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自由与禁锢之间的孙悟空
仔细想一想,从大闹天宫开始,孙悟空就已经是一个悲剧人物了:巨灵神、四大天王、李天王和二十八星宿之流根本无法和孙悟空相比,从能力上来讲,他绝对配得上天神的名誉;他没做过任何坏事,却被一班庸才诽谤为妖猴。大概可以和他相提并论的,想来只有哪吒和杨戬。可这两个人,也是天庭的另类,也都反过天庭,一个被招安,一个去隐居。孙悟空的悲剧性可见一斑:要对抗天庭,却和自己的潜战友打得不亦乐乎!
到了保唐僧西天取经时,就表现得更加清晰了。黑风洞黑熊精窃取袈裟,孙悟空将其制服,结果是帮观音收服了一个打扫竹林、看护庭院的家奴;平顶山的金角、银角大王,在败给孙悟空之前,不知害了多少人命,只因为是太上老君的丹童,就得以逃脱惩罚;朱紫国的妖怪居然抢了国王的王后,而它又是观音的坐骑!观音为了保面子,居然说“若不是你盗了紫金铃,十个悟空也不是它的对手”!还有更加可气的,也是在这一回,紫阳真人把紫霞仙衣穿在金圣娘娘身上,却不去救她,见死不救的行径,哪像个得道的真人?又或许他知道妖怪是观音的坐骑,观音还没管束,他插手不合适?最可悲的要数对付黄袍怪:黄袍怪是二十八宿中的奎目狼君,是天庭上仙,可他犯下的罪行,哪一条提出来不是可诛之罪?他强虏公主在先,施与诱奸在后,谎言与威逼并举,杀害生灵无数,仅仅是玉帝把他召回了事,还说是惩戒以满,回天庭复职?!再往后,唐僧师徒在天竺降服犀牛精,还要对他客客气气的!整部《西游记》,这样的情形数不胜数,几乎百分之九十的战斗都以“有高人相助”收场,到最后,所有妖魔都是有背景的,不是这个大仙的家奴、就是那个菩萨的宠物或坐骑。总之,不管妖魔做了天大的坏事,也杀不得。
可见,即使孙悟空被封为斗战胜佛,他的“斗战胜”也无从谈起。一个伸张正义的英雄,却要屈服于他所应该反抗的阴暗势力之下,是何等的悲剧!不对妖魔斩草除根,能保证他们不再出来害人吗?更何况妖魔还有主子的纵容和保护!现实对英雄的折磨在大雷音寺达到了顶峰,如来座下弟子摩牁伽谒和阿喏陀向唐僧师徒索要“人事”,就连猪八戒和沙僧都看不下去了,而孙悟空却在和如来的理论之中没有坚持自己的原则,也许这时的英雄已经看倦了天神们的表演,为了取经大业而甘愿隐忍,可不料就连首次传经也是骗局。事实上,整个取经过程何尝不是个骗局?面对善良而质朴的百姓,佛界的掌权者用迷人心智的经书来达到增加自己香火的目的,而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孙悟空的存在,明确地说是孙悟空的自由的心的存在。他们不害怕孙悟空的神力,而是怕这种自由的、不屈的精神在百姓之中流传开来。所以,他们选定了由孙悟空保护唐僧去西天。。。。。。
“自由”这个概念是相对的。当人进入一个相应的群体,只有在普遍认可“正确”的背景下,自由才有其实际的含义。当孙悟空在花果山当他的美猴王时,因为他站在这个群体的至高点,所以他即是标准,他的所做所为都能被认为是正确的,此时的他是最自由的;当他开始在南瞻部洲学习法术,具有了人的社会属性,他的行为是否被认可就要看人类社会的道德标准,或者说,在菩提洞的那几年,他的对与错都由菩提祖师所定的标准来衡量;当他和神佛打上交道,走上取经之路时,他的言行都要由佛祖来评价。孙悟空一次次地从一个群体跨入另一个群体,而每次进入新的群体,难免会对新的行为标准不适应,难免会有所越界,于是惩罚也就一次又一次地降临,于是就会有暂时的不自由。只有当他适应了这个群体里的标准,他才能得到相对的自由。就这样,孙悟空在自由与禁锢之间徘徊,努力寻找出路,但结果只能适应这个环境,最终又失去本我。
我们也无法得出一个肯定的结论,到底孙悟空是在花果山时较为自由,还是成佛后自由?到底哪个好?这样的道德伦理问题不是用“好”与“不好”就能回答的,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背景会得到不一样的答案。最根本的答案应该还是在孙悟空的心里,看他是否满意这样的生活。然而,故事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书中对孙悟空的心理描写也太少,我们无法从中推测出什么。
一开始,孙悟空在花果山当他美猴王时,他的愿望很简单,只是想要长生不老而已。当他坐着竹筏离开花果山去求学时,他应该不曾想到,最后竟会走到这样的地步。一切都变得很复杂,正确和错误用条条框框划分得清清楚楚,每走一步如履薄冰。“人之初,性本善。”简单的人生何必要弄得如此复杂,心灵的负担又是何其之重。
到了保唐僧西天取经时,就表现得更加清晰了。黑风洞黑熊精窃取袈裟,孙悟空将其制服,结果是帮观音收服了一个打扫竹林、看护庭院的家奴;平顶山的金角、银角大王,在败给孙悟空之前,不知害了多少人命,只因为是太上老君的丹童,就得以逃脱惩罚;朱紫国的妖怪居然抢了国王的王后,而它又是观音的坐骑!观音为了保面子,居然说“若不是你盗了紫金铃,十个悟空也不是它的对手”!还有更加可气的,也是在这一回,紫阳真人把紫霞仙衣穿在金圣娘娘身上,却不去救她,见死不救的行径,哪像个得道的真人?又或许他知道妖怪是观音的坐骑,观音还没管束,他插手不合适?最可悲的要数对付黄袍怪:黄袍怪是二十八宿中的奎目狼君,是天庭上仙,可他犯下的罪行,哪一条提出来不是可诛之罪?他强虏公主在先,施与诱奸在后,谎言与威逼并举,杀害生灵无数,仅仅是玉帝把他召回了事,还说是惩戒以满,回天庭复职?!再往后,唐僧师徒在天竺降服犀牛精,还要对他客客气气的!整部《西游记》,这样的情形数不胜数,几乎百分之九十的战斗都以“有高人相助”收场,到最后,所有妖魔都是有背景的,不是这个大仙的家奴、就是那个菩萨的宠物或坐骑。总之,不管妖魔做了天大的坏事,也杀不得。
可见,即使孙悟空被封为斗战胜佛,他的“斗战胜”也无从谈起。一个伸张正义的英雄,却要屈服于他所应该反抗的阴暗势力之下,是何等的悲剧!不对妖魔斩草除根,能保证他们不再出来害人吗?更何况妖魔还有主子的纵容和保护!现实对英雄的折磨在大雷音寺达到了顶峰,如来座下弟子摩牁伽谒和阿喏陀向唐僧师徒索要“人事”,就连猪八戒和沙僧都看不下去了,而孙悟空却在和如来的理论之中没有坚持自己的原则,也许这时的英雄已经看倦了天神们的表演,为了取经大业而甘愿隐忍,可不料就连首次传经也是骗局。事实上,整个取经过程何尝不是个骗局?面对善良而质朴的百姓,佛界的掌权者用迷人心智的经书来达到增加自己香火的目的,而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孙悟空的存在,明确地说是孙悟空的自由的心的存在。他们不害怕孙悟空的神力,而是怕这种自由的、不屈的精神在百姓之中流传开来。所以,他们选定了由孙悟空保护唐僧去西天。。。。。。
“自由”这个概念是相对的。当人进入一个相应的群体,只有在普遍认可“正确”的背景下,自由才有其实际的含义。当孙悟空在花果山当他的美猴王时,因为他站在这个群体的至高点,所以他即是标准,他的所做所为都能被认为是正确的,此时的他是最自由的;当他开始在南瞻部洲学习法术,具有了人的社会属性,他的行为是否被认可就要看人类社会的道德标准,或者说,在菩提洞的那几年,他的对与错都由菩提祖师所定的标准来衡量;当他和神佛打上交道,走上取经之路时,他的言行都要由佛祖来评价。孙悟空一次次地从一个群体跨入另一个群体,而每次进入新的群体,难免会对新的行为标准不适应,难免会有所越界,于是惩罚也就一次又一次地降临,于是就会有暂时的不自由。只有当他适应了这个群体里的标准,他才能得到相对的自由。就这样,孙悟空在自由与禁锢之间徘徊,努力寻找出路,但结果只能适应这个环境,最终又失去本我。
我们也无法得出一个肯定的结论,到底孙悟空是在花果山时较为自由,还是成佛后自由?到底哪个好?这样的道德伦理问题不是用“好”与“不好”就能回答的,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背景会得到不一样的答案。最根本的答案应该还是在孙悟空的心里,看他是否满意这样的生活。然而,故事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书中对孙悟空的心理描写也太少,我们无法从中推测出什么。
一开始,孙悟空在花果山当他美猴王时,他的愿望很简单,只是想要长生不老而已。当他坐着竹筏离开花果山去求学时,他应该不曾想到,最后竟会走到这样的地步。一切都变得很复杂,正确和错误用条条框框划分得清清楚楚,每走一步如履薄冰。“人之初,性本善。”简单的人生何必要弄得如此复杂,心灵的负担又是何其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