愉快的宇宙之旅——记泰菲宴乐
从四个小时之前走出中山公园音乐堂的大门直到现在,心情都还难以平复。今晚的泰菲宴乐是今年听的第二场古乐了,但是这一场音乐会实在是精彩绝伦;现在是如此庆幸周一晚上在保利买了这一场的票,因为这绝对是今年到现在为止我听过的最好的一场音乐会。Tafelmusik也算是古乐界天王巨星级别的乐团了,最早看到今晚的曲目单之后,只是对他们、以及这些大部分写作于十七世纪早期的曲目的名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过今天到了中山公园音乐堂我才发现我完全想错了:舞台背面悬挂的幕布让我突然意识到,与其说这是一场音乐会,不如说这是一场现场演奏的天文学的视听盛宴。
这的确对得起“盛宴”的称呼。整场的曲目的选择、演奏的顺序和主题的组织都经过了精心而仔细的安排,在不同的曲目之间则以朗诵相连接,幕布上则会投以相应的天文望远镜图片或天文学家的画像。开场便是以维瓦尔第的协奏曲为内容的“天体的和谐”,然而在第二乐章的慢板之后紧接其后的,却是琵琶演奏的古曲《月儿高》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然后才进入仿若旭日东升一般的协奏曲的第三乐章。这种别出心裁的安排实在是令人大吃一惊,然而这样一种组合却又如此天衣无缝,实在是令人击节不已。
随后是吕利的《法厄同》选段,旁白在描绘着四季的星空,音乐也选择的是歌剧中描写四季的段落。随后则是讲述着希腊神话中法厄同驾驶阿波罗的马车却坠落天际、化为彗星的故事,在《法厄同》的选段结束之后,自然而然地就讲到了中国古代的彗星记录——同样,这之后又是一首琵琶演奏的古曲。而上半场的最后一个部分则是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这一部分的主题称为“伽利略时代的音乐”,而串起这一部分的几段音乐的,则是伽利略的书信以及他儿子的回忆。从1609年伽利略自制的望远镜第一次将人类的视角指引向地球之外,到他接受神圣宗教裁判所的审判、余生都将被监禁在自己的家中,这是天文学最为黑暗、然而也最为激荡的一段历史。直到热烈的蒙特威尔第的《摩尔人舞曲》结束,才响起今天的第一次掌声。
下半场则是以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为开端。而全场我最喜欢的也就是这一部分中由琵琶和鲁特琴共同演奏的《春江花月夜》了——不要以为这种组合会很奇怪,实际上鲁特琴的音色颇有些像是古琴,和琵琶放在一起反而如同琴瑟一般和谐。随后的主题则是德累斯顿的行星节日,拉莫的四段描写木星、水星、金星和土星的主题音乐分别搭配上其它作曲家的作品。拉莫的作品自然是比不上霍尔斯特的《行星组曲》那般性格强烈,然而和其他的作品糅合起来却是妙不可言。
音乐会的最后又回到了开始的主题——“天体的和谐”。这场名叫“仰望星空”的音乐会,它的英文译名叫做“Music of the Spheres”,其实是开普勒的叫做“天体音乐”的概念(小约翰·施特劳斯就写过一首名叫《天体音乐》的圆舞曲)。这一部分的第一手便是将开普勒描写的每颗行星所具有的独特的音乐旋律,由不同的乐器所演奏,并最终与巴赫的《晨星多么闪亮》融为一体;这确实不是什么奇特的概念了,柏拉图的“四艺”便就是天文、音乐、算术和几何。第二首则是将巴赫无伴奏小提琴组曲BWV1006的前奏曲改编为古乐团合奏的乐曲,其实形式更像是后来的协奏曲,由一把小提琴几乎演奏完成了原曲全部的旋律。一曲终了观众们也送上了无比热烈的掌声,似乎是把之前憋着的热情全部释放出来了一般,在加演《摩尔人舞曲》的时候也是打着拍子,一瞬间恍若听到了《拉德茨基进行曲》一般。
Tafelmusik的音色也是今天令我大吃一惊的地方,也再一次体现出了音乐会所具有的唱片所不具有的优势:他们的音色如同干净的玻璃一般通透明亮,这样的感觉从未在录音中听到过;而现场瞬息万变的音乐的细节和气氛,也是再怎样高的采样频率也无法捕捉完全的。而且其中音乐家的技巧之高,我相信即使作为独奏音乐家也足以独当一面,即使在小提琴两个声部保持固定和声快速跑动的过程中和声也始终整齐得如同是从一把琴上面拉出来的一般,更不用说BWV1006的前奏曲了——他们使用了比许多录音中更快的速度,从头至尾保持着强劲的动力、抛弃了许多录音中出现的渐慢,而小提琴又始终从容不迫,真是令人赞不绝口。
而这场音乐会让我无比喜爱的原因,也不只是它的音乐家和曲目,也是整场音乐会中处处都能体现的细心。今天的旁白并非华人,然而台词却全部以中文朗诵,不仅音调罕有错误,而且声情并茂、声线变化丰富,足见下过大工夫。而在旁白与音乐之间也是衔接得天衣无缝,不知道在上台之前他们排练了多少次,才能够从自己听不懂的中文旁白里生生寻找到提示啊。而且在整个“伽利略计划”的成员中甚至还包括了一名天文学家,Tafelmusik对待这个计划的音乐会的严谨程度可见一斑。
今天舞台的指导也十分有趣,音乐家们有着丰富的肢体语言,小提琴和木管不时地走下舞台站在两条走廊中演奏,而令我印象深刻的又尤以两处为甚:其一是《法厄同》的四季选段中,没经过一段之后围绕在羽管键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和鲁特琴周围的小提琴和木管便会顺时针走动,将接下来的段落中突出的乐器转动到舞台前方,同时又以此代表季节的更替;另一处则是在《晨星多么闪亮》中,通常出现于破晓和黄昏之时的金星的旋律由单簧管演奏,而在之前我注意到悄悄走到后台去了的两名单簧管这个时候则分别出现在了二楼侧席的位置上,声音遥远飘渺,倒真若破晓黄昏一般。
区区两个小时的音乐会,却带领着所有听众进行了一次无比愉快的宇宙之旅。有了堪称完美而认真到极致的的设计、舞台、音乐、演奏和旁白,才有了这一次如此令人难忘的记忆,有了脑海里那些深刻而难以磨灭的奇妙的宇宙,和人类精神的伟大成就——天文学的,更是音乐的。
这的确对得起“盛宴”的称呼。整场的曲目的选择、演奏的顺序和主题的组织都经过了精心而仔细的安排,在不同的曲目之间则以朗诵相连接,幕布上则会投以相应的天文望远镜图片或天文学家的画像。开场便是以维瓦尔第的协奏曲为内容的“天体的和谐”,然而在第二乐章的慢板之后紧接其后的,却是琵琶演奏的古曲《月儿高》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然后才进入仿若旭日东升一般的协奏曲的第三乐章。这种别出心裁的安排实在是令人大吃一惊,然而这样一种组合却又如此天衣无缝,实在是令人击节不已。
随后是吕利的《法厄同》选段,旁白在描绘着四季的星空,音乐也选择的是歌剧中描写四季的段落。随后则是讲述着希腊神话中法厄同驾驶阿波罗的马车却坠落天际、化为彗星的故事,在《法厄同》的选段结束之后,自然而然地就讲到了中国古代的彗星记录——同样,这之后又是一首琵琶演奏的古曲。而上半场的最后一个部分则是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这一部分的主题称为“伽利略时代的音乐”,而串起这一部分的几段音乐的,则是伽利略的书信以及他儿子的回忆。从1609年伽利略自制的望远镜第一次将人类的视角指引向地球之外,到他接受神圣宗教裁判所的审判、余生都将被监禁在自己的家中,这是天文学最为黑暗、然而也最为激荡的一段历史。直到热烈的蒙特威尔第的《摩尔人舞曲》结束,才响起今天的第一次掌声。
下半场则是以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为开端。而全场我最喜欢的也就是这一部分中由琵琶和鲁特琴共同演奏的《春江花月夜》了——不要以为这种组合会很奇怪,实际上鲁特琴的音色颇有些像是古琴,和琵琶放在一起反而如同琴瑟一般和谐。随后的主题则是德累斯顿的行星节日,拉莫的四段描写木星、水星、金星和土星的主题音乐分别搭配上其它作曲家的作品。拉莫的作品自然是比不上霍尔斯特的《行星组曲》那般性格强烈,然而和其他的作品糅合起来却是妙不可言。
音乐会的最后又回到了开始的主题——“天体的和谐”。这场名叫“仰望星空”的音乐会,它的英文译名叫做“Music of the Spheres”,其实是开普勒的叫做“天体音乐”的概念(小约翰·施特劳斯就写过一首名叫《天体音乐》的圆舞曲)。这一部分的第一手便是将开普勒描写的每颗行星所具有的独特的音乐旋律,由不同的乐器所演奏,并最终与巴赫的《晨星多么闪亮》融为一体;这确实不是什么奇特的概念了,柏拉图的“四艺”便就是天文、音乐、算术和几何。第二首则是将巴赫无伴奏小提琴组曲BWV1006的前奏曲改编为古乐团合奏的乐曲,其实形式更像是后来的协奏曲,由一把小提琴几乎演奏完成了原曲全部的旋律。一曲终了观众们也送上了无比热烈的掌声,似乎是把之前憋着的热情全部释放出来了一般,在加演《摩尔人舞曲》的时候也是打着拍子,一瞬间恍若听到了《拉德茨基进行曲》一般。
Tafelmusik的音色也是今天令我大吃一惊的地方,也再一次体现出了音乐会所具有的唱片所不具有的优势:他们的音色如同干净的玻璃一般通透明亮,这样的感觉从未在录音中听到过;而现场瞬息万变的音乐的细节和气氛,也是再怎样高的采样频率也无法捕捉完全的。而且其中音乐家的技巧之高,我相信即使作为独奏音乐家也足以独当一面,即使在小提琴两个声部保持固定和声快速跑动的过程中和声也始终整齐得如同是从一把琴上面拉出来的一般,更不用说BWV1006的前奏曲了——他们使用了比许多录音中更快的速度,从头至尾保持着强劲的动力、抛弃了许多录音中出现的渐慢,而小提琴又始终从容不迫,真是令人赞不绝口。
而这场音乐会让我无比喜爱的原因,也不只是它的音乐家和曲目,也是整场音乐会中处处都能体现的细心。今天的旁白并非华人,然而台词却全部以中文朗诵,不仅音调罕有错误,而且声情并茂、声线变化丰富,足见下过大工夫。而在旁白与音乐之间也是衔接得天衣无缝,不知道在上台之前他们排练了多少次,才能够从自己听不懂的中文旁白里生生寻找到提示啊。而且在整个“伽利略计划”的成员中甚至还包括了一名天文学家,Tafelmusik对待这个计划的音乐会的严谨程度可见一斑。
今天舞台的指导也十分有趣,音乐家们有着丰富的肢体语言,小提琴和木管不时地走下舞台站在两条走廊中演奏,而令我印象深刻的又尤以两处为甚:其一是《法厄同》的四季选段中,没经过一段之后围绕在羽管键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和鲁特琴周围的小提琴和木管便会顺时针走动,将接下来的段落中突出的乐器转动到舞台前方,同时又以此代表季节的更替;另一处则是在《晨星多么闪亮》中,通常出现于破晓和黄昏之时的金星的旋律由单簧管演奏,而在之前我注意到悄悄走到后台去了的两名单簧管这个时候则分别出现在了二楼侧席的位置上,声音遥远飘渺,倒真若破晓黄昏一般。
区区两个小时的音乐会,却带领着所有听众进行了一次无比愉快的宇宙之旅。有了堪称完美而认真到极致的的设计、舞台、音乐、演奏和旁白,才有了这一次如此令人难忘的记忆,有了脑海里那些深刻而难以磨灭的奇妙的宇宙,和人类精神的伟大成就——天文学的,更是音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