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的彩虹—跟张晓青做毕设
(写于:2010-06-07)
依稀记得曾经一位初中友人在毕业同学录上写了这样的一番话:雨后的彩虹是很美的,虽然在下雨时有些凄凉。这句话有两种含义,其一,类似于“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其二,是雨造就了彩虹。
大学的故事真的要画上句号了,前几个月大家还欢颜道“毕业遥遥无期”,而今天当大家一个个从答辩教室中出来时,发现这最后的坎跨过了,随之而来的是真的各奔东西了。同学说毕业那天不要说再见,要说后会有期,因为再见是再也不见的意思。而我们对于老师的情感可能更少。若干年前读过这样一句话:作为一名学生,最大的欣慰是,离校多年之后,老师还能叫得出你的名字。其实这句话应该有个前提,那就是学生也能够记得那位老师。
张晓青,很多人一听这名字,无论是接触过的,还是听信传闻的,都对这位老师有些许畏惧。问知情者,他们会说:“张晓青上课太严格,有一些错误就把人关了,不通人情。”诸如此类的话语。问不知情者,他们则会说:“学长是这么说的,谣言是这么传的。”其实很多错误的观点、不正确的言论就是这样地被以讹传讹,中间多多少少带有了太多的主观色彩。
跟张老师做毕设几个月下来,我不敢说我没有抱怨,但抱怨的次数几乎很少。即便有那么几次我有印象的,也是因为我的贪玩而耽误了毕设的进度。张老师因为对液压这块不是非常了解,而且当时我又严重滞慢,看得出张老师那刻真的很焦急,那种心情是有料老师所无法体会的,就像喝咖啡的无法明白吃大蒜的。
渐渐想起了毕设刚开始那会儿,一大帮子人对课题啊,老师啊什么的进行了很详细的分析,这个老师怎么样,那个老师严不严格等。而我一开始就选了两位老师,辛绍杰老师和张晓青老师。但辛老师有内定名额,所以最后选择了张老师。有人问我有没有后悔过,我摇了摇头,因为这样的选择也是经过我深思熟虑过的。即便有很多其他老师是以宽松著称的,但我依然选了张老师作为我的导师,作为我在上海电机学院存在的最后一个见证人。
开题报告期间是我第一次涉及毕设的课题,也是我最初接触张老师。虽然曾经上过CAD/CAM,但那时候的交谈只是存在于UG学科上的,并没有谈过课下的事情。记得第一次去张老师办公室讲解毕设课题内容的时候,还是蛮胆怯的,毕竟关于他的言论不是很好。但是将近一个多小时的商讨课题下来,发现张老师还是蛮好相处的,而且也会很细心、认真地听取他人的见解,没有传言中会随便发脾气的那种,此时差不多已经8点多了。而后和张老师的多次见面,我发现他总是很晚才离开学校,一是很多学院的事务要处理,二是还要与我们这些不争气的组员见面。最主要的还是张老师并非教机械原理的,对我(们)的毕设也尽最大的职责了,很多东西只好靠我们自己。开题报告答辩隆重而又简单地度过了,因为中间没有过多的计算及设计。不过我(们)帮张老师整理开题报告材料的时候也的确看到了很多学生有填写封面、排版等的错误,介于中立的我想说明,这所有格式上的问题张老师都说过,即使没说的,也都通过各班长传达下去了。学生常说的“老师没说清楚”这类的话,可以套用纪实频道一节目的名言“流言被终结了”。很多学生只会责怪别人,从未在自己身上查找过问题,而这样的问题很多时候是由他们上课闲谈、开小差所致的。
话题有点跑远了,我真正开始做毕业设计好像是在中期答辩前3个星期才开始的。寒假美其名曰在查资料,其实老总把毕设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了(学弟,学妹千万不要学我)。开学张老师一通责备电话把我从美梦中惊醒,这一次也是张老师第一次对我(们)如此凶。就这样前2个星期每天5—8小时的毕设工作量,每星期1—2次的导师见面,使我勉勉强强地完成了50%的毕设量。而且每天画很多SolidWorks三维图,并要对此做完善的设计及计算,虽然比较苦、比较累,但那段时间真的感觉很充实。
中期答辩时一场大浪淘沙,自己的幸免通过应大大地归功于张老师不断的督促与对我毕设的认真指导。张老师会时不时打电话询问我关于毕设的进度,偶尔一次两次的停滞不前就会遭到张老师“无情地”责骂。但是我都没有怨恨过,因为这一切都是张老师如责任的表现。相比于其他学生,我所经历过的这个过程可能是大学生涯中最丰富的、最完美的,会让我永远铭记一生的经历。
中期答辩至最终答辩是最后冲刺的阶段,而且又临近期末,学院事情越发繁重。每每见张老师,他总是一个电话接一个电话的,检查我(们)的进度时总是抽出一大部分宝贵的时间,还要面对我(们)这几个不断拖延交稿时间的学生。论文的问题、图纸的问题,虽然张老师无法像专业课老师一样帮我们揪出问题,但他还是尽全力检查我们论文的排版、计算部分的规整及图纸画法的错误。中间修修改改了好几回,但我觉得很值,因为遇到了一位很负责任的老师。
最终答辩那天,我信心满满地准备跨过这道坎,但是很多时候现实永远会与梦想相悖。四位答辩老师的问题相逼让我有些后退了,也许正如同学所言,我们这些没料的学生一路走下来太累了。那天自己有些情绪失控了,面对懂液压的刘老师、教制图的杜老师还有傅老师,我发现自己就像一只雏一样,看上去翅膀长大、长硬了,但还是无法飞起来。天塌下来的感觉,我真正体会到了。事后,我找了张老师,而张老师对我一次次地进行鼓励,在那一刻很多曾经见张老师的回忆全部都涌现在眼前,而对于那些不公的言论全都像一个气球被针给刺破了。
写到这,毕设也结束了,也意味着我真的要毕业了。这四年,遇到了太多的人与事,碰到了太多的事与人,像大杂烩浓缩于脑海中。张老师是我大学中不会忘记的老师之一,因为他带给我太多太多东西了。很多学生会不明白,那时因为他们都没有真正接触过张晓青,只是一味地蒙蔽自己的眼睛,抓着他人的短处。
就像很多人只知道彩虹很美,但很多人却不明白其实雨也是很美的。
依稀记得曾经一位初中友人在毕业同学录上写了这样的一番话:雨后的彩虹是很美的,虽然在下雨时有些凄凉。这句话有两种含义,其一,类似于“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其二,是雨造就了彩虹。
大学的故事真的要画上句号了,前几个月大家还欢颜道“毕业遥遥无期”,而今天当大家一个个从答辩教室中出来时,发现这最后的坎跨过了,随之而来的是真的各奔东西了。同学说毕业那天不要说再见,要说后会有期,因为再见是再也不见的意思。而我们对于老师的情感可能更少。若干年前读过这样一句话:作为一名学生,最大的欣慰是,离校多年之后,老师还能叫得出你的名字。其实这句话应该有个前提,那就是学生也能够记得那位老师。
张晓青,很多人一听这名字,无论是接触过的,还是听信传闻的,都对这位老师有些许畏惧。问知情者,他们会说:“张晓青上课太严格,有一些错误就把人关了,不通人情。”诸如此类的话语。问不知情者,他们则会说:“学长是这么说的,谣言是这么传的。”其实很多错误的观点、不正确的言论就是这样地被以讹传讹,中间多多少少带有了太多的主观色彩。
跟张老师做毕设几个月下来,我不敢说我没有抱怨,但抱怨的次数几乎很少。即便有那么几次我有印象的,也是因为我的贪玩而耽误了毕设的进度。张老师因为对液压这块不是非常了解,而且当时我又严重滞慢,看得出张老师那刻真的很焦急,那种心情是有料老师所无法体会的,就像喝咖啡的无法明白吃大蒜的。
渐渐想起了毕设刚开始那会儿,一大帮子人对课题啊,老师啊什么的进行了很详细的分析,这个老师怎么样,那个老师严不严格等。而我一开始就选了两位老师,辛绍杰老师和张晓青老师。但辛老师有内定名额,所以最后选择了张老师。有人问我有没有后悔过,我摇了摇头,因为这样的选择也是经过我深思熟虑过的。即便有很多其他老师是以宽松著称的,但我依然选了张老师作为我的导师,作为我在上海电机学院存在的最后一个见证人。
开题报告期间是我第一次涉及毕设的课题,也是我最初接触张老师。虽然曾经上过CAD/CAM,但那时候的交谈只是存在于UG学科上的,并没有谈过课下的事情。记得第一次去张老师办公室讲解毕设课题内容的时候,还是蛮胆怯的,毕竟关于他的言论不是很好。但是将近一个多小时的商讨课题下来,发现张老师还是蛮好相处的,而且也会很细心、认真地听取他人的见解,没有传言中会随便发脾气的那种,此时差不多已经8点多了。而后和张老师的多次见面,我发现他总是很晚才离开学校,一是很多学院的事务要处理,二是还要与我们这些不争气的组员见面。最主要的还是张老师并非教机械原理的,对我(们)的毕设也尽最大的职责了,很多东西只好靠我们自己。开题报告答辩隆重而又简单地度过了,因为中间没有过多的计算及设计。不过我(们)帮张老师整理开题报告材料的时候也的确看到了很多学生有填写封面、排版等的错误,介于中立的我想说明,这所有格式上的问题张老师都说过,即使没说的,也都通过各班长传达下去了。学生常说的“老师没说清楚”这类的话,可以套用纪实频道一节目的名言“流言被终结了”。很多学生只会责怪别人,从未在自己身上查找过问题,而这样的问题很多时候是由他们上课闲谈、开小差所致的。
话题有点跑远了,我真正开始做毕业设计好像是在中期答辩前3个星期才开始的。寒假美其名曰在查资料,其实老总把毕设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了(学弟,学妹千万不要学我)。开学张老师一通责备电话把我从美梦中惊醒,这一次也是张老师第一次对我(们)如此凶。就这样前2个星期每天5—8小时的毕设工作量,每星期1—2次的导师见面,使我勉勉强强地完成了50%的毕设量。而且每天画很多SolidWorks三维图,并要对此做完善的设计及计算,虽然比较苦、比较累,但那段时间真的感觉很充实。
中期答辩时一场大浪淘沙,自己的幸免通过应大大地归功于张老师不断的督促与对我毕设的认真指导。张老师会时不时打电话询问我关于毕设的进度,偶尔一次两次的停滞不前就会遭到张老师“无情地”责骂。但是我都没有怨恨过,因为这一切都是张老师如责任的表现。相比于其他学生,我所经历过的这个过程可能是大学生涯中最丰富的、最完美的,会让我永远铭记一生的经历。
中期答辩至最终答辩是最后冲刺的阶段,而且又临近期末,学院事情越发繁重。每每见张老师,他总是一个电话接一个电话的,检查我(们)的进度时总是抽出一大部分宝贵的时间,还要面对我(们)这几个不断拖延交稿时间的学生。论文的问题、图纸的问题,虽然张老师无法像专业课老师一样帮我们揪出问题,但他还是尽全力检查我们论文的排版、计算部分的规整及图纸画法的错误。中间修修改改了好几回,但我觉得很值,因为遇到了一位很负责任的老师。
最终答辩那天,我信心满满地准备跨过这道坎,但是很多时候现实永远会与梦想相悖。四位答辩老师的问题相逼让我有些后退了,也许正如同学所言,我们这些没料的学生一路走下来太累了。那天自己有些情绪失控了,面对懂液压的刘老师、教制图的杜老师还有傅老师,我发现自己就像一只雏一样,看上去翅膀长大、长硬了,但还是无法飞起来。天塌下来的感觉,我真正体会到了。事后,我找了张老师,而张老师对我一次次地进行鼓励,在那一刻很多曾经见张老师的回忆全部都涌现在眼前,而对于那些不公的言论全都像一个气球被针给刺破了。
写到这,毕设也结束了,也意味着我真的要毕业了。这四年,遇到了太多的人与事,碰到了太多的事与人,像大杂烩浓缩于脑海中。张老师是我大学中不会忘记的老师之一,因为他带给我太多太多东西了。很多学生会不明白,那时因为他们都没有真正接触过张晓青,只是一味地蒙蔽自己的眼睛,抓着他人的短处。
就像很多人只知道彩虹很美,但很多人却不明白其实雨也是很美的。
![]() |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