仿佛此时才正式进入主题,而时间已经过去了2/3。
“兴趣转移法”——或许,可以这样称呼这种开头的写作方法,把一件看上去毫不相干的事作为虚拟的兴趣点,让观影者以为开头的画面至关重要,事实上只是虚晃一枪。
《天堂电影院》朱塞佩-托纳多雷
在观看希区柯克的时候就发现这部电影,中间穿插着看了几部武侠片——武侠片观影告一段落,除了胡金铨,其余的不需要再细看。
缓缓推进的稳重的镜头,然后向下,是奔跑的人群。
审核电影,把吻戏剪掉,把脏话剪掉,把有损教堂圣洁和威严的镜头一个个全部剪掉。
小孩子背乘法口诀表的一段很有生气。
平稳的节奏中出现的意外:广场上的疯子的设置,北方人中彩票,胶片着火,电影院浑浊空气和喧杂中交媾的男女。
影片的构图,音乐节奏的轻快,悠扬。
互文:睡在电影院的那么胖男人说,哪个混蛋干的?我会把你们剁成肉酱。后来的一个镜头,电影院的男人们集体作答。
你的导师,不需要是一个伟大的哲人,只要你们心灵相通。他可以是不会乘法口诀只懂得放映的老男人。
一个电影院,其实是一部电影史。
电影的独特光彩,除了这部,只在《四百击》和《公民凯恩》里看到过。杨德昌的过于冷静和社会分析。光彩是悲喜人生的浓缩式展现。用两个小时展现人生,不要宿命式的说教,浓烈的悲剧色彩,而是呈现全部人生的精华之处。狡猾而诚实的人生才有悲喜剧色彩。
一部电影原来可以表现出这么丰富的人生,远胜过一部长篇小说。
画面简洁如星。爱情虽然短暂,但它确实存在过。
我不要再听你说话,我要听别人谈论你。
杨德昌是群像,这个不是。
不准回来,不准想我们;不准回头,不准写信;不准妥协,忘了我们!
艺术中的经典是人类的珍宝。
《海上钢琴师》朱塞佩-托纳多雷
浓雾划入,就像白色的栅栏漂浮在街灯下……
每次创作时都在神游。
剪辑上的不动声色,闪进、闪回平稳滑过。
最难拍摄的部分,是海浪摇动巨船时1900坦然自若地抚动琴键那一段,那样优雅的圆弧形、直线形滑动。
显然,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关于一个虚构的天才。事实上,他从来没有存在过,但艺术赋予他生命,并通过一个不存在的人的一生的呈现,向你阐释关于生命的哲学。
艺术可以带来其它任何东西都无法提供的——关于事物的哲学层面的思考。
而武侠电影是什么呢?一个国家的文化与精神是武侠,甚至是动作?那是墨家,不是儒道释。
托纳多雷的影片在于生气。画面与故事是自由运动的,也没有结构与叙述上的实验或创新。故事充满气韵,和谐而饱满。这种内在的气韵已经在东方电影里难觅踪影。东方电影是静的,犹如东方人的感情,克制、冷静而内敛。而西方人精神饱满,充满旺盛活力。这些体现在电影里也是不同的。
是特吕弗的一支,而非戈达尔的实验派。
《阿基里斯与龟》北野武
巨大的凸浮在画面上的白色的鸡。布满白色斑点的村庄与树林。
东方人的想象力、结构能力与创新力不如西方。东方追求与自然、内心之境的和谐统一,而西方人注重几何、科学与分析,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体系。
哲学是文化的根基,需从这里入手找寻东西文化的不同与相同。
“我想学习艺术”。而艺术,尤其是现代艺术,不是临摹,不是素描,不是模仿,不是跟随,而是原创。
塑料袋,真空,回到地球——现代艺术。
乱七八糟的垃圾废品装置艺术;行动绘画,拍照;用自行车然后是汽车载着颜料撞击画板;把赤裸的女人画成毕加索的立体画;骗局的艺术;死亡的艺术;绝望的艺术;波普;广告画;拼贴画;理解自己艺术的女人;一个伪命题;迷幻药;复制;画商;天才;不使用画笔;漂亮,平滑,用自行车撒颜料;涂鸦;脚印下的黑色大陆。
把自己置于濒死之境,原创需要更疯狂。
不是把它涂成红色,而是解决如何表现红这一意象的问题——北野武,你明白了吗?
《维多利亚一号》彭浩翔
集银行职员、推销员及杀手于一体的女人,将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闪回到女人的孩提时代——强拆时代。
时间上的闪进、闪回玩结构,只是突然发现捕狮器落在了希区柯克那里,只剩下色情和暴力。
或者从CULT片角度进入这部电影更合适。
《座头市》北野武
如何讲述一个传奇故事?带着问题看电影。
毫无缘由,几个凶猛的男人去杀一个黄色寸头打扮的盲剑客,身先死。
盲剑客走在路上。农家人在锄地。当他和送殡队伍擦肩,穿插着高扬起的锄头的镜头,短而凌厉。这是北野武的拿手好戏。
几个男人收钱。女人说这个月的已经交过了。几个男人言只要来了就得给钱。有人抗议,群殴之。
短短几个镜头,不缓不急,情节及主要人物交代完毕,但又不是罗里啰嗦而刻意的铺陈。如此简洁。
简洁,才有悬念。
暗线浮出水面,一对姐弟扮成艺妓伺机复仇。
浪人的妻子病重,急需银子。被迫重操旧业,杀人为生。
接下来故事变得冗长、拖沓,了无新意。当传奇故事变得毫无传奇意味,当故事不能引发哲学层面的思考,那么,这个故事便寡淡无味,便无动人之处。
气韵来自于音乐,全景,交叉的剪辑。仿佛一气呵成。凝练。温馨。却不惹人落泪。
一部电影可以没有画面,但不可以没有动听的音乐。
不对,全景带来的不是气韵,是另一些东西。是淡泊宁静,是高远,如《画皮之阴阳法王》开头的白雪、城池、行人全景。可是,气韵是什么东西呢?
要从中国画里寻答案。需要重新回到高居翰和巫鸿。
《天堂电影院》里的“生气”,是不是气韵呢?有气韵,便要有生气,如杨德昌者,过于冷血便没了生气。
交叉剪辑的舞蹈场面,加上悲戚回忆的铺垫,音乐,“生气”衍生而出,如同《一一》里牵手画面的交叉剪辑。而气韵,指的是全篇一以贯之的生气,还是片段的交叉剪辑产生的也算是气韵?或者是《四百击》里的喷跑?至少,气韵是氤氲而饱满的,弥漫里整个故事个画面。从舞蹈始这个故事有恢复了活力和吸引力。
北野武的镜头好凌厉!刨花,拉锯,刮树皮,本为重建家园的温馨镜头竟然如此凌厉、动人心魄,不由得佩服北野武营造出来的不寒而栗的巨大杀气。不是在杀人时,而是普通劳作中嵌入杀机。
死太便宜你了,下半辈子当瞎子吧。
结尾的舞蹈过于出人意料,有点无厘头。锄奸后的普天同庆?可那是踢踏舞啊!
《花火》北野武
开头是两个人的对视,毫无表情,麻木。若你认为这是电影的基调,那你就错了。因为麻木不是孤独。
简短、清楚、无声的剪辑画面的回放,除了凌厉还能是什么?
北野武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可以把一个简单的故事讲得像一生那么长。
《巴阿里亚:风之门》朱塞佩-托纳多雷
超出个人阅历、学识与记忆范畴的创作,被称作虚假的、不可靠的空壳。这部离个人记忆有点远,所以叙述上、剪辑上有一点飘、乱。
镜头平稳的缓缓升起,沿轴线平稳画弧线的缓缓降落,犹如缓慢历史的不断打开、呈现的隐喻。
如同《霸王别姬》、《活着》或《蓝风筝》,离政治那么近,可信的部分又有多少?而一部作品是忠于自我的,还是可以构筑起一个宏大叙述的历史?这个宏大的历史可以没有作者的眼光、感情甚至偏见?艺术若是中立而客观的,它与科学的分野又在哪里?
艺术和个人的关系是什么呢?需要回到托尔斯泰、乔伊斯那里。
而我2007年的剥离感情的写作,恰恰是均匀涂抹感情的写作。
你永远无法得知旅馆的房间竟然把走廊拉得那么长。而两扇窗户让房间看上去更像不满巨大光斑的鬼脸。
电影的音乐之外有三种声音来讲故事:对白,画外音和音响。
现实音响,表现性音响,超现实音响(剧情嵌套)。
脸部特写是镜头语言之一,而东方电影更注重意境(胡金铨《山中传奇》、《空山灵雨》),用全景、远景、长镜头。西方人更注重故事的讲述方式,及故事的表现效果。
《后窗》希区柯克
可以给从后窗看到的每一个房间一个编号,编号的不同拥有不同的生活、性格及命运。因此,编号开始有寓意,转换为特定所指的符号:比如B2代表一个雨夜穿行的黑衣人,B1代表及时行乐、青春和物语,A3代表性冷淡、七年之痒和神经质,C7代表谋杀、众叛亲离,D4代表赤裸上身的男子在汗流浃背地做家务,E6代表夏夜阳台上反向入睡的中年夫妻,还有不知道是从哪一个编号发出的女人尖叫声和玻璃杯破碎的声音。而后窗的这一边,作为偷窥者,摄影师正在从历经艰难者成为一个变态狂,引发了和漂亮未婚妻的争论,而一旦他们发现并坚信对面某个编号的谋杀案,他们迅速成为同谋,共同监视,从分歧者成为分析师,奇怪的是其余的编号若无其事,各自进行着自己的生活、痛苦或梦想。
偷窥者的警察朋友,那个还算称职的公务员却打消了谋杀案的念头。接着是钢琴之夜一只小狗的被谋杀,仅有一个人没有伫立在阳台上,编号C7,谋杀者,而他真的是一个谋杀者还是一个被谋杀者?接下来一封信和一个莫名的电话把故事推向高潮,也彻底把偷窥转换成侦查。两个女人带着铲子爬上竖梯,挖开花园,什么都没有发现,其中一个再次爬上竖梯潜入谋杀案的发生地寻找证据,而残忍的谋杀案主角正在从阴谋中抽身归来。
《群鸟》希区柯克
开篇的黑色离镜头那么近,几乎要把镜头撑爆了。
鸟群。鸟鸣。男人用黑色帽洞遮住失控的小鸟,把它送进鸟笼时称呼它为对面灵气逼人的女人的名字。金发女人却不认识他,反向盯着他,目光诧异。他没有停下,反而说咱们法庭上见——悬念由此氤氲开来:这是一部关于鸟的电影还是关于爱情的?那是一个什么样的男人和女人?我们甚至对女人一无所知。
西方电影人从来不会拒绝特写,希区柯克也一样(《公民凯恩》同样充满特写,那是一部充满精彩叙述和剪辑的电影)。甚至,希区柯克到了滥用特写的地步,即使是关于人物的特写镜头是那么僵硬而刻板,他还是会那样做,让你牢牢记住娜坐在车上的女人略带怪异微笑和孩子气的脸。
她做了什么,接着是什么,然后又是什么,这不是文学的叙述语言,这是故事提纲。文学是描写,渲染,铺垫,却从不和盘托出。希区柯克的电影也是这样。“鸟袭击了她”在文学里,是一页纸的长度。
一个男人,名字叫做米契。两个女人,同样是洛杉矶来的,同样是因为爱情,甚至是因为同一个叫做米契的男人。故事的情节由此变得丰富而有情趣。但是若你以为接下来的情节会是爱情几何学,那你就错了。它不过是虚晃一枪。
满月之夜,一只海鸥撞在门上死掉。第二天,海鸥破坏了孩子的派对。海鸥们撞破气球,追逐惊慌逃窜的孩子,抓破孩子粉嫩的脸。晚餐时,它们从壁炉里钻出来,但这一次,它们是麻雀,黑压压的无穷无尽的麻雀。鸟类攻击人类,甚至成功杀人,如同徐克《蝶变》的好莱坞版。而《蝶变》,是武侠片。或者,彭浩翔的《出埃及记》。
鸟类攻击学校之后,小酒馆里开始了关于鸟类的辩论。鸟类的历史、种类、分布、数量,鸟类的谋杀及如何杀死鸟类。人鸟大战。世界末日,有个基督徒这么说。
如果一个细节非常关键,那么你一定要把它强调出来。如果捕狮器真的用来捕狮,那么狮子便真的存在,悬念将不复存在。捕狮器是想象力之源,也是悬念存在之本。希区柯克的影片里生活不平庸,不宁静,永远不同于日常生活。忽隐忽现的线索。故布疑阵的诱导。
特吕弗把希区柯克奉为精神导师和“作者电影之父”,常问自己:如果这个镜头由希区柯克来拍,将会如何处理这个镜头?
在写作的时候,我常常想起的是谁呢?
《惊魂记》希区柯克
和《群鸟》的开头在叙述上有相似之处,开头是一个短暂的兴趣点,接着你会发现他要讲的根本不是同一个故事。只是这一次走的更远,不是一次短暂的相遇,而是一对偷情的人,接着是偷钱,惹来警察的注意,住在宾馆里被杀,私人侦探同样遇害。仿佛此时才正式进入主题,而时间已经过去了2/3。
“兴趣转移法”——或许,可以这样称呼这种开头的写作方法,把一件看上去毫不相干的事作为虚拟的兴趣点,让观影者以为开头的画面至关重要,事实上只是虚晃一枪。
《天堂电影院》朱塞佩-托纳多雷
在观看希区柯克的时候就发现这部电影,中间穿插着看了几部武侠片——武侠片观影告一段落,除了胡金铨,其余的不需要再细看。
缓缓推进的稳重的镜头,然后向下,是奔跑的人群。
审核电影,把吻戏剪掉,把脏话剪掉,把有损教堂圣洁和威严的镜头一个个全部剪掉。
小孩子背乘法口诀表的一段很有生气。
平稳的节奏中出现的意外:广场上的疯子的设置,北方人中彩票,胶片着火,电影院浑浊空气和喧杂中交媾的男女。
影片的构图,音乐节奏的轻快,悠扬。
互文:睡在电影院的那么胖男人说,哪个混蛋干的?我会把你们剁成肉酱。后来的一个镜头,电影院的男人们集体作答。
你的导师,不需要是一个伟大的哲人,只要你们心灵相通。他可以是不会乘法口诀只懂得放映的老男人。
一个电影院,其实是一部电影史。
电影的独特光彩,除了这部,只在《四百击》和《公民凯恩》里看到过。杨德昌的过于冷静和社会分析。光彩是悲喜人生的浓缩式展现。用两个小时展现人生,不要宿命式的说教,浓烈的悲剧色彩,而是呈现全部人生的精华之处。狡猾而诚实的人生才有悲喜剧色彩。
一部电影原来可以表现出这么丰富的人生,远胜过一部长篇小说。
画面简洁如星。爱情虽然短暂,但它确实存在过。
我不要再听你说话,我要听别人谈论你。
杨德昌是群像,这个不是。
不准回来,不准想我们;不准回头,不准写信;不准妥协,忘了我们!
艺术中的经典是人类的珍宝。
《海上钢琴师》朱塞佩-托纳多雷
浓雾划入,就像白色的栅栏漂浮在街灯下……
每次创作时都在神游。
剪辑上的不动声色,闪进、闪回平稳滑过。
最难拍摄的部分,是海浪摇动巨船时1900坦然自若地抚动琴键那一段,那样优雅的圆弧形、直线形滑动。
显然,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关于一个虚构的天才。事实上,他从来没有存在过,但艺术赋予他生命,并通过一个不存在的人的一生的呈现,向你阐释关于生命的哲学。
艺术可以带来其它任何东西都无法提供的——关于事物的哲学层面的思考。
而武侠电影是什么呢?一个国家的文化与精神是武侠,甚至是动作?那是墨家,不是儒道释。
托纳多雷的影片在于生气。画面与故事是自由运动的,也没有结构与叙述上的实验或创新。故事充满气韵,和谐而饱满。这种内在的气韵已经在东方电影里难觅踪影。东方电影是静的,犹如东方人的感情,克制、冷静而内敛。而西方人精神饱满,充满旺盛活力。这些体现在电影里也是不同的。
是特吕弗的一支,而非戈达尔的实验派。
《阿基里斯与龟》北野武
巨大的凸浮在画面上的白色的鸡。布满白色斑点的村庄与树林。
东方人的想象力、结构能力与创新力不如西方。东方追求与自然、内心之境的和谐统一,而西方人注重几何、科学与分析,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体系。
哲学是文化的根基,需从这里入手找寻东西文化的不同与相同。
“我想学习艺术”。而艺术,尤其是现代艺术,不是临摹,不是素描,不是模仿,不是跟随,而是原创。
塑料袋,真空,回到地球——现代艺术。
乱七八糟的垃圾废品装置艺术;行动绘画,拍照;用自行车然后是汽车载着颜料撞击画板;把赤裸的女人画成毕加索的立体画;骗局的艺术;死亡的艺术;绝望的艺术;波普;广告画;拼贴画;理解自己艺术的女人;一个伪命题;迷幻药;复制;画商;天才;不使用画笔;漂亮,平滑,用自行车撒颜料;涂鸦;脚印下的黑色大陆。
把自己置于濒死之境,原创需要更疯狂。
不是把它涂成红色,而是解决如何表现红这一意象的问题——北野武,你明白了吗?
《维多利亚一号》彭浩翔
集银行职员、推销员及杀手于一体的女人,将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闪回到女人的孩提时代——强拆时代。
时间上的闪进、闪回玩结构,只是突然发现捕狮器落在了希区柯克那里,只剩下色情和暴力。
或者从CULT片角度进入这部电影更合适。
《座头市》北野武
如何讲述一个传奇故事?带着问题看电影。
毫无缘由,几个凶猛的男人去杀一个黄色寸头打扮的盲剑客,身先死。
盲剑客走在路上。农家人在锄地。当他和送殡队伍擦肩,穿插着高扬起的锄头的镜头,短而凌厉。这是北野武的拿手好戏。
几个男人收钱。女人说这个月的已经交过了。几个男人言只要来了就得给钱。有人抗议,群殴之。
短短几个镜头,不缓不急,情节及主要人物交代完毕,但又不是罗里啰嗦而刻意的铺陈。如此简洁。
简洁,才有悬念。
暗线浮出水面,一对姐弟扮成艺妓伺机复仇。
浪人的妻子病重,急需银子。被迫重操旧业,杀人为生。
接下来故事变得冗长、拖沓,了无新意。当传奇故事变得毫无传奇意味,当故事不能引发哲学层面的思考,那么,这个故事便寡淡无味,便无动人之处。
气韵来自于音乐,全景,交叉的剪辑。仿佛一气呵成。凝练。温馨。却不惹人落泪。
一部电影可以没有画面,但不可以没有动听的音乐。
不对,全景带来的不是气韵,是另一些东西。是淡泊宁静,是高远,如《画皮之阴阳法王》开头的白雪、城池、行人全景。可是,气韵是什么东西呢?
要从中国画里寻答案。需要重新回到高居翰和巫鸿。
《天堂电影院》里的“生气”,是不是气韵呢?有气韵,便要有生气,如杨德昌者,过于冷血便没了生气。
交叉剪辑的舞蹈场面,加上悲戚回忆的铺垫,音乐,“生气”衍生而出,如同《一一》里牵手画面的交叉剪辑。而气韵,指的是全篇一以贯之的生气,还是片段的交叉剪辑产生的也算是气韵?或者是《四百击》里的喷跑?至少,气韵是氤氲而饱满的,弥漫里整个故事个画面。从舞蹈始这个故事有恢复了活力和吸引力。
北野武的镜头好凌厉!刨花,拉锯,刮树皮,本为重建家园的温馨镜头竟然如此凌厉、动人心魄,不由得佩服北野武营造出来的不寒而栗的巨大杀气。不是在杀人时,而是普通劳作中嵌入杀机。
死太便宜你了,下半辈子当瞎子吧。
结尾的舞蹈过于出人意料,有点无厘头。锄奸后的普天同庆?可那是踢踏舞啊!
《花火》北野武
开头是两个人的对视,毫无表情,麻木。若你认为这是电影的基调,那你就错了。因为麻木不是孤独。
简短、清楚、无声的剪辑画面的回放,除了凌厉还能是什么?
北野武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可以把一个简单的故事讲得像一生那么长。
《巴阿里亚:风之门》朱塞佩-托纳多雷
超出个人阅历、学识与记忆范畴的创作,被称作虚假的、不可靠的空壳。这部离个人记忆有点远,所以叙述上、剪辑上有一点飘、乱。
镜头平稳的缓缓升起,沿轴线平稳画弧线的缓缓降落,犹如缓慢历史的不断打开、呈现的隐喻。
如同《霸王别姬》、《活着》或《蓝风筝》,离政治那么近,可信的部分又有多少?而一部作品是忠于自我的,还是可以构筑起一个宏大叙述的历史?这个宏大的历史可以没有作者的眼光、感情甚至偏见?艺术若是中立而客观的,它与科学的分野又在哪里?
艺术和个人的关系是什么呢?需要回到托尔斯泰、乔伊斯那里。
而我2007年的剥离感情的写作,恰恰是均匀涂抹感情的写作。
-
山鸲鹆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6-10 14:4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