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双年展:世博背景下的艺术对话
![]() |
王迈参展作品 |
第八届上海双年展在众人期待的目光里于上海美术馆揭开了神秘面纱。作为本届展览主题“巡回排演”,在策展人范迪安、李磊、高士明及由众多知名学者共同组成的国际艺委会的诠释下,呈现在观者面前的是一场集绘画、雕塑、影像、装置、新媒体艺术等多种形式并置的综合艺术展览。而此次双年展不同与以往几届的展览思路,参展作品既不是对艺术家现有艺术作品的收集,也不是单纯的委托,它是将艺术家、策展人、思想者带入到一个特定的社会历史的现场中,在那里排演,然后进行艺术生产。
![]() |
牟柏岩参展作品 |
“巡回排演”的实验性
在本届上海双年展设定的巡回排演中,展览空间不仅仅是艺术品的陈列场所,而且是生产性的、变化中的、反复试验的感性现场。“巡回排演”不仅是形式,而且是主题,同时也是方法。排演强调的是艺术家、策展人、思想者的集体动员以及来自于他们自身的群体经验,同时构成一个学术共同体,对于这个共同体来说,排演就是做实验,所以“排演”更加强调的是排演之中的渐行性。在本届双年展中相当一部分参展作品,都是在排演的过程中生成的,同时也并非是最终的呈现,而是伴随排演过程的逐步深入,不断更新和反思的过程。第八届上海双年展“巡回排演”计划从2010年6月开始,共展开五幕,每一幕都可以被视为艺术行进中的历史回声。
![]() |
张洹参展作品 |
“巡回排演”的学术意义
上海双年展从创始到现在,始终以上海这个城市作为母体,来思考城市演进当中的种种问题,调动世界语言,推进我们视觉生产和视觉创造。从“海上·上海”、“都市营造”、“影像生存”、“超设计”、“快城快客”直到今天的“巡回排演”, 上海双年展始终坚持自身的发展逻辑,在呈现当代艺术多样性的同时,一直围绕“城市”展开一系列艺术课题研究,而本届的“巡回排演”正是体现了作为艺术的本体意义和属于今天社会的一种文化意义。对于本届参展艺术家而言,“巡回排演”在艺术方法论上比较好的概括了艺术家的共同性,即在既定的场域中,依照艺术家的个体经验展开艺术创作,针对同一主题的诠释上,运用不同的媒介展开对“巡回排演”在其自身主体意义上的理解与实践。
![]() |
马良参展作品 |
“巡回排演”的全球视野
上海双年展从创立之初就秉承艺术的全球化视野,并立足本土,建立中国与世界的关联。本届上海双年展是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策展背景,以“巡回排演”作为主题,是对世博精神进行的思考和回应。上海世博会使上海成为世界的剧场,上海双年展就是这个剧场里正在上演的国际当代艺术的视听盛宴。无论艺术家来自哪里,他们都在对自身的社会文化的延展性作出探索性的思考。这里的文化既是艺术家个人体验的对象,也是社会公众共同生存中不能够回避的进程,这或许成为21世纪国际艺术趋于共同性的发展方向。
![]() |
奥乌·卡莱蕾参展作品 |
“巡回排演”的认同性
相比往届的策展主题,“巡回排演”无论是在内涵和外延都似乎超越了普通民众对本届双年展的理解和想象,即便本届上海双年展对每位艺术家的作品都做了文字阐述,但人们依然很难与作品展开有效的沟通。除此之外,业内关于本届双年展因“过度阐释”而消解了观者的直观感受的声音也不绝于耳。对此,策展人高士明回应,一直以来当代艺术被质疑脱离大众,他希望观者抛弃固有成见,当代艺术不需要用“懂”与“不懂”做出明确界定。笔者认为,对于每一个走进展馆观看艺术的观众来说,除却感官刺激之外,或许是希望得到艺术家创作思想的提示,进而能够丰富观者的心灵感受和对当代艺术生态多样性的思考。
![]() |
杨福东参展作品 |
后记
上海双年展作为展示中国当代艺术的区域性代表,一直希望真正能呈现中国及世界艺术发展的潮流与趋势,在历经多年的展览机制的探索与学术理念的研究基础上,本届上海双年展的“巡回排演”的策展思路的确呈现出了不一样的展览理念,它不仅提出让艺术回归本体,更强调了艺术家在排演过程中的不断反思和行进的过程,当这一进程全然暴露在公众的视野,也许所谓中国当代艺术与大众的距离便不再会是遥不可及的了……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