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的幽默
卡夫卡愚弄着愚弄奥威尔的愚弄者。
这是我看了奥威尔的《1984》和卡夫卡的《审判》后最明晰的想法。
拿二者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奥威尔实在平凡,或者说贫乏的很。米兰•昆德拉在《被背叛的遗嘱》中说奥威尔较之卡夫卡,缺少光明,缺少生和自由的希望。而在我看来却远不止如此。奥威尔的《1984》给出的是一个十分清晰的,甚至清晰到了不真实的极端极权的社会,老大哥的形象如影随形,如鬼魅般时刻监视你的一举一动;卡夫卡的《审判》却刻画着一个看似荒诞、不可思议,但是极其真实的世界,这样的真实不是走马观花下的一瞥,而是需要用心去体会的。每个场景都仿佛在我们身边,每个人物也都刻画的和现实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出奇的相似,于是卡夫卡的幽默感就诞生了。它诞生在人物个性的真实和他们不按常理的行为之间,诞生在主人公的期待和现实带来的落差之间,诞生在奥威尔式的踽踽独行和卡夫卡式的谈笑风生之间。难怪人们要说卡夫卡是天才,难怪老师甚至把他比喻成上帝的存在。这种高高在上又嬉皮笑脸的角色,也只有卡夫卡能够完全胜任了。
记得康拉德的《黑暗之心》中有这样两句话,第一句是“小船在高耸入云的树木间穿梭,就如同一只蠕虫艰难爬行在教堂的高拱之下。”对于极权,我们就是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渺小的存在。关于这一点,奥威尔的视角是和我们平行的,他努力的要向前跨一步,想要拼命挣脱黑夜中可怖的中世纪教堂。他努力的抬起头来,想要在中殿的扶壁上吐上一口吐沫星子,想要对着穹顶的“末日审判”图放声大笑。然而始终,他也和芸芸众生一样,是在贴地爬行着,这就是《1984》让人感到折磨而郁结的原因。反观卡夫卡,他的视角是向下的。他睡在基督的王座上,翘着二郎腿,但是密切注视着地面上发生的一切。对于所谓的悲欢离合和世态炎凉他看透了,也早就看厌了,他本来想给发昏的人们一个耳光,却发现还不如取笑他们来的更能让自己满足。这样的境界我似曾相识,那是来自梵高的《向日葵》的启示。在西方,向日葵代表着爱情,梵高的《向日葵》讲得是太阳神和一个人间女子的爱情悲剧,而各种姿态的向日葵却寄托着这位伟大的“疯子”对于永远不可得的,真正的爱情的控诉。我们能够做到的,最接近于爱情的形式,也不过是Mercy而已。在我看来,爱情要经历的阶段是Respect, then Mercy, then Love.最后的羽化和嬗变,我们只能在绘画、诗歌、和小说中找到,换句话说那便是艺术。现在让我们回来再看看卡夫卡,他何尝不在控诉着,他何尝不在怜悯着,只是在他看来既然要用文字来说话,自然不能有失作为一个独立自由的人的身份。这样的一个人,他信仰他的信仰,对于他自己他便是全部。但是卡夫卡还不至于狂妄到如此的地步,他懂得时间的哲学,他明白对于时间他也only the air, only the dust, even nothing.所以米兰•昆德拉把他放在整个小说的历史中来研究也是可以认同的。
《黑暗的心》中还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小船行驶在寂静的河岸旁,这里的空气是凝结的,我的一切能被用来感知周遭的途径似乎都被切断了。”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觉得妙极了。不知为何,这样阴郁的描写我却有着沁人心脾的畅快感,我感到了一阵被怜悯的力量。当然或许康拉德本身没有这样的意思,但这种关于感官无力感的描写,放在卡夫卡的小说中便再也合适不过了。以《审判》为例,主人公约瑟夫•K就仿佛置身在陌生的热带雨林中,他的理智被嘲笑和践踏的一塌糊涂,他的反抗被一幕幕的戏剧性场面所轻易化解。这样的感官疏离,置身其中的人是非常软弱无力的。就像突然有天醒来,你发现自己变成了格里高尔的大甲虫。明明你还是你,但是在路人,友人,甚至最亲密的人眼里,你被抛进了疯人院,被赶进了动物园,你是怪物,是异类;明明触觉还在,却发现它们陌生的像不存在一样;这时的心灵早已出于崩溃的边缘。对于这样的崩溃,奥威尔任其所以,并且感到无能为力。卡夫卡却不以为然,他让约瑟夫•K像永不屈服的斯巴达300勇士那样,不停的和陌生,和自己斗争。但是卡夫卡嘲笑这种斗争,他用一种近似痛苦的讽刺来给约瑟夫•K的理智以最大的羞辱。
我们就拿《审判》中几个人物和场景来说吧。
首先一件,约瑟夫•K在一天早上被告知自己犯罪了。小说一切的荒诞和幽默的发源地就是这里,从这开始约瑟夫•K的理智和认知都会被一点点地消磨,进而完全剥夺。他竭力用自己的理智维护个人的尊严,而听到的却是这样的话语“我劝你还是老老实实待着的好,我们已经给了你最大的宽容了,我们是为你着想的,如果你继续这样的无理取闹,那我们也不能再维护你了。”细细想来,这样的话语我们在别的地方何尝没有听到过。这样的掩饰的威胁,遮羞的极权,伪善的狡诈,无处不在。当然之后约瑟夫•K给予了有力的反击,第一次的正面对抗以他的胜利而告终,但也在他心中悄悄播下了一粒偷魂摄魄的种子,一个计划严密的邪恶的动机。
第二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便是约瑟夫•K在第一次受审的“法庭”上慷慨激昂时的一幕。眼看着台下诸个起先趾高气扬的“官员”们被他说得一个个无言以对,面红耳赤,一副副将要夹着尾巴,抱头鼠窜的样子。突然场面的平稳被一个远处的巨响打破,这个声音的制造者是那个约瑟夫•K给予信任和爱怜的女子,这个女子居然和一个别的男人躺倒在大门口!对于约瑟夫•K来说这是多大的打击啊,然而更大的打击还在后头,那些“官员”们趁机用大笑来摆脱之前的被动。这是怎样的嘲笑啊,嘲笑他居然信任这么一个可恶的女人,嘲笑他居然想要用理智获取走进“法的大门”的通行证。
其他还有很多场景让我记忆犹新。在公司的那个小房间里他的同情被利用了;在法官的办公楼里他的理智被击晕了;在律师的办公室里他对那个猥琐的商人陷入了莫名其妙的羡慕和嫉妒;在工作的银行里因为叔叔的出现荒诞开始和现实交织在一起;在画家的破屋子里,在鬼魅的大教堂里现实一点点的抽象了,稀薄了,幻灭了。最后他居然和那些看守不由自主的步调一致起来。
就像我前面说的,卡夫卡想要构建的这种似有似无,莫名其妙的诉讼环境,其实和康拉德描绘的非洲原始丛林是一致的。至少从内在讲,这样的环境时而安静的可拍,时而又用荒诞的出现把你弄得晕头转向。所有可被感知,可被理解的途径都被切断了。而身处其中的人会开始变得不安,恐惧,进而怀疑自己。到了这一刻,明确的荒谬便产生了。然而从始至终卡夫卡的笔触都没有半点悲伤,或者绝望,他只是一个现实的制造者,也是一个现实的讲述者,只是把这个感官的现实和人心的现实融合在了一起。
看卡夫卡的作品,我的理解是只要能够笑得出来便是真正看懂了,换句话说是懂得他的幽默,欣赏他的幽默。当他以一个读者的身份给朋友们阅读自己的作品的时候,难怪自己首先就一个人发笑起来,因为这不是苦笑,而是醒悟后爽彻心扉的大笑。
这是我看了奥威尔的《1984》和卡夫卡的《审判》后最明晰的想法。
拿二者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奥威尔实在平凡,或者说贫乏的很。米兰•昆德拉在《被背叛的遗嘱》中说奥威尔较之卡夫卡,缺少光明,缺少生和自由的希望。而在我看来却远不止如此。奥威尔的《1984》给出的是一个十分清晰的,甚至清晰到了不真实的极端极权的社会,老大哥的形象如影随形,如鬼魅般时刻监视你的一举一动;卡夫卡的《审判》却刻画着一个看似荒诞、不可思议,但是极其真实的世界,这样的真实不是走马观花下的一瞥,而是需要用心去体会的。每个场景都仿佛在我们身边,每个人物也都刻画的和现实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出奇的相似,于是卡夫卡的幽默感就诞生了。它诞生在人物个性的真实和他们不按常理的行为之间,诞生在主人公的期待和现实带来的落差之间,诞生在奥威尔式的踽踽独行和卡夫卡式的谈笑风生之间。难怪人们要说卡夫卡是天才,难怪老师甚至把他比喻成上帝的存在。这种高高在上又嬉皮笑脸的角色,也只有卡夫卡能够完全胜任了。
记得康拉德的《黑暗之心》中有这样两句话,第一句是“小船在高耸入云的树木间穿梭,就如同一只蠕虫艰难爬行在教堂的高拱之下。”对于极权,我们就是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渺小的存在。关于这一点,奥威尔的视角是和我们平行的,他努力的要向前跨一步,想要拼命挣脱黑夜中可怖的中世纪教堂。他努力的抬起头来,想要在中殿的扶壁上吐上一口吐沫星子,想要对着穹顶的“末日审判”图放声大笑。然而始终,他也和芸芸众生一样,是在贴地爬行着,这就是《1984》让人感到折磨而郁结的原因。反观卡夫卡,他的视角是向下的。他睡在基督的王座上,翘着二郎腿,但是密切注视着地面上发生的一切。对于所谓的悲欢离合和世态炎凉他看透了,也早就看厌了,他本来想给发昏的人们一个耳光,却发现还不如取笑他们来的更能让自己满足。这样的境界我似曾相识,那是来自梵高的《向日葵》的启示。在西方,向日葵代表着爱情,梵高的《向日葵》讲得是太阳神和一个人间女子的爱情悲剧,而各种姿态的向日葵却寄托着这位伟大的“疯子”对于永远不可得的,真正的爱情的控诉。我们能够做到的,最接近于爱情的形式,也不过是Mercy而已。在我看来,爱情要经历的阶段是Respect, then Mercy, then Love.最后的羽化和嬗变,我们只能在绘画、诗歌、和小说中找到,换句话说那便是艺术。现在让我们回来再看看卡夫卡,他何尝不在控诉着,他何尝不在怜悯着,只是在他看来既然要用文字来说话,自然不能有失作为一个独立自由的人的身份。这样的一个人,他信仰他的信仰,对于他自己他便是全部。但是卡夫卡还不至于狂妄到如此的地步,他懂得时间的哲学,他明白对于时间他也only the air, only the dust, even nothing.所以米兰•昆德拉把他放在整个小说的历史中来研究也是可以认同的。
《黑暗的心》中还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小船行驶在寂静的河岸旁,这里的空气是凝结的,我的一切能被用来感知周遭的途径似乎都被切断了。”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觉得妙极了。不知为何,这样阴郁的描写我却有着沁人心脾的畅快感,我感到了一阵被怜悯的力量。当然或许康拉德本身没有这样的意思,但这种关于感官无力感的描写,放在卡夫卡的小说中便再也合适不过了。以《审判》为例,主人公约瑟夫•K就仿佛置身在陌生的热带雨林中,他的理智被嘲笑和践踏的一塌糊涂,他的反抗被一幕幕的戏剧性场面所轻易化解。这样的感官疏离,置身其中的人是非常软弱无力的。就像突然有天醒来,你发现自己变成了格里高尔的大甲虫。明明你还是你,但是在路人,友人,甚至最亲密的人眼里,你被抛进了疯人院,被赶进了动物园,你是怪物,是异类;明明触觉还在,却发现它们陌生的像不存在一样;这时的心灵早已出于崩溃的边缘。对于这样的崩溃,奥威尔任其所以,并且感到无能为力。卡夫卡却不以为然,他让约瑟夫•K像永不屈服的斯巴达300勇士那样,不停的和陌生,和自己斗争。但是卡夫卡嘲笑这种斗争,他用一种近似痛苦的讽刺来给约瑟夫•K的理智以最大的羞辱。
我们就拿《审判》中几个人物和场景来说吧。
首先一件,约瑟夫•K在一天早上被告知自己犯罪了。小说一切的荒诞和幽默的发源地就是这里,从这开始约瑟夫•K的理智和认知都会被一点点地消磨,进而完全剥夺。他竭力用自己的理智维护个人的尊严,而听到的却是这样的话语“我劝你还是老老实实待着的好,我们已经给了你最大的宽容了,我们是为你着想的,如果你继续这样的无理取闹,那我们也不能再维护你了。”细细想来,这样的话语我们在别的地方何尝没有听到过。这样的掩饰的威胁,遮羞的极权,伪善的狡诈,无处不在。当然之后约瑟夫•K给予了有力的反击,第一次的正面对抗以他的胜利而告终,但也在他心中悄悄播下了一粒偷魂摄魄的种子,一个计划严密的邪恶的动机。
第二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便是约瑟夫•K在第一次受审的“法庭”上慷慨激昂时的一幕。眼看着台下诸个起先趾高气扬的“官员”们被他说得一个个无言以对,面红耳赤,一副副将要夹着尾巴,抱头鼠窜的样子。突然场面的平稳被一个远处的巨响打破,这个声音的制造者是那个约瑟夫•K给予信任和爱怜的女子,这个女子居然和一个别的男人躺倒在大门口!对于约瑟夫•K来说这是多大的打击啊,然而更大的打击还在后头,那些“官员”们趁机用大笑来摆脱之前的被动。这是怎样的嘲笑啊,嘲笑他居然信任这么一个可恶的女人,嘲笑他居然想要用理智获取走进“法的大门”的通行证。
其他还有很多场景让我记忆犹新。在公司的那个小房间里他的同情被利用了;在法官的办公楼里他的理智被击晕了;在律师的办公室里他对那个猥琐的商人陷入了莫名其妙的羡慕和嫉妒;在工作的银行里因为叔叔的出现荒诞开始和现实交织在一起;在画家的破屋子里,在鬼魅的大教堂里现实一点点的抽象了,稀薄了,幻灭了。最后他居然和那些看守不由自主的步调一致起来。
就像我前面说的,卡夫卡想要构建的这种似有似无,莫名其妙的诉讼环境,其实和康拉德描绘的非洲原始丛林是一致的。至少从内在讲,这样的环境时而安静的可拍,时而又用荒诞的出现把你弄得晕头转向。所有可被感知,可被理解的途径都被切断了。而身处其中的人会开始变得不安,恐惧,进而怀疑自己。到了这一刻,明确的荒谬便产生了。然而从始至终卡夫卡的笔触都没有半点悲伤,或者绝望,他只是一个现实的制造者,也是一个现实的讲述者,只是把这个感官的现实和人心的现实融合在了一起。
看卡夫卡的作品,我的理解是只要能够笑得出来便是真正看懂了,换句话说是懂得他的幽默,欣赏他的幽默。当他以一个读者的身份给朋友们阅读自己的作品的时候,难怪自己首先就一个人发笑起来,因为这不是苦笑,而是醒悟后爽彻心扉的大笑。
-
.嬛.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4-29 17:2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