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习法理学的一点反思
前一段时间去F大和几位老师和学长聊天,期间谈到了如何做学问的问题。当时谈到了我个人在研习法理学上出现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随后默识老师发来的电子邮件中也有较为详细的说明。这些问题的确是存在的,并且实际上之所以之前提到现在觉得写论文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就在于我也察觉到了自己在阅读文本和研讨上的肤浅,这种肤浅已经开始影响到我进一步的研习。
另一方面我也察觉到对于这个问题的纠正或者调整是我面对的前所未有的一个难题。对于一个具体观点的阅读或者理解是可以通过再次阅读文本或者与别人讨论这样的方式加以改正的,但是对于整体性的研习法理学的套路进行调整就是很大的工作。其实现在我愈发的感觉到阅读一本经典著作之困难,这种困难并非在于总结出其中具体的观点,而在于发掘其深层的逻辑,即不光注意到“说了什么”还要反思其“为什么这么说”。回答前一个问题非常简单,即只要认真阅读每一句话即可,但是对于后一个问题就必须统括总揽进行分析,而不能寻章摘句。在我看来如果想非常完美的回答后一个问题,其实就是要让自己站在哈特或者德沃金的角度,去说服别人,去明白自己在想什么。
这种站在作者的角度为自己辩护的感觉我在撰写《语义学之刺与“解释性概念”》这篇文章的时候小有体会。这篇文章实际上说来是很仓促的,从动笔到最后完工时间并不是很长,但是在当时我对于手上的材料是认真加以琢磨的,试图找到其中的内在线索。因此当我意识到德沃金并非针对语义学而是对于某种形式的惯习主义发动攻击,并且意识到早期的《规则模式》与后来的《法律帝国》等著作之间内在的关联的时候,我有一种贯通的感觉。至少在当时,德沃金对我来说已经不是某些观点的机械的堆砌,而是有一条内在线索贯穿起来的。通过撰写这篇小文章,实际上也就是为了锻炼一个深入思考的能力,我认为在试验的意义上,它是成功的,至少让我注意到还有一种更为精致化的阅读方式,尽管我现在也注意到这篇文章实际上并未将这种思考贯彻到底,还是存在较多的模糊之处,很多议题混淆在一起。
当我意识到存在这种方式的时候,我反身回来思考之前对于哈特的阅读,我发现实在是令人尴尬。但是当我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很多。前一段时间我准备着手重新阅读哈特的相关著作的时候,我注意到刘叶深先生翻译的麦考密克的《哈特》这本书。其实这本书的原版在我的书架上放了许久,忽然有了这个契机就拿下来看看。当我第一次浏览完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了一种融贯的感觉。第一遍的浏览麦考密克先生具体的观点并没有记下来多少,但是我始终注意到这种解读的方法论,从整体解读部分,从部分反映整体,找到其中的内在线索进行检讨。这让我意识到之前有看到的邓晓芒先生的《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句读》的解读方式。
不过如果自己亲自去做,就会发现还是存在巨大的困难。知道了方法和原理并不意味着就能顺利去做。我发现自己的很多能力还不能很顺利的支持这种解读方式,就如同拿到了航空母舰的图纸,但是造船能力跟不上。最近在读沃尔德伦《法律》的第七章,我试图贯穿这种解读方式。这种方式使得阅读的速度放慢了不少,甚至为了撰写一个相对完整的论证框架,我几乎到了将整章翻译出来的地步。但是至少到目前为止我还是很不满意现在拿出来的框架,很多事情还是未能说清楚,很粗线条。当更进一步精细化。
这就是最近的一些想法和反思,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痛苦的阶段,是对我之前整个阅读及反思方式的总的反思和调整。我记得邓晓芒先生在形容黑格尔的辩证法的时候说,黑格尔的辩证法实际上就像是一把火,把那些僵硬对峙的范畴概念点燃,让他们贯穿一条内在反思的线索,能动起来。我觉得我现在就在寻找这样一把火。
另一方面我也察觉到对于这个问题的纠正或者调整是我面对的前所未有的一个难题。对于一个具体观点的阅读或者理解是可以通过再次阅读文本或者与别人讨论这样的方式加以改正的,但是对于整体性的研习法理学的套路进行调整就是很大的工作。其实现在我愈发的感觉到阅读一本经典著作之困难,这种困难并非在于总结出其中具体的观点,而在于发掘其深层的逻辑,即不光注意到“说了什么”还要反思其“为什么这么说”。回答前一个问题非常简单,即只要认真阅读每一句话即可,但是对于后一个问题就必须统括总揽进行分析,而不能寻章摘句。在我看来如果想非常完美的回答后一个问题,其实就是要让自己站在哈特或者德沃金的角度,去说服别人,去明白自己在想什么。
这种站在作者的角度为自己辩护的感觉我在撰写《语义学之刺与“解释性概念”》这篇文章的时候小有体会。这篇文章实际上说来是很仓促的,从动笔到最后完工时间并不是很长,但是在当时我对于手上的材料是认真加以琢磨的,试图找到其中的内在线索。因此当我意识到德沃金并非针对语义学而是对于某种形式的惯习主义发动攻击,并且意识到早期的《规则模式》与后来的《法律帝国》等著作之间内在的关联的时候,我有一种贯通的感觉。至少在当时,德沃金对我来说已经不是某些观点的机械的堆砌,而是有一条内在线索贯穿起来的。通过撰写这篇小文章,实际上也就是为了锻炼一个深入思考的能力,我认为在试验的意义上,它是成功的,至少让我注意到还有一种更为精致化的阅读方式,尽管我现在也注意到这篇文章实际上并未将这种思考贯彻到底,还是存在较多的模糊之处,很多议题混淆在一起。
当我意识到存在这种方式的时候,我反身回来思考之前对于哈特的阅读,我发现实在是令人尴尬。但是当我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很多。前一段时间我准备着手重新阅读哈特的相关著作的时候,我注意到刘叶深先生翻译的麦考密克的《哈特》这本书。其实这本书的原版在我的书架上放了许久,忽然有了这个契机就拿下来看看。当我第一次浏览完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了一种融贯的感觉。第一遍的浏览麦考密克先生具体的观点并没有记下来多少,但是我始终注意到这种解读的方法论,从整体解读部分,从部分反映整体,找到其中的内在线索进行检讨。这让我意识到之前有看到的邓晓芒先生的《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句读》的解读方式。
不过如果自己亲自去做,就会发现还是存在巨大的困难。知道了方法和原理并不意味着就能顺利去做。我发现自己的很多能力还不能很顺利的支持这种解读方式,就如同拿到了航空母舰的图纸,但是造船能力跟不上。最近在读沃尔德伦《法律》的第七章,我试图贯穿这种解读方式。这种方式使得阅读的速度放慢了不少,甚至为了撰写一个相对完整的论证框架,我几乎到了将整章翻译出来的地步。但是至少到目前为止我还是很不满意现在拿出来的框架,很多事情还是未能说清楚,很粗线条。当更进一步精细化。
这就是最近的一些想法和反思,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痛苦的阶段,是对我之前整个阅读及反思方式的总的反思和调整。我记得邓晓芒先生在形容黑格尔的辩证法的时候说,黑格尔的辩证法实际上就像是一把火,把那些僵硬对峙的范畴概念点燃,让他们贯穿一条内在反思的线索,能动起来。我觉得我现在就在寻找这样一把火。
-
Song,F.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10-17 22:51:24
新月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2024-2025年春季学期的总结 (9人喜欢)
- 关于「概念分析」 (17人喜欢)
- 【张美露】比较主义:理性选择的依据 (13人喜欢)
- 「论排他性」 (7人喜欢)
- 张美露&理查德·马歇尔:艰难抉择中的存在主义者 (1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910.1万次浏览
- 中年人感悟特别多1788篇内容 · 817.4万次浏览
- 重新养一遍自己,可真好啊3619篇内容 · 573.0万次浏览
- 普通人有哪些糟糕的财务决定新17篇内容 · 1.0万次浏览
- 我身边闷声发财的普通人新14篇内容 · 8255次浏览
- 哪个瞬间你发现自己被琐碎地爱着?897篇内容 · 207.8万次浏览
- 让人生变开阔的方法1.0万+篇内容 · 282.3万次浏览
- 如果回到童年,你最希望有人给你科普什么知识?99篇内容 · 49.8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