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周有趣的讲座
时间:10月11日18:30
地点:中山北路校区心理系圆形实验室219报告厅
报告人:李其维教授
报告题目:初学“教育神经科学”
点评人:上海师范大学卢家楣教授
报告人简介:北京大学本科(1962—1968)、华东师大研究生(1981年硕士、1986年博士)心理学专业毕业。现任华东师大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心理学会主办《心理科学》主编;国内多所大学兼职教授;瑞士日内瓦大学International Associate of Jean Piaget Archives Foundation。
报告会简介:教育神经科学(Educational Neuroscience)是一门整合心理学、脑科学和教育研究而形成的新学科,其产生背景是对所谓“笛卡尔错误”的疏离以及当代心理学研究“回归大脑”的转向,是“第二代认知科学”在教育领域的深刻反映。心理学在其中起着连接脑科学与教育的重要桥梁作用。教育神经科学的深入研究使传统“学习理论”发展成为“学习科学”成为可能。
但目前该学科所能提供的研究成果仍很有限,其成熟的“超学科的”(transdisciplinary)特色尚不具备,多学科的融合之路仍很漫长。进一步在理论上为其构建更适当的学科框架,拓宽它的研究领域,增强所涉相关学科从业人员的合作和融通意识,乃是保证其健康、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和关键所在。
时间:10月11日13:00
地点:闵行校区图书馆报告厅
报告人:陈大康教授
报告题目:“小说界革命”预前准备
报告人简介:1948年12月生。上海嘉定人。1982年1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 1990年6月毕业于华东师大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华东师大终身教授、图书馆馆长;曾任华东师大古籍所所长、中文系系主任、文学研究所所长。2003年6月起,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2006年5月起,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第一、二届委员。《文学遗产》编委、《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编委、《中国文学研究》编委、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编委。
报告会简介:近年来,“小说界革命”与“五四”新小说的衔接被强化,但它与先前小说发展的联系却遭到割裂;相应地,“近代”是小说发展的一个阶段也被否认。自鸦片战争以降,先进印刷技术传入,从物质生产层面为小说创作进入快车道作好了准备;报刊等新传播媒体的出现,影响到小说创作各个方面,并使其拥有极广泛的读者群;新兴的翻译小说促使创作逐渐越过传统的藩篱;小说理论的内容与阐述形态也明显改观。这一切在当时的集中发生,说明“近代”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具有独特意义的小说发展阶段。近代小说在二十世纪初走到发生重大变革的临界点,而梁启超出于政治功利的介入及其巨大影响力的发挥,使六十余年来小说发展的能量积累未按原有的惯性方向,而是以独特的“小说界革命”的形态释放;但它又无法摆脱巨大惯性的摄动,故而梁启超提倡的政治小说只是短暂存在,小说很快又仍按其应有的路径前行。
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2010年度校庆报告
主题:庄子的“混沌之死”与轴心时代中国思想的基本问题
报告人:陈赟 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时间:10月12日(周二)下午3:00
地点:闵行校区人文学院楼5303报告厅
时间:10月15日13:30
地点:闵行校区图书馆报告厅
报告人:童世骏教授
报告题目:理性的历史:从Reason到Reasonableness
点评人:浙江大学应奇教授
报告人简介:1982年2月、1984年12月分别在华东师大获学士和硕士学位;1994年8月在挪威卑尔根大学获博士学位,1984年12月至2004年7月在华东师大任教和任职,2004年7月以来在上海社科院任职。
出版著作十余种,其中包括《批判与实践—论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2007,北京)和Dialectics of Modernization: Habermas and the Chinese Discourse of Modernization (2000,Sydney)等。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包括“关于‘重叠共识’的‘重叠共识’”(2008)、“后世俗社会的批判理论”(2008),“普遍主义之种种”(2008)等。出版译著近10种,其中包括单独翻译的《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德]哈贝马斯著,2003)和主持合译的《理性真理与历史》([美]普特南著,1997)等。
报告会简介:与中文“理性”一词对应的西文词项有多个,其中Reason, rationality, reasons和reasonableness这四个英文词特别值得关注,它们可以用来概述对理性之理解的四种类型,或者说理性之历史的四个阶段。一部“理性的历史”,就是一部哲学思考的重点从作为超越性实体的理性(Reason),经过作为事物属性的理性(rationality)和作为话语根据的理性(reasons)最后转向作为对此类根据之态度的理性(reasonableness)的历史。罗素、罗尔斯和哈贝马斯等西方哲学家对Reasonableness的重视,与梁漱溟对中国文化之“理性”或“情理”的重视,遥相呼应,殊途同归。
地点:中山北路校区心理系圆形实验室219报告厅
报告人:李其维教授
报告题目:初学“教育神经科学”
点评人:上海师范大学卢家楣教授
报告人简介:北京大学本科(1962—1968)、华东师大研究生(1981年硕士、1986年博士)心理学专业毕业。现任华东师大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心理学会主办《心理科学》主编;国内多所大学兼职教授;瑞士日内瓦大学International Associate of Jean Piaget Archives Foundation。
报告会简介:教育神经科学(Educational Neuroscience)是一门整合心理学、脑科学和教育研究而形成的新学科,其产生背景是对所谓“笛卡尔错误”的疏离以及当代心理学研究“回归大脑”的转向,是“第二代认知科学”在教育领域的深刻反映。心理学在其中起着连接脑科学与教育的重要桥梁作用。教育神经科学的深入研究使传统“学习理论”发展成为“学习科学”成为可能。
但目前该学科所能提供的研究成果仍很有限,其成熟的“超学科的”(transdisciplinary)特色尚不具备,多学科的融合之路仍很漫长。进一步在理论上为其构建更适当的学科框架,拓宽它的研究领域,增强所涉相关学科从业人员的合作和融通意识,乃是保证其健康、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和关键所在。
时间:10月11日13:00
地点:闵行校区图书馆报告厅
报告人:陈大康教授
报告题目:“小说界革命”预前准备
报告人简介:1948年12月生。上海嘉定人。1982年1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 1990年6月毕业于华东师大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华东师大终身教授、图书馆馆长;曾任华东师大古籍所所长、中文系系主任、文学研究所所长。2003年6月起,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2006年5月起,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第一、二届委员。《文学遗产》编委、《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编委、《中国文学研究》编委、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编委。
报告会简介:近年来,“小说界革命”与“五四”新小说的衔接被强化,但它与先前小说发展的联系却遭到割裂;相应地,“近代”是小说发展的一个阶段也被否认。自鸦片战争以降,先进印刷技术传入,从物质生产层面为小说创作进入快车道作好了准备;报刊等新传播媒体的出现,影响到小说创作各个方面,并使其拥有极广泛的读者群;新兴的翻译小说促使创作逐渐越过传统的藩篱;小说理论的内容与阐述形态也明显改观。这一切在当时的集中发生,说明“近代”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具有独特意义的小说发展阶段。近代小说在二十世纪初走到发生重大变革的临界点,而梁启超出于政治功利的介入及其巨大影响力的发挥,使六十余年来小说发展的能量积累未按原有的惯性方向,而是以独特的“小说界革命”的形态释放;但它又无法摆脱巨大惯性的摄动,故而梁启超提倡的政治小说只是短暂存在,小说很快又仍按其应有的路径前行。
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2010年度校庆报告
主题:庄子的“混沌之死”与轴心时代中国思想的基本问题
报告人:陈赟 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时间:10月12日(周二)下午3:00
地点:闵行校区人文学院楼5303报告厅
时间:10月15日13:30
地点:闵行校区图书馆报告厅
报告人:童世骏教授
报告题目:理性的历史:从Reason到Reasonableness
点评人:浙江大学应奇教授
报告人简介:1982年2月、1984年12月分别在华东师大获学士和硕士学位;1994年8月在挪威卑尔根大学获博士学位,1984年12月至2004年7月在华东师大任教和任职,2004年7月以来在上海社科院任职。
出版著作十余种,其中包括《批判与实践—论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2007,北京)和Dialectics of Modernization: Habermas and the Chinese Discourse of Modernization (2000,Sydney)等。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包括“关于‘重叠共识’的‘重叠共识’”(2008)、“后世俗社会的批判理论”(2008),“普遍主义之种种”(2008)等。出版译著近10种,其中包括单独翻译的《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德]哈贝马斯著,2003)和主持合译的《理性真理与历史》([美]普特南著,1997)等。
报告会简介:与中文“理性”一词对应的西文词项有多个,其中Reason, rationality, reasons和reasonableness这四个英文词特别值得关注,它们可以用来概述对理性之理解的四种类型,或者说理性之历史的四个阶段。一部“理性的历史”,就是一部哲学思考的重点从作为超越性实体的理性(Reason),经过作为事物属性的理性(rationality)和作为话语根据的理性(reasons)最后转向作为对此类根据之态度的理性(reasonableness)的历史。罗素、罗尔斯和哈贝马斯等西方哲学家对Reasonableness的重视,与梁漱溟对中国文化之“理性”或“情理”的重视,遥相呼应,殊途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