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原点
前两天和安哥去了一趟温江,寻找一个废弃的厂房,这是一个刚刚新建不久的厂房,有一个车间还没来得及盖瓦砌墙,就杂草丛生一派荒芜,六七百亩的良田就在瞬间毁了,听说这片厂房很快就会被拍卖……
那天,安哥只带了他的8X10技术相机(一般称大画幅座机),而我也特意带上了我的6X12的针孔相机。两台机器都是最原始的照相器材,拍摄时有保安不时好奇的过来打探,好在安哥特意身着制服,才免去一系列的麻烦。一个下午,我拍了两个胶卷,一共12张照片,安哥只拍了6张照片。因为冲片的吴先生出去休假,我们的照片还在期待之中。只是一种久违的期待,拍摄数码照片是完全不可能体会的一种无以言诉的感受。
昨天,看见《摄影之友》这一期的主题“纪念胶卷”,恍然间胶卷已经和我们共同走过了125周年。这是多么奇妙、多么绚丽、多么丰富、多么灵光闪现的125年。过去,在摄影术发明以前,绘画是人们生动记录现实的唯一手段,“画得要像”是当时人们普遍的需求,摄影的出现颠覆这一切!尽管最初的湿版摄影很复杂,时间也很长,成本也高,但是与绘画比在记录一个场景和一个人上,它仍然方便快捷得多,而且精确真实。这个新技术震撼人心!随后胶卷诞生,它解决了便携性问题和成本,可以量产,摄影随即被普及,人类从此进入了机械复制的时代。
记得10年前,一台数码相机的价格还要二三十万,我们认为它的普及还有待时日,而如今一款普通的手机就是一台非常好的数码相机,技术的革命太快,太恐怖。就像当初一样,绘画更走向艺术,今天的胶片也正在向着收藏和艺术的方向轮回。
数码时代,一切都渐行渐远……
拍摄随时都可以回到原点,我还是时时都怀念暗房的年代,哪怕依然还是在厕所里的狭小空间……我担心我过去的常识早已经数字化了……
125年,好短啊!
那天,安哥只带了他的8X10技术相机(一般称大画幅座机),而我也特意带上了我的6X12的针孔相机。两台机器都是最原始的照相器材,拍摄时有保安不时好奇的过来打探,好在安哥特意身着制服,才免去一系列的麻烦。一个下午,我拍了两个胶卷,一共12张照片,安哥只拍了6张照片。因为冲片的吴先生出去休假,我们的照片还在期待之中。只是一种久违的期待,拍摄数码照片是完全不可能体会的一种无以言诉的感受。
昨天,看见《摄影之友》这一期的主题“纪念胶卷”,恍然间胶卷已经和我们共同走过了125周年。这是多么奇妙、多么绚丽、多么丰富、多么灵光闪现的125年。过去,在摄影术发明以前,绘画是人们生动记录现实的唯一手段,“画得要像”是当时人们普遍的需求,摄影的出现颠覆这一切!尽管最初的湿版摄影很复杂,时间也很长,成本也高,但是与绘画比在记录一个场景和一个人上,它仍然方便快捷得多,而且精确真实。这个新技术震撼人心!随后胶卷诞生,它解决了便携性问题和成本,可以量产,摄影随即被普及,人类从此进入了机械复制的时代。
记得10年前,一台数码相机的价格还要二三十万,我们认为它的普及还有待时日,而如今一款普通的手机就是一台非常好的数码相机,技术的革命太快,太恐怖。就像当初一样,绘画更走向艺术,今天的胶片也正在向着收藏和艺术的方向轮回。
数码时代,一切都渐行渐远……
拍摄随时都可以回到原点,我还是时时都怀念暗房的年代,哪怕依然还是在厕所里的狭小空间……我担心我过去的常识早已经数字化了……
125年,好短啊!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