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森林
我们就是我们自己的上帝或某个信奉的神,他一直存在于我们的心灵深处,等待启发,发现,认识,然后握手言和,和恍然大悟。(这顺序对吗?)可见认识自己是一项多么艰难又巧合的过程,充满了扭曲,不信任,和悲观落寞。有些人一辈子不看重这个任务,轻而易举走过一生;有些人太看重这个,又太过沉重了。还是犹豫不决,是断然省略得知其中的奥妙呢,还是忘乎所以的投入进去。
《挪威的森林》里直子为什么要走进森林,我已经记不清了,那大概是十年前的小说?她最后走进森林,而结尾处渡边君在路边的电话亭打电话给绿子,茫然不知所措,他不是悲伤,他问她“你现在在哪里?我现在在哪里?”
在《明亮的星》里Fanny在许多个清晨走进森林,轻声吟读那首“灿烂的星!我祈求像你那样坚定···”。多年后,她仍旧保留这个习惯,在暮色的森林中轻吟她的济慈的诗句。
苦行隐士走进森林,身处无人之处获得内心的平静,心中所想是怎样拥有忘记尘世烦恼的本领。他们苦修,不着华衣丽服,不近美食酒色,用身体的干涸释放灵魂的束缚。
森林,是他们共同选择的容器。在这里,痛苦,和对过去的难忘,得到释放;对尘世,和无法回首的留恋,得到消祭。是什么,使森林赋予了这样庞大的力量。
它不是宗教,或任何一种信仰可以领教的,无法通过阅读,背诵,传扬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因为它是自然,它在时空上的任一度量,都是我们这些存在无可比拟的。而它,确实存在,不需要任何冠之以神圣,或其他形容,就可以永恒(相对我们),于是它的本身就足以净化人心。
当人们从森林走出的那一刻,他们成就了另外的自己,这是一个比以往的他们,更高的一个镜象,或许以往的那个已经被舍弃,或者背负着。但通过这个新象,他们得以俯观从前的一切了。
树木,花草,用美妙的形态留存在世人眼中,无论是丰腴的,还是干涸的土壤,都有它们的踪迹。丰腴处叶茂,干涸处根深。在无数种深绿,翠绿,橄榄绿和各种不知名的绿色枝叶中,我们无法判断它们是否拥有自己的灵魂,但它们以枝繁叶茂的生命形态告知人们它们的存在,并用庞大或矮小的树荫给人提供着庇护。我们走进它们,感受身心被它保护,那一刻,忘记身在何处,只有灵魂与我们面面相窥,拥抱着,读懂并开始原谅我们自己的各种情绪,是猖狂放肆,愤怒嫉妒;还是唯诺中庸,抱怨不甘,各种尖锐的情绪棱角在这片树荫中被抚顺,从此,内心重新回归于初生的带有柔软鬃发的小动物。
以下借用挪威森林剧照,虽然男女主角有些不尽人意,希望它上映的时候,我们能看到更多···
![]() |
![]() |
![]() |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