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整理
1. 命案必破,疯人顶罪?(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朝格图 发自河南开封 2010-05-05 22:20:10) http://www.infzm.com/content/44611 精神病人刘卫中是个自首狂人,喜欢把道听途说的一切命案都揽到自己身上,并向警方自首。以前屡被警方放回,但最近一次却被警方抓了。当地舆论认为,这是警方迫于破案压力拿精神病人顶罪。警方就放了他,却又对该案遮遮掩掩。结果,精神病人刘卫中成了该案“发言人”,屡屡向媒体描述他臆想中的杀人细节…… 他一如既往地“疯”和“傻”:出生7日后的一场高烧让他自幼不能对事物形成具体概念,已经46岁了生活仍不能自理,智力保持在大概是10岁孩子左右的水平。胡言乱语。思维混乱。没上过学,只能拔拔草挖挖田,稍复杂的农活如打农药摘棉花等,刘卫中都不能胜任。生气时喜欢脱裤子,郁闷时顶多在夜里吼几声,但他喜欢笑,从不打人骂人,因此连村里的孩子们都不怕他。“他不伤害别人”,18岁的女学生刘寒说,恰恰相反,孩子们喜欢跟他玩。 2. 杀人日记 17岁的残酷青春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何海宁 发自福建武平 2008-04-16 20:36:00) http://www.infzm.com/content/6234/0 2008年3月31日有媒体报道:3月15日,福建省武平县实验中学一名17岁的男生将网络中的血腥杀戮克隆到现实中,将同班一女生残忍杀害后分尸。而此前,他已写好了杀人日记,称“喜欢那种杀自己喜欢的人的快感”,还不断提到“在网络游戏中分尸可以加分”。 3 月13日星期四,福建省武平县实验中学初三2班正在上晚自习。小廖收到一张从背后传来的纸条,是钟平写的:“在家里杀人怎么办?”17岁的钟平比同龄人瘦小,相貌斯文,鼻梁上有块淡淡的伤疤(有人说是胎记),不像“杀人犯”。小廖觉得是开玩笑,没在意,只回了一串省略号,表示没法回答这种古怪的问题。钟平却接着写了一句:“剁成一块一块,分散到城市各个角落,会不会被发现?”小廖回了:“肯定会被人发现,只是时间问题。”“毫无根据!我做的万无一失,怎么能破?的确,能破是一定的,但大概几年才能破?”小廖不耐烦了:“××,万无一失,吐血噢。一个包装不下,装下了也有血,会滴,你杂靠(客家方言,即你怎么办)!”钟平回复:“把尸体煮熟,血要清理的一干二净,根本看不出什么来。”两个17岁少年就这样你一句我一句讨论着,像是在QQ上随意聊天,小廖也没有当回事。大概在一个星期前,钟平另一个同学小郭也被问到类似问题:“我把一个人杀了,毁尸会不会被人发现?”问这话时,钟平很平静。“你真的想做?”小郭反问。“不是,我只是打个比方。”3月15日下午,钟平把纸条上的设想变成了现实。 3. 北京大望京拆迁村民一夜暴富 清洁工开30万车 (2010年05月19日03:09 新京报 薛珺 ) http://news.qq.com/a/20100519/001170.htm?qq=0&ADUIN=25713778&ADSESSION=1274238839&ADTAG=CLIENT.QQ.2785_.0 北京大望京村村民在去年5月拆迁后,一次性拿到了上百万数百万的补偿款,一般的家庭除了几套安置房,至少还有上百万,而多的达七八百万甚至上千万。 仅仅一年时间,大望京村民的生活彻底翻了个个儿。一年前,这里还是靠出租房屋生活的“瓦片经济”村。现在,村子没了,但村民却在一夜之间成了百万富翁。拆迁补偿款让村民过上了完全不同的生活:买房,买车,买股票基金……只要喜欢,买东西都可以不看价了。钱有了,但不一定高兴得起来。这一年,老村民最别扭的是没了熟人,故土难离。 4. 天上人间"花魁"命案5年未破 查出多省高官电话 (2010-05-27 03:35:00 来源: 新京报 北京 ) http://news.163.com/10/0527/03/67LM5UG900014AED.html 5月11日"天上人间"夜总会被勒令停业整顿6个月。被查处的第二天,这家夜总会的保安对客人说:“用不了半年,过几天就能再开。”2005年,"天上人间头牌花魁"梁海玲,遇凶身亡。案件至今未破,在该“花魁”住所,除查获千万之巨遗产外,还有多个外省高官电话。 此前的“天上人间”———这座坐落在东三环长城饭店一角的夜总会———充满神秘,被人称之为权贵享乐之地、纸醉金迷之所。里面的消费据说是以“百元钞票的厚度来计算的”,非平民所能企及。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北京某区公安分局副局长在“天上人间”消费时,因纠纷与保安发生争执。该副局长遂将警方防暴队召至。但令这位副局长大跌眼镜的是,“天上人间”竟然也迅速调来了一支极其强力的队伍,双方剑拔弩张,最终,该副局长“未获便宜”。 5. 装在状元套子里的人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冉金 实习生 刘高阳 刘志毅 邓颖 发自北京 2010-06-23 21:11:52) http://www.infzm.com/content/46686 这么多年,究竟是谁将高考状元装进了套子?谁比状元自己更在乎这个标签?谁是最后留在这个套子里的人?一味以竞争标准去评价一个人的价值,“猫逮耗子,我们只是追求比别人逮得多逮得快,却忘记了为什么要逮耗子。”“以我现在的价值观,让我重新去考一次高考,绝不会成为状元,”莫思多,这个被高考体制鉴定为最优秀的人说,“这一切其实没什么意义。” 一份2009年出炉的调查报告成为社会争议的焦点。编制者称,“调查表明大部分高考状元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与社会期望相差甚远,他们当中大多数没能成为各行业的‘顶尖人才’”。 1998年9月,顶着“全国高考文科状元”的光环,莫思多进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获得高考状元专项奖学金,每年4000元。 莫思多班上有好几名高考状元。中学时都被逼着去竞争,争到了状元;到了大学,各自的价值重心发生转移。有人致力于出国;有的更多发展个人兴趣。也有人迷失,好几门功课不及格,面临退学。她受邀参加高考状元聚会时发现,这是一个很大的团体,虽然都带着“高考状元”的标签,但每一个人却如此不同。莫思多刻意抹淡高考状元这个身份,有人和她相似,还有些人热衷提起它,有的人则很善于利用这个身份的光环去谋利。比如她的几个北大政治系的师兄毕业后创办了一家 “象牙塔公司”,其中一项业务就是利用暑期让高考状元巡回演讲。演讲的报酬是1000元/人次。莫思多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她不想去扮演那个宣扬分数竞争的人。张宇则签下了合同。之后,他跟随这个北大学生组织的“高考状元报告团”连去了太原、成都、大庆、长沙四个城市。众星捧月的感觉让张宇印象深刻,“挺满足虚荣心的”。令湖南长沙市状元李佳不齿的是,班里一名高考状元明明家庭条件很好,却把自己的出身包装成卖包子的贫苦人家,以此换取各种活动和演讲,从中获得了丰厚回报。 6. 父母皆祸害?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潘晓凌 实习生 雷磊 胡嘉欣 2010-07-07 22:18:43) "" "http://www.infzm.com/content/47303" " “父母皆祸害”?代沟是一种传染每一代人的病毒。" " 也许三十年后,沉醉于“父母皆祸害”小组的成员们的孩子们像80后现在一般大时,看到这篇文章,将会嘲笑他们的父母居然只会说家乡话、普通话和英语;居然 还在看纸质书,听CD;喜欢带副蠢笨的大眼镜,欢天喜地地看一种叫3D的过时电影……" "“父母皆祸害”,这是一个拥有近7000名成员网络讨论小组的惊悚名字,“祸害”,80后子女形容50后父母。他们的父母多为小学老师,在子女眼中,是一群“僵化的国家教育机器的最末端执行者”,他们“逃得掉沉闷无趣的小学,却永远也别想从父母那儿毕业”。“家是世界上最没法谅解的地方。”这里一个时代与另一个时代对峙。" 加入“父母皆祸害”网络讨论小组之前,28岁的方馨已经向父母“宣战”了14年。“战斗”的手段包括:考上一所远离家乡的大学,不看新闻联播,不看春晚,不按时吃饭,不入党。最后一场大型“战役”爆发于一年半前,导火索是父母认为她该做妈妈了。 成为“父母皆祸害”小组的一员后,方馨不再纠结于自己的“大逆不道”。和这个根植于文青大本营豆瓣网之内,拥有近7000名成员与一个惊悚名字的讨论小组相比,方馨与父母的“战争”就“交火”的观赏性而言,简直平庸得不值一提。 小学老师的孩子特倒霉? "母亲当场发飙,“鲁迅怎么会错?!国家教委怎么会错?!” " 有目击者称“父母老拿班上年级里第一名跟他们比,我经常在老师办公室看到他们哭丧着脸的子女,而且完全不管周围有多少人。” 在纪念堂的长队前,方馨陪着父母夹在一长串四五十岁的叔叔阿姨中间,莫名感到一种不自在。终于站在毛主席的水晶棺前,方馨发现母亲哭了。“她说,当年我作为红卫兵串联到北京,还幸福地亲眼见到他在天安门上招手。” 7. 北京常住人口达1972万 周边城区将成人口增长点 (来源:新华网 2010年07月21日23:41) http://news.sohu.com/20100721/n273671218.shtml 今年上半年,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口专题调研组统计显示:北京实际常住人口1972万人,流动人口总量已经超过1000万。吴守伦直言:“目前北京人口规模已经接近甚至超过北京环境资源的承载极限。”水电气热煤的供应常年紧张运行,特别是水资源短缺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时间,周边城区将是人口增长的重要区域。 8. 回家乡的恐惧:中国部分县城的现状 (文/王德邦) http://www.bullock.cn/blogs/fakegland/archives/119735.aspx 因家事,我于6月27日赶回广西北部的全州县。火车在晚点一小时五十分后于28日凌晨一点多到达全州车站。下车的人不多,出得站来碰到用小面包与三轮机动 车(在我家乡叫“慢慢摇”)拉客的却不少,把整个车站前的广场塞得只有一条可过车的道。他们大声招揽着客人,也为争拉客人而互相责骂着。 全州是个有80余万人口的农业大县,近十来年曾经的几家国有企业已全部倒闭并被变卖。县城除了商业、服务业,基本没有其他产业。这样一个县城,车站拉客自 然就成了许多人谋生的选择。竞争激烈也可以想见。如此一来,此地也是各派势力逐利之地,各种矛盾都集中突出。 正在我们吃饭时,进来两个青年,在店中转了一圈就出去了。过一会又进来一个青年要了一点小吃在那慢慢地边吃边东张西望。对于在社会底层漂荡了十几年的我, 一看这情形就感到不对头,本能地警觉了起来。我一面用当地话催促大家快吃,一面漫不经心地问饭店老板车站派出所有个亲戚他是否认识?那老板说不熟,而那吃 饭的一听就起身走了。老板似乎有意无意地自语了一句:“是当地人应该不会动手吧。”我想这些要钱不要命的可能不一定顾忌当地不当地,于是我们赶紧结帐离开 饭店,到外要了个面包车往县城里赶。 9. 长在红旗下的美国人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张哲 实习生 张丹彤 张一龙 发自北京 2010-08-04 23:15:07) http://www.infzm.com/content/48541 " 美国人阳和平的父母被外界誉为“白求恩式的共产主义战士”,母亲寒春在中国养奶牛62年,父母在中国的理想和践行孕育了他的精神河床。" " 他在中国接受马列主义,在美国接受西方主流思想,两种思想老打架。他困惑了好长时间:“很多人都是从信仰危机的深渊里爬出来,有人爬到左岸,有人爬到右岸。我爬到左岸去了。”" 他的父母早在1940年代就从美国来到延安,开始了他们的“国际共产主义者”生涯。他们在中国养奶牛,研究农业机械化,也轰轰烈烈地学大寨,闹革命,贴大字报,送子女上山下乡,甚至在新时代,还给中央领导递纸条反对拆迁。 对于孤独的阳和平来说,卡玛来信中对美国的描述,几乎同1940年代阳早为寒春描述的红色中国一样充满神秘色彩,焕发出巨大的吸引力。终于,在1974年,阳和平决定去美国,去看看自己父母的国家。 他特地跟记者强调,“那不能说是‘回’,有来有去才叫回,那时候叫‘去’美国。” 尽管有种种设想和心理准备,阳和平还是对资本主义美国发出惊叹。在舅舅的农场里,阳和平对美国农业的机械化程度“震惊”、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发现他舅舅居然一个人能管理一千多亩农场,有好几台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但很快,阳和平感到孤独了。他听不懂其他美国朋友们讲的笑话,他没有看过其他美国人在童年看的动画片。“他们讲米老鼠唐老鸭,我听不懂,也不觉得好笑;我给他们讲孙悟空,他们也不懂。”他的英文甚至也结结巴巴的,一张口别人就觉得他不是美国人。带着被孤立的情绪,阳和平有些生硬地强行让自己融入美国社会。他先后在农场、修理厂、汽车厂各地工作,充分体会着“资本主义的剥削”。很快,他每个月大约可以挣到400美元,而此前在光华木材厂,他的工资是“38块6毛1”。想家——就是想中国时,他甚至特地买了一台收音机,就为了在晚上最安静时,隐隐约约听一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现在是新闻播报时间”。 10. 舟曲 天人之战 (作者: 综合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新社报道 2010-08-11 22:40:10) http://www.infzm.com/content/48856 "先是森林,再是水利,最后是矿产,对于当地自然资源的掠夺就像嚼甘蔗一样,一节一节地把舟曲嚼干。 " "由于后续资金不足,舟曲泥石流防治工程未能完成。重点预警地三眼村的排导工程一直没有实施。而淹没县城的泥石流正是从这里倾泻而下。" 11. “让孩子换个活法”——中国白领掀起海外生子潮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胡贲 实习生 钱小敏 蓝倪 发自香港 2010-09-16 10:33:45) http://www.infzm.com/content/50157 "香港并不欢迎内地夫妇赴港产子,但在法治精神下,只要特区基本法不修改,赴港生子并成为香港居民,就是合法的。" " 中国内地人赴海外生子,已经从香港蔓延到美国、加拿大、新西兰……就是为了给孩子一个不一样的未来。" “香港户口比北京户口还便宜。”在香港尖沙咀的一间咖啡厅,陪妻子来香港产子的张力(化名)说。 他和妻子在北京打拼5年,有房有车,但都没有北京户口。而现在想要办一个北京户口,据张力打听,耗资巨大。但是他们想生孩子了,孩子不能没户口。没户口就不能在京高考,没户口甚至连准生证办理起来都困难重重。 张力最终选择了去香港生孩子,给孩子一个“香港户口”。“北京人不就是考个北大清华占便宜吗?我儿子读国际学校行吗?以后考香港大学成不?”谈到户口,张力的情绪开始激动,“不跟你们玩儿了!” 2009年,和他做出同样选择的内地居民,在香港产下29766个婴儿,或者说,香港当年每出生10个BB,就有4个BB的父母都是内地人。 12. 这12年我过得像24年——对话桑兰 (作者: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王年华 发自北京 2010-09-19 17:38:23) http://www.infzm.com/content/50298 我信命。你遵循它,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其他东西都不要多管 人物周刊:甚至有很多世界冠军最后都选择了做教练。 桑兰:从事体育教练或者当体育老师没问题,但没有知识没有文化绝对不行。当运动员的时候就觉得我们的训练很不科学,为什么老要耗时间?为什么要控体重?我有自己的想法,当教练的两个主题那时都已经想好:科学饮食,科学训练。运动员训练那么苦,消耗那么大,从营养学来说各种肌体流失应该去吸收更多营养物,不能为了控体重不让吃饭。比我大一拨的队员以前还被教练要求吃泻药,要么就是吃完东西抠嗓子吐出来。 13. 夺命蜱虫 (作者: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李珊珊 发自河南 2010-09-25 16:57:09) http://www.infzm.com/content/50510 一种并非罕见的小虫,一种本有成熟疗法的疾病,却在大别山下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河南省商城县变成了令人闻风丧胆的杀手。有人因虫咬而得病,还有人因此死 亡。究其原因,有人认为应归罪于基层疾病防控体系,有人认为根源在于脆弱的乡村医疗体系,还有人提议应该分析当地人的公共卫生意识。 去年阴历八月间去154医院治疗的黄治菊治病时尚未实行直补,她病得比较轻,花了大约一万多,农村合作医疗给报销了40%左右。即使如此,黄治菊一家也花了 8000块左右,几乎是夫妻两人1年的收入。黄治菊当时是提前出院的,“医生不让走,签了个后果自负的文件,总算跑出来了。” 黄治菊觉得自己出院后身体弱了很多,“干活使不上劲儿,都是当时高烧烧的”。至今,黄治菊还在怕蜱虫,这一年,她几乎没敢下地,只敢在建筑工地做小工挣钱。 6 月底出院,至今,周德平仍未完全恢复,只能做些轻松点的活儿。她很怕蜱虫,指着路边的山沟、稻田给记者看,“草里都是虫子,国家怎么不想个办法打药灭虫呀?”随后,她穿得严严实实,到山里割稻谷去了——这是个典型的当地家庭,丈夫每年有几个月出外打工,农忙时节回家帮忙,妻子在家里侍弄点地,养养牲口,给孩子做饭。 14. 末路大哥——重庆“最富黑老大”外传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周华蕾 发自重庆 2010-09-30 08:32:25) 3天前,一路风生水起,资产10亿元,“官拜”人大代表的黑社会头子陈明亮被执行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