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树 1
在银杏树过日子,不只一个“爽”字能形容,那种感觉,掺杂了太多滋味,足够一次又一次回味,而且每想一次,对生活的感悟就多一些。听到我在咖啡厅做兼职的消息,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会是“哇,好浪漫”,再问问薪水,肯定又觉得,“怎么这么少诶”。我也在想自己究竟为什么想要这份工作。挣钱闹独立的原因肯定是有的,二十几岁的人了,再张嘴跟爹妈要钱总觉得倍儿跌面儿,不过在这种地方干活,拿到的报酬跟吉大研究生每个月的补助一样,不够买半条Levi's的新款牛仔裤。是要满足对小资生活向往的虚荣感?开始的时候是的哈,幻想也能跟电影里一样衣妆精致的坐在咖啡厅里,拨弄键盘码字,窗外事华灯初上的暧昧夜色,手边一杯卡布奇诺,抬起头又看到一张陌生却熟悉的脸。又或者,像这个咖啡厅实习生计划里说的那样,“三天,让生活变个样”?可能吧,既然要开始以成年人的身份面对社会,我应该去另一片林子看看那里都有些什么鸟,它们是不是也跟我们一样,整天忙碌,却时常感觉内心空虚,日渐麻木?
最近异常平静,虽然一次性接受了太多负面消极的信息,心情却竟然渐渐起不来任何波澜。早就过了小女生爱幻想的年纪,只用几行文字几张照片也远远不够编织一个美丽的故事,所以我想去当个局中人,看看究竟这种来源于生活的艺术在多大程度上高于真正的现实。如果要问亲眼看到的银杏树跟照片上有没有区别,我可以很诚实的说:有,而且不少。院子里一夜秃头的银杏树,看上去并不那么生机勃勃;隔板和上面摆放的小物件,也不会永远一尘不染;最意外的,是怎么能没有帅气忧郁的咖啡师。但生活毕竟不是童话,不是照片,不是制作精良的信纸和书签,谁又能永远生活在自导自演的电影里。双眼能看到的银杏树是这样的:一个不笑时有点严肃笑起来又特内涵的老板,两只目中无人自娱自乐的猫,一二三四个既不像小弟看上去又挺不专业的服务生,不穿外套会微微有些冷的房间——跟想象中小有差距?那么这些呢——书架上的各种杂志,墙上实习生的照片,昏黄灯光,架子鼓,王若琳的慵懒声音,空气中的淡淡烟草味道,还有一张张微笑的脸。说真的,正式开始工作的时候我是有点小失望的,带些灰尘的书架,有点乱的摆设,让有强迫症的自己怎么受得了。可是也是从这一天开始,我越发庆幸自己还可以在这里待上很久很久,以至于现在上着课,也想逃跑了回去那个地方。一个人可以幸福死么?戴着耳机看书或写字,一向枯燥无聊的证券好像也变得没那么烦人。内心满足的时候,一个人不觉得孤单,走在风中不觉得冷,再忙也不觉得辛苦,纵然物质贫脊精神上也是最富有的那一个。
三天,真的可以改变一个人么?我想,是的。
在这一篇的结尾,放上姝瑶实习日记里的一句话,就送给,自己和很多人吧:
“有时就是这样,我们一时间失去了述说的激情,然后有些事将永远不会再被提起。”
待续。
最近异常平静,虽然一次性接受了太多负面消极的信息,心情却竟然渐渐起不来任何波澜。早就过了小女生爱幻想的年纪,只用几行文字几张照片也远远不够编织一个美丽的故事,所以我想去当个局中人,看看究竟这种来源于生活的艺术在多大程度上高于真正的现实。如果要问亲眼看到的银杏树跟照片上有没有区别,我可以很诚实的说:有,而且不少。院子里一夜秃头的银杏树,看上去并不那么生机勃勃;隔板和上面摆放的小物件,也不会永远一尘不染;最意外的,是怎么能没有帅气忧郁的咖啡师。但生活毕竟不是童话,不是照片,不是制作精良的信纸和书签,谁又能永远生活在自导自演的电影里。双眼能看到的银杏树是这样的:一个不笑时有点严肃笑起来又特内涵的老板,两只目中无人自娱自乐的猫,一二三四个既不像小弟看上去又挺不专业的服务生,不穿外套会微微有些冷的房间——跟想象中小有差距?那么这些呢——书架上的各种杂志,墙上实习生的照片,昏黄灯光,架子鼓,王若琳的慵懒声音,空气中的淡淡烟草味道,还有一张张微笑的脸。说真的,正式开始工作的时候我是有点小失望的,带些灰尘的书架,有点乱的摆设,让有强迫症的自己怎么受得了。可是也是从这一天开始,我越发庆幸自己还可以在这里待上很久很久,以至于现在上着课,也想逃跑了回去那个地方。一个人可以幸福死么?戴着耳机看书或写字,一向枯燥无聊的证券好像也变得没那么烦人。内心满足的时候,一个人不觉得孤单,走在风中不觉得冷,再忙也不觉得辛苦,纵然物质贫脊精神上也是最富有的那一个。
三天,真的可以改变一个人么?我想,是的。
在这一篇的结尾,放上姝瑶实习日记里的一句话,就送给,自己和很多人吧:
“有时就是这样,我们一时间失去了述说的激情,然后有些事将永远不会再被提起。”
待续。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