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也异当时,凄清照鬓丝" ----陈丹燕小说《蛇果》文本分析
2010年《收获》第三期刊登的《蛇果》是陈丹燕最新短片力作,笔力老道,探索的主题仍旧是陈丹燕小说中反复出现的主题,是爱,是情感,是青春年代,抑或最终探讨人与人的关系,从而体现其形而上意义,人的存在。何谓蛇果,短篇小说中在回忆与现实交错中那一抹荒凉与散漫气息,对情与欲的追寻,参差错落的思绪,平凡人生中的存在之反思,建构起小说独特的文学气质。陈丹燕表示:“我想要写一个普通人,一个不像有的人那样坚强,也不像有的人那样冷静,不像有的人那样聪明,也不像有的人那样理性,对,一个感性的人,一个努力在沙上建房子似的,想要建立自己积极向上生活的徒劳的人,也许还是一个捂着伤口不让别人看,自己也不看的乐观的人,一个实在不懂得怎样去应付,弄得满身满心全都是伤的痛楚的人,一个怕被别人落下,被别人孤立,被别人抛弃的认真的人……”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该小说稍作分析,以进一步了解陈丹燕文学世界中对感情和生活独特反思。
一:镶嵌式的表层结构与深层体现
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具有一般性的泛学科特征,同时又具有权威性的提出结构分为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可以直接被观察,深层结构是事物内在的联系,只有通过某种认知模式才可被探知。《蛇果》的表层结构较为清晰,主人公李平在与侄儿俤尔的交谈中回忆起年轻时代与一个在奥地利生活的华裔男子本的爱情生活,在现实与回忆交错中,引出正在发生的俤尔与日本女孩的爱情关系以及李平表姐当年与保罗的惊世骇俗的恋情。文本中几处用内心独白的模式展现出这种似曾相识的爱情模式:“李平怦然心动...身边那个年轻的身体,俤尔的,竟有了年轻男人的弹性...本的身体也曾如此清新。”“早些年,俤尔是本的对照物”“这些年,李平看到本,就能看到俤尔”“李平没告诉俤尔,它们让她想起表姐年轻时深陷爱情时的眼睛”。三段感情,以叙述主人公李平的视点一一呈现。无论是年轻时代,李平和本相隔异地最后恍若云烟的爱情,文本里对于李平和本的爱情时这样描述的:“十三年,对分局两地的情人来说,算得上是不可思议的坚固关系。因为一两年才见一次,一起过几天,这样,重新剪裁过的时间长度又将他们的私生活压缩成清新的片刻。”亦或者是李平表姐曾经和保罗惊世骇俗的异国恋,李平表姐那封与家庭断绝关系的信“我好比哪吒,剔骨还父,削肉还母。从此与你们再无干系”轰轰烈烈,惊世骇俗。如同飞蛾扑火,难得劫后重生。对于文本所描述的现在时的感情,表姐的儿子俤尔与日本女孩,舒平了欲望,缠绵悱恻,难舍难分。小说在李平听到俤尔的情人电话之后收尾,在短篇小说有限的字数里面三段感情,三种关系娓娓道来,构成镶嵌式的表层结构。美国结构主义文论家克劳迪欧.居莱恩指出,文学史也有一种系统或结构化倾向,在那缓慢而又不停变化的整个文学领域内存在着一种顽强,深刻的“秩序意志”,这就是文学发展背后的深层结构。而只可被认知的深层模式在《蛇果》中体现在哪里呢。笔者认为,蛇果中三段感情超越时空对话,过去与现在的对比正体现出这种深层结构,李平与本的爱情,与同时代其表姐与保罗的爱情之比较,是共时性的比较,在小说的结尾,用叙述者的话来说:李平一直以为自己这些年来住在表姐家,动机是卑鄙的。她以为自己是想寻找一件对照物,证明平淡的生活并不是什么悲剧,人生蹉跎的悲剧在于对日常生活的恐惧...”那么面对其表姐当年轰轰烈烈的感情,李平当年如同在悬崖处吊着的人,本来死死拉住却终于拉不住不得不放手,直堕下去。文本中另一组感情则是历时性对比,李平年轻的爱恋,与俤尔正在进行时的感情的对比,体现出荒凉的意蕴,与过来人对曾经的反思。俤尔的心目中,爱代表的是含苞待放的玫瑰,而李平却看到岁月蹉跎后,只道天凉好个秋的无奈。深层结构中两组历时与共时性的对比彰显出文章对岁月与爱情的感慨,主题得到升华。
二: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与意识流叙述方式的并行应用
《蛇果》采用第三人称内聚焦的叙述模式,在内聚焦中,叙述焦点与一个人物重合,于是他变成一切感觉,包括把他当做对象的感觉的虚构“主体”,叙事可以把这个人物的感觉与想法全部告诉我们。小说文本整体都运用了内聚焦模式,从李平这个人物入手,在小说叙述过程中充分利用李平的视角来进行观察,感觉与描述。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中提出:“在第三人称回顾性叙述中,无论‘我’是主人公还是旁观者,通常有两种眼光在交替作用,一为叙述者‘我’追忆往事的眼光,另一为被追忆‘我’正在经历事件的眼光。《蛇果》在利用第三人称李平展开叙述视角时,同时嵌入了回顾性叙述,以呈现年轻时代自己,表姐的爱情,这时,李平作为主人公,为读者呈现了当年自己与本,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而同时,从读者的角度来看,我们也能感受到在追忆往事时李平当下正经历事件的视角,而这种回顾式的叙述从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宽阔的叙述空间留给读者体会时光的痕迹,我们看到,在回忆里,李平的形象,年轻的躯体,年轻时候的一切都散发诱人气味,生机勃勃,镜头转入现在时,中年的李平,在年轻的俤尔身边,感受到自己曾经的冲劲,在时光磨合下对待人,事逐渐由洋溢转入沉敛。读者的视角被一分为二,如同两个同时并行的画面,形成强烈的艺术冲击力。意识流是威廉.詹姆斯在其著作《心理学原理》里所使用的词组,特指在一个清醒的头脑中,源源不断的流动的思想与意识,自20年代始,意识流就成了文学叙述的一种模式,作家利用它来捕捉人物心理活动过程的范围和轨迹。文本中以李平内心为依托,处处都显示出意识流痕迹,和本年轻时候的生活的点滴,两人关于雕塑的对话,在玫瑰园的意识活动,被作者用意识流手法呈现出来,夸大了文本的精神阐释空间,在这一过程中,李平的感受认知与意识和伴随意识的思想,回忆,期望,感悟和琐碎的联想都融合在一起,使小说获得丰厚的艺术效应。李平想:“年轻时对将来的期待总觉得生活还没开始。却不知,生活就是这样,带着巨大的空洞,带着生活是否就算已开始的怀疑,拖拖拉拉的过去了。”文章的主题通过李平的意识流呈现出来。
三:“蛇果”和“玫瑰”,双重隐喻的诗性思考
维柯在《新科学》中认为人类从原始时代起就具有诗性智慧。诗性智慧的必然结果之一就是比喻。而隐喻“它也是最受到赞赏的。如果它使无生命的事物显得具有感觉和情欲。”后来历代美学家都涉及隐喻,英美新批评理论家对于隐喻的论述更为细致,到威廉.k.维姆萨特在论文《象征与隐喻》中认为隐喻的作用在于“可以是展示概念的一种曲折的手段,而且它似乎也的确起到这样的作用,成为概念的一种功能。”概念不容易理解也不好表述,而隐喻则可以不步容易被理解被表述的概念得到形象性的表述,隐喻被接受的过程具有特殊效应,在理解想象的隐喻时常要求我们考虑的不是B如何说明A,而是二者被放在一起并相互对照,相互说明时能产生什么意义。“蛇果”本为果实,圆锥形,平均单果重200g。果型端正,高桩,萼部五棱明显。果色弄红。果肉质脆,汁多,味甜,有芳香。文本中,作为一种隐喻,蛇果并为出现在字里行间,通看全文,叙述者只是用大段的描写来叙述时间,感情,生活,李平的曾经和现在,表姐一家曾经的激昂到如今的沉默,那么蛇果隐喻的是什么?我们先行搁置,来看文本里大量篇幅出现的另一意象:玫瑰。前文提到,在当下第三人称内聚焦视角中,李平用电脑扫描出曾经拍下的大多大多的玫瑰花,或者是憔悴不堪,或者是惨白无力,是枯萎的先兆。面目全非的玫瑰缩成一团,挺立在凋败中。同时,俤尔女朋友拍的玫瑰,含苞欲放,娇艳欲滴,像明信片一般完美无缺。此时此刻,在第三人称回顾叙事的视角中玫瑰再次出现,李平和本在玫瑰园里,拍下了“意大利的夏天”“莱茵河上的五月”,是娇艳的开放的花蕊么,不是。而是各种不同的玫瑰尸。玫瑰作为一种意象,在文章中多次出现,总共代表三种不同的隐喻含义。第一次出现的是俤尔女朋友拍下的玫瑰,作为一种隐喻,代表初恋或者年轻时候蓬勃,生气的爱情。没有岁月的抚摸,未经世事的纯洁,若同处子,纯粹之至。第二次玫瑰出现在李平的回忆中,那次玫瑰园之行,和本在园内,看到了大片玫瑰花,这一次玫瑰代表的是,挣扎中垂死的爱情,痛彻缠绵,生气依旧却各自开放,倔强的如同李平和本。玫瑰的最后一次出现是在当下,李平看到俤尔的玫瑰,突然翻出当时的照片,再见到泛黄的照片,那八十多张玫瑰尸,代表的是岁月蹉跎后人事的无奈。多了沉稳,多了内敛,玫瑰哪怕长出老年斑似的细纹。风烛残年似的,也仍旧是美的,是生命的象征。然而,“蛇果”却与“玫瑰”的生成方式不同,做为意象,它并非通过文本不断的在现得到升华,相反,它是通过全篇的意境得以展现。陈丹燕的这部小说真的只是在探讨爱情么,亦或者在爱情的面纱下,对生命的思考?“蛇果”给了我们答案,小说最后,李平在月光下,于房间阴影处听到俤尔与女友缠绵的电话,无意中却发现自己的表姐也在阴影处,另一边,两个同时代的爱情,两种不同的结果其实并没有不同。时代都已经过去,繁盛也好,悔恨也好,都敌不过生活空洞与时光蹉跎带给人的绝望感。“蛇果”精致的外观,充满香气的味道,饱满的枝叶正象征着生命那曾经给人希望的阶段,那些曾经的年轻,再美好,再冲动,再纠缠,再死生契阔的爱情都捉不住的,是时光与生命。也许这就是“蛇果”所要表达的意义指向。
一:镶嵌式的表层结构与深层体现
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具有一般性的泛学科特征,同时又具有权威性的提出结构分为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可以直接被观察,深层结构是事物内在的联系,只有通过某种认知模式才可被探知。《蛇果》的表层结构较为清晰,主人公李平在与侄儿俤尔的交谈中回忆起年轻时代与一个在奥地利生活的华裔男子本的爱情生活,在现实与回忆交错中,引出正在发生的俤尔与日本女孩的爱情关系以及李平表姐当年与保罗的惊世骇俗的恋情。文本中几处用内心独白的模式展现出这种似曾相识的爱情模式:“李平怦然心动...身边那个年轻的身体,俤尔的,竟有了年轻男人的弹性...本的身体也曾如此清新。”“早些年,俤尔是本的对照物”“这些年,李平看到本,就能看到俤尔”“李平没告诉俤尔,它们让她想起表姐年轻时深陷爱情时的眼睛”。三段感情,以叙述主人公李平的视点一一呈现。无论是年轻时代,李平和本相隔异地最后恍若云烟的爱情,文本里对于李平和本的爱情时这样描述的:“十三年,对分局两地的情人来说,算得上是不可思议的坚固关系。因为一两年才见一次,一起过几天,这样,重新剪裁过的时间长度又将他们的私生活压缩成清新的片刻。”亦或者是李平表姐曾经和保罗惊世骇俗的异国恋,李平表姐那封与家庭断绝关系的信“我好比哪吒,剔骨还父,削肉还母。从此与你们再无干系”轰轰烈烈,惊世骇俗。如同飞蛾扑火,难得劫后重生。对于文本所描述的现在时的感情,表姐的儿子俤尔与日本女孩,舒平了欲望,缠绵悱恻,难舍难分。小说在李平听到俤尔的情人电话之后收尾,在短篇小说有限的字数里面三段感情,三种关系娓娓道来,构成镶嵌式的表层结构。美国结构主义文论家克劳迪欧.居莱恩指出,文学史也有一种系统或结构化倾向,在那缓慢而又不停变化的整个文学领域内存在着一种顽强,深刻的“秩序意志”,这就是文学发展背后的深层结构。而只可被认知的深层模式在《蛇果》中体现在哪里呢。笔者认为,蛇果中三段感情超越时空对话,过去与现在的对比正体现出这种深层结构,李平与本的爱情,与同时代其表姐与保罗的爱情之比较,是共时性的比较,在小说的结尾,用叙述者的话来说:李平一直以为自己这些年来住在表姐家,动机是卑鄙的。她以为自己是想寻找一件对照物,证明平淡的生活并不是什么悲剧,人生蹉跎的悲剧在于对日常生活的恐惧...”那么面对其表姐当年轰轰烈烈的感情,李平当年如同在悬崖处吊着的人,本来死死拉住却终于拉不住不得不放手,直堕下去。文本中另一组感情则是历时性对比,李平年轻的爱恋,与俤尔正在进行时的感情的对比,体现出荒凉的意蕴,与过来人对曾经的反思。俤尔的心目中,爱代表的是含苞待放的玫瑰,而李平却看到岁月蹉跎后,只道天凉好个秋的无奈。深层结构中两组历时与共时性的对比彰显出文章对岁月与爱情的感慨,主题得到升华。
二: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与意识流叙述方式的并行应用
《蛇果》采用第三人称内聚焦的叙述模式,在内聚焦中,叙述焦点与一个人物重合,于是他变成一切感觉,包括把他当做对象的感觉的虚构“主体”,叙事可以把这个人物的感觉与想法全部告诉我们。小说文本整体都运用了内聚焦模式,从李平这个人物入手,在小说叙述过程中充分利用李平的视角来进行观察,感觉与描述。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中提出:“在第三人称回顾性叙述中,无论‘我’是主人公还是旁观者,通常有两种眼光在交替作用,一为叙述者‘我’追忆往事的眼光,另一为被追忆‘我’正在经历事件的眼光。《蛇果》在利用第三人称李平展开叙述视角时,同时嵌入了回顾性叙述,以呈现年轻时代自己,表姐的爱情,这时,李平作为主人公,为读者呈现了当年自己与本,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而同时,从读者的角度来看,我们也能感受到在追忆往事时李平当下正经历事件的视角,而这种回顾式的叙述从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宽阔的叙述空间留给读者体会时光的痕迹,我们看到,在回忆里,李平的形象,年轻的躯体,年轻时候的一切都散发诱人气味,生机勃勃,镜头转入现在时,中年的李平,在年轻的俤尔身边,感受到自己曾经的冲劲,在时光磨合下对待人,事逐渐由洋溢转入沉敛。读者的视角被一分为二,如同两个同时并行的画面,形成强烈的艺术冲击力。意识流是威廉.詹姆斯在其著作《心理学原理》里所使用的词组,特指在一个清醒的头脑中,源源不断的流动的思想与意识,自20年代始,意识流就成了文学叙述的一种模式,作家利用它来捕捉人物心理活动过程的范围和轨迹。文本中以李平内心为依托,处处都显示出意识流痕迹,和本年轻时候的生活的点滴,两人关于雕塑的对话,在玫瑰园的意识活动,被作者用意识流手法呈现出来,夸大了文本的精神阐释空间,在这一过程中,李平的感受认知与意识和伴随意识的思想,回忆,期望,感悟和琐碎的联想都融合在一起,使小说获得丰厚的艺术效应。李平想:“年轻时对将来的期待总觉得生活还没开始。却不知,生活就是这样,带着巨大的空洞,带着生活是否就算已开始的怀疑,拖拖拉拉的过去了。”文章的主题通过李平的意识流呈现出来。
三:“蛇果”和“玫瑰”,双重隐喻的诗性思考
维柯在《新科学》中认为人类从原始时代起就具有诗性智慧。诗性智慧的必然结果之一就是比喻。而隐喻“它也是最受到赞赏的。如果它使无生命的事物显得具有感觉和情欲。”后来历代美学家都涉及隐喻,英美新批评理论家对于隐喻的论述更为细致,到威廉.k.维姆萨特在论文《象征与隐喻》中认为隐喻的作用在于“可以是展示概念的一种曲折的手段,而且它似乎也的确起到这样的作用,成为概念的一种功能。”概念不容易理解也不好表述,而隐喻则可以不步容易被理解被表述的概念得到形象性的表述,隐喻被接受的过程具有特殊效应,在理解想象的隐喻时常要求我们考虑的不是B如何说明A,而是二者被放在一起并相互对照,相互说明时能产生什么意义。“蛇果”本为果实,圆锥形,平均单果重200g。果型端正,高桩,萼部五棱明显。果色弄红。果肉质脆,汁多,味甜,有芳香。文本中,作为一种隐喻,蛇果并为出现在字里行间,通看全文,叙述者只是用大段的描写来叙述时间,感情,生活,李平的曾经和现在,表姐一家曾经的激昂到如今的沉默,那么蛇果隐喻的是什么?我们先行搁置,来看文本里大量篇幅出现的另一意象:玫瑰。前文提到,在当下第三人称内聚焦视角中,李平用电脑扫描出曾经拍下的大多大多的玫瑰花,或者是憔悴不堪,或者是惨白无力,是枯萎的先兆。面目全非的玫瑰缩成一团,挺立在凋败中。同时,俤尔女朋友拍的玫瑰,含苞欲放,娇艳欲滴,像明信片一般完美无缺。此时此刻,在第三人称回顾叙事的视角中玫瑰再次出现,李平和本在玫瑰园里,拍下了“意大利的夏天”“莱茵河上的五月”,是娇艳的开放的花蕊么,不是。而是各种不同的玫瑰尸。玫瑰作为一种意象,在文章中多次出现,总共代表三种不同的隐喻含义。第一次出现的是俤尔女朋友拍下的玫瑰,作为一种隐喻,代表初恋或者年轻时候蓬勃,生气的爱情。没有岁月的抚摸,未经世事的纯洁,若同处子,纯粹之至。第二次玫瑰出现在李平的回忆中,那次玫瑰园之行,和本在园内,看到了大片玫瑰花,这一次玫瑰代表的是,挣扎中垂死的爱情,痛彻缠绵,生气依旧却各自开放,倔强的如同李平和本。玫瑰的最后一次出现是在当下,李平看到俤尔的玫瑰,突然翻出当时的照片,再见到泛黄的照片,那八十多张玫瑰尸,代表的是岁月蹉跎后人事的无奈。多了沉稳,多了内敛,玫瑰哪怕长出老年斑似的细纹。风烛残年似的,也仍旧是美的,是生命的象征。然而,“蛇果”却与“玫瑰”的生成方式不同,做为意象,它并非通过文本不断的在现得到升华,相反,它是通过全篇的意境得以展现。陈丹燕的这部小说真的只是在探讨爱情么,亦或者在爱情的面纱下,对生命的思考?“蛇果”给了我们答案,小说最后,李平在月光下,于房间阴影处听到俤尔与女友缠绵的电话,无意中却发现自己的表姐也在阴影处,另一边,两个同时代的爱情,两种不同的结果其实并没有不同。时代都已经过去,繁盛也好,悔恨也好,都敌不过生活空洞与时光蹉跎带给人的绝望感。“蛇果”精致的外观,充满香气的味道,饱满的枝叶正象征着生命那曾经给人希望的阶段,那些曾经的年轻,再美好,再冲动,再纠缠,再死生契阔的爱情都捉不住的,是时光与生命。也许这就是“蛇果”所要表达的意义指向。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