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小记
周六照常五点二十起床,周日下午又去K歌火锅,快节奏的生活,让姐浑身的骨头都锈迹斑斑地磨损了,腰酸背痛,去精油开背了,做了后,感觉是要好一些了。
一、有关学习:
叫JASON的老师,比我还小半岁,汗死我,与之工资天壤之别啊,呵呵。是个蛮风趣也聪明的潮人,讲到食物时,提到“童子鸡”怎翻,他翻的‘childish chicken’让老外很吃惊,但他自我解嘲道:“总比翻译成‘virginal chicken’或‘chicken without sexual life’好”,哈哈,让姐想到了以前听说的——有人将“四喜丸子”翻译成“four glad meat balls”,哈哈,“四个高兴的肉丸”吗?还有诸如“干货”“fucking food”之类,忒经典了。
还有个叫LUCY的老师,听说在上外外院是很NB的,不过上次上课就把comprehension的套题讲了一遍,有点boring;还记得的,就是她讲的一个有关于ISSUE的例子,台湾问题只能为 TAIWAN question 而不是 TAIWAN issue,因为issue表示“可以商讨”的意思,而台湾问题,是不能商讨的。
姐发现,姐好像是这样,什么都懂一点,什么都不专,估计这就是上大钱校长要求的“通才教育”吧,呵呵,最起码还得加强一门专业技术,这样才能在社会上立足啊。
心血来潮,买了《读者》,虽然很大众,里面还是有几篇文章挺不错的,如《老实人和天真汉》,《如何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待下来》,《博士“工厂”》,《祸从口出的“国际大嘴巴”》等。《老实人天真汉》说了春秋时的人直接,暴烈,如伍子胥,郑国子公。后来孔子教化,人渐渐知礼教,这才是孔子思想的伟大之处。是啊,能把满世界的直接而残暴的人,教化得知书达礼,这是需要很强的组织能力和凝聚力及个人魅力的。《博士“工厂”》中谈到了硕博与学校、与老板之间的某些现实问题,心有戚戚,中国的现实国情(众多的人口+臃肿的政府机构+一D专政,NO democracy)造就了中国的教育体制,学了很多没必要学的,美国小孩小时候就认清了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朝这个方向发展,而中国小孩此刻正在努力变得和其他人一样,接受应试教育,但是到了社会上,所要运用的东西和学校中所学的很多不符,断层就这样形成了。《国际大嘴巴》中说到日本前首相麻生太郎,在06年曾说“日本统治台湾做的第一件事,是引进义务教育,由此使台湾的教育水平急速提高,识字率也大大提高”很多言论让麻生太郎把东亚各国和地区得罪了个遍;俄罗斯自民党主席日里诺夫斯基建议“二奶合法化”同样引起哗然效应。《如何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待下来》觉得挺有意思的,摘录几条,说不定以后还会用到:、
买一份城市地图,然后走通它。开车打车坐车骑车或徒步,都行。
想快速熟悉本城地标,就报名参加本城一日游。
在本城的银行开一张实名存折,你在本城的财富积累从此起步。
上街去,找到对味的时装店、餐饮店、运动场所、休闲场所,并不时光顾,它们有可能成为你的精神的“第三空间”。
街拍城市,放照片在自己小窝墙上。
参加同行的聚会,让你在专业上不落伍。
培养业余爱好,以爱好来结交朋友。
去图书馆、英语角、相亲聚会、明星演唱会,找到跟你有一样情趣和心境的异乡人,跟他们玩。
去古玩市场、旧书摊、市民广场、街心花园、晨练场,结识城中老者。
参加本城义工。
学习本地方言。
开博客写城市。
请外地朋友吃饭,为他们当导游。
这些都是我觉得很有用的,可以帮助融于城市的方法。保留在此吧,说不定以后又要用到,WHO KNOWS?呵呵。
还看了一篇讲辣椒的文章,好多八卦知识,说的辣椒是在明末时从美洲传入中国,鸟吃辣椒就像吃口香糖一样的,感觉不到辣味。
还看到了“简单方便女”这个概念,与“经济适用男”相对,又称“三不女”:不扭捏做作,清爽简单,洗完脸一扎头发、对着镜子傻笑一下就能出门;不拜金,能自力更生,丰衣足食,奉行物美价廉的购物观;不复杂,感情经历简单划一,办事干净利落不折腾。
二、有关生活:
每一周的生活是这样的:周一到周五我活的很绝望;周六上课时,我又被希望所振奋,然后再到下一周的绝望。
每晚下了班后,骑车总要溜过一条漫长而狭窄的羊肠小道,道路旁就是低矮的居民住房,有时住户大门敞开,我便飞快地撇一眼,感觉房内的陈设就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产物。镇上老人偏多,没有自行车道,我只好小心翼翼地慢骑,怕撞上或许某一个老者,只有等到过桥下坡,看见前方无人时,我才敢放手刹车,让车呼啸而下,强劲的风,拂面的感觉真爽。上次拐弯不力,差点冲到河里去了,一定要当心。
三、有关情感:
愿有生之年,尽享世间美好。活着,有希望,就好。
一、有关学习:
叫JASON的老师,比我还小半岁,汗死我,与之工资天壤之别啊,呵呵。是个蛮风趣也聪明的潮人,讲到食物时,提到“童子鸡”怎翻,他翻的‘childish chicken’让老外很吃惊,但他自我解嘲道:“总比翻译成‘virginal chicken’或‘chicken without sexual life’好”,哈哈,让姐想到了以前听说的——有人将“四喜丸子”翻译成“four glad meat balls”,哈哈,“四个高兴的肉丸”吗?还有诸如“干货”“fucking food”之类,忒经典了。
还有个叫LUCY的老师,听说在上外外院是很NB的,不过上次上课就把comprehension的套题讲了一遍,有点boring;还记得的,就是她讲的一个有关于ISSUE的例子,台湾问题只能为 TAIWAN question 而不是 TAIWAN issue,因为issue表示“可以商讨”的意思,而台湾问题,是不能商讨的。
姐发现,姐好像是这样,什么都懂一点,什么都不专,估计这就是上大钱校长要求的“通才教育”吧,呵呵,最起码还得加强一门专业技术,这样才能在社会上立足啊。
心血来潮,买了《读者》,虽然很大众,里面还是有几篇文章挺不错的,如《老实人和天真汉》,《如何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待下来》,《博士“工厂”》,《祸从口出的“国际大嘴巴”》等。《老实人天真汉》说了春秋时的人直接,暴烈,如伍子胥,郑国子公。后来孔子教化,人渐渐知礼教,这才是孔子思想的伟大之处。是啊,能把满世界的直接而残暴的人,教化得知书达礼,这是需要很强的组织能力和凝聚力及个人魅力的。《博士“工厂”》中谈到了硕博与学校、与老板之间的某些现实问题,心有戚戚,中国的现实国情(众多的人口+臃肿的政府机构+一D专政,NO democracy)造就了中国的教育体制,学了很多没必要学的,美国小孩小时候就认清了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朝这个方向发展,而中国小孩此刻正在努力变得和其他人一样,接受应试教育,但是到了社会上,所要运用的东西和学校中所学的很多不符,断层就这样形成了。《国际大嘴巴》中说到日本前首相麻生太郎,在06年曾说“日本统治台湾做的第一件事,是引进义务教育,由此使台湾的教育水平急速提高,识字率也大大提高”很多言论让麻生太郎把东亚各国和地区得罪了个遍;俄罗斯自民党主席日里诺夫斯基建议“二奶合法化”同样引起哗然效应。《如何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待下来》觉得挺有意思的,摘录几条,说不定以后还会用到:、
买一份城市地图,然后走通它。开车打车坐车骑车或徒步,都行。
想快速熟悉本城地标,就报名参加本城一日游。
在本城的银行开一张实名存折,你在本城的财富积累从此起步。
上街去,找到对味的时装店、餐饮店、运动场所、休闲场所,并不时光顾,它们有可能成为你的精神的“第三空间”。
街拍城市,放照片在自己小窝墙上。
参加同行的聚会,让你在专业上不落伍。
培养业余爱好,以爱好来结交朋友。
去图书馆、英语角、相亲聚会、明星演唱会,找到跟你有一样情趣和心境的异乡人,跟他们玩。
去古玩市场、旧书摊、市民广场、街心花园、晨练场,结识城中老者。
参加本城义工。
学习本地方言。
开博客写城市。
请外地朋友吃饭,为他们当导游。
这些都是我觉得很有用的,可以帮助融于城市的方法。保留在此吧,说不定以后又要用到,WHO KNOWS?呵呵。
还看了一篇讲辣椒的文章,好多八卦知识,说的辣椒是在明末时从美洲传入中国,鸟吃辣椒就像吃口香糖一样的,感觉不到辣味。
还看到了“简单方便女”这个概念,与“经济适用男”相对,又称“三不女”:不扭捏做作,清爽简单,洗完脸一扎头发、对着镜子傻笑一下就能出门;不拜金,能自力更生,丰衣足食,奉行物美价廉的购物观;不复杂,感情经历简单划一,办事干净利落不折腾。
二、有关生活:
每一周的生活是这样的:周一到周五我活的很绝望;周六上课时,我又被希望所振奋,然后再到下一周的绝望。
每晚下了班后,骑车总要溜过一条漫长而狭窄的羊肠小道,道路旁就是低矮的居民住房,有时住户大门敞开,我便飞快地撇一眼,感觉房内的陈设就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产物。镇上老人偏多,没有自行车道,我只好小心翼翼地慢骑,怕撞上或许某一个老者,只有等到过桥下坡,看见前方无人时,我才敢放手刹车,让车呼啸而下,强劲的风,拂面的感觉真爽。上次拐弯不力,差点冲到河里去了,一定要当心。
三、有关情感:
愿有生之年,尽享世间美好。活着,有希望,就好。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