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协笔记之二:逝去的年代:胡伯尔曼和西盖蒂(1947版)
尽管糟糕,但是毕竟还是留下了录音,那还是足够幸运的。
不止是弗莱什,一些前辈大师如萨拉萨蒂、伊萨依也留有录音传世。虽说依然炒豆声不绝,但在这沙沙声中,也能感受音色之美妙。或许真正演奏大师的音色真能超越器材的局限吧,施纳贝尔、克莱斯勒等人的音色,现代演奏家仍难以超越。而且小提琴演奏艺术也在岁月流转中变化着。从维尼亚夫斯基、维厄唐到伊萨依、克莱斯勒,再到后来的埃尔曼、海菲茨、米尔斯坦,一代代大师甚至宗师级的人物,以他们的不可替代的特质写下一段历史。现代的演奏家,在技术上或许能够达到他们的高度甚至超越,但往往缺少那种可辨认的、独一无二的气质,就好像千人一面,不可不为之叹息;有时候,听这一弓,像是谢林,听那一弓又像别的什么人,但是没有自己。
似乎有点扯远,但实际上绝不是。
因为这篇要说到的是两位个性极其鲜明的大师:胡伯尔曼和西盖蒂。两位小提琴史上的传奇人物。郑延益先生甚至说,"对我来说,小提琴史上有两个谜,一个是西盖蒂,另一个就是胡贝尔曼。"可见一斑。
作为技术的门外汉,那还是先引用郑老的一些东西吧。“小提琴演奏(包括发音)可分为两类,自然的与不讲方法硬拉的。克莱斯勒、海菲兹、米尔斯坦是“自然”的典型;“硬拉”的完全靠条件好、天才。成功的只有三个,胡贝尔曼、西盖蒂和梅纽英。”;“总之不知为什么,尽管他(指胡伯尔曼)的演奏有许多异乎常情,甚至于是古怪之处,可是却有一种神奇的吸引力,使你不由自主地越听越喜欢。他是克莱斯勒和海菲兹极端的对立面,怪不得当年有他在,海菲兹在欧洲就红不起来。”
现在的听众估计是没有这个福分的,但我也估计他们可能不太能接受胡伯尔曼的演奏。他是来自于上一个世代的……
而西盖蒂的经历也极富传奇色彩,他甚至在马戏团里呆过,还在那里学会了点即兴演奏。
据记录,胡伯尔曼留下了两个贝协录音,分别是:1934年 / Beethoven: Violin Concerto / George Szell / 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和1944年 / Beethoven: Violin Concerto / Leon Barzin / National Orchestral Association
西盖蒂也至少有两个贝协录音,都是由布鲁诺瓦尔特指挥,分别是1932年和1947年。后者是SONY的录音,流传也更广些。
我手头的是EMI参考系列中收录的胡伯尔曼/赛尔版,西盖蒂的这两版。
首先循例在时间上作一个比较吧:
胡伯尔曼:21分11,9分10,8分30
西盖蒂1932版:22分16,9分45,9分31
西盖蒂1947版:22分27,9分46,9分39
本篇说的是胡伯尔曼和西盖蒂的1947版。
先从胡伯尔曼说起。
此版的乐队指挥是赛尔。赛尔虽曾被卡拉斯小小地讥讽过一次,但也是一位重要的指挥大师。且不说他在指挥交响曲上的成就,他也是一位极其出色的协奏指挥家。在这版录音里,赛尔的乐队表现并不算很突出(我估计有胡伯尔曼的气势的因素)。整个录音中,乐队提供的协奏表现得比较有层次,甚至在单声录音中也有一种难得的“弹性”感,不是硬邦邦的。听胡伯尔曼的首先冒出来的感觉就是……“奇特”,怪。他的琴声宏亮,共鸣相当充分;据说当年坐在大厅最后的人也能清晰地听到他的琴声,丝毫不被乐队的浩瀚音响淹没。他的发声可谓是一个奇迹吧。仔细听可发现弓子和琴弦的摩擦声很明显,尤其在换弦的时候如果乐队声音不大的段落中还能听到一些这样的摩擦声。中音区宏亮、硬朗,高音区的音色才叫一个奇妙!E弦、A弦的音色难以言喻地坚挺、辉煌、灿烂,简直是灼灼生辉。这样的音色确实是独一无二的。虽说他的琴声主要风格是“硬朗”的风格为主,但也能不乏婉转轻柔;而且这种“轻”,也是如此地与众不同。在情感强烈的乐段中,他的揉音的效果堪比埃尔曼、海菲茨一样动人心魄。
从录音可以听出,他施加在弓上、从而施加到琴弦上的力度相当大,这应该是小提琴震动充分、音量宏大的原因,也是他这种有力的音色的……“力量之源”。难以想象他的手腕和肘的力度是如何的;我所听过的胡伯尔曼以后的演奏家中,再没有如此的运弓法。
整个贝协录音中,胡伯尔曼采取的处理都相当紧凑。各部分的衔接丝毫不拖泥带水,句法也颇有特别之处。如此凌厉的气势,大概也只有海菲茨超过他吧……由此,流动性和整体性自然是相当杰出的了。
胡伯尔曼虽然像郑老说的那样,“快快慢慢”,异于常人,但总体来说风格的把握比较严谨。在这种速度和气势处理之下,表现出炽热的感情,一种高尚、理想主义般无畏的气质,倒是与贝多芬作品的气质比较符合(虽说小提琴协奏曲和贝四一样,都是渗透了贝多芬难得的一段温情、充满了爱与阳光的音乐)。
第一乐章华彩用的是约阿希姆的华彩。当年约阿希姆不愿教天才的弟子,把胡伯尔曼转介给了另一位老师。然而我觉得约阿希姆版的华彩,再适合胡伯尔曼的气质不过了。原以为由于胡伯尔曼的运弓法,可能拉得要更加粗粝一点;但他的演绎总是出乎意外的。这个华彩演绎凸显了他的非凡技艺,激越、气势澎湃,而且发掘出这个华彩中暗藏的戏剧感和冲突感,华彩似乎变成了另一部作品、一个单独的SHOWPIECE!!!把约阿希姆华彩拉得好听的人不多,胡伯尔曼当然是其中的一个。华彩结束后缓缓进入与乐队协奏的乐章结尾,这个衔接却又如此自然。
第二乐章中胡伯尔曼的演绎也颇具特色。郑老说到,此章中他的音色如同京胡一样平直。尽管“如同京胡一样平直”,但其中的韵味也是别具一格。一般的第二乐章的诠释,是突出这个乐章的静美舒缓的风格,但是胡伯尔曼的热情和气势从第一乐章到最后就一直不绝。3分05到3分14这几秒中的乐句,他是带着异乎寻常的炽热激情把一句句往前推进,简直是荡气回肠(我不禁想象他演奏的勃拉姆斯小协会是一个怎样的效果!!!)
第三乐章开头的主题处理他采取的方法与弗莱什类似,但弓法应该是不同的。这个乐章中,胡伯尔曼的热情终于得到了充分的释放(毕竟,第一、二乐章的速度和表情要求不可能让他太过激情……)。“RONDO”终于成为了一个热烈、奔放的乐章,结合了贝多芬开朗、豪放的欢乐和胡伯尔曼的强烈感情。在1分和1分01秒这一秒之间,胡伯尔曼飞快地挥出了两弓,不拘一格正显不凡的意气。尽管说是“热烈”,但这乐章中的力度与层次变化也是毫不含糊。
此乐章中还有段富于特色的华彩,也是激越、豪迈。
最后,音乐在胡伯尔曼那足以对抗一个乐队的高亢琴声和乐队的辉煌齐奏中结束。
接下来是西盖蒂1947年版。
这一版贝协是我最早听的、也是听得比较多的几版之一。
我发现,长久地听一个作品,对于这个作品心里往往会形成一个自己的“标尺”,比如说力度、速度、色彩等等,然后再听到别的作品的时候就会产生对比的感觉,例如说感觉某个快了,或者某个的力度变化层次更大,等等。为了写这篇东西,我在重听这个录音的时候,我发现太过熟悉,以至于很难…去发现一些细节,就好像经常回家的路上,下意识地就走回去了。虽说越是平常,越是能发现某些异常的、意外的东西;不过这部作品,我觉得至少可以说这其中的乐队的表现,大概就是贝多芬这首小协在我脑海中印下的一个标尺。布鲁诺瓦尔特是伟大的指挥家,他指挥的德奥作品,磅礴而不乏细腻、丰富的层次,严谨而不乏变化、流动之妙,也很亲切、自然,非常喜欢。
西盖蒂这个录音的表现,应该说大体上是不错的。他的琴声单听下来始终不能归作“悦耳”的一类,但久听之下也能回味悠长。相比胡伯尔曼,西盖蒂先天可能稍逊,并且弗莱什曾经慨叹如果西盖蒂能跟他学一点,那技术上就更加完美(原话是怎样的记不清楚了);但是西盖蒂后天的努力弥补了些不足吧。他很推崇克莱斯勒,也从他的演奏中能听到他学习克氏的一些东西。很多人都认为他左手的技术是不太完美的,郑老也指出了这一点;我就不多妄加揣度了。他的发音确实相当奇特,虽说和胡伯尔曼被属于一类,但又和他不同。
在一个介绍中,这样说到,“西盖蒂生活在一个小提琴演奏风格变革的时代。他跨越了极少采用颤音作为表现手段早期以及当颤音作为司空见惯表达方式的晚期时代。另外,在他的演奏生涯中逐渐减少运用常见音符间滑音来处理前后关联的乐句。因此,他的演奏具有其所处时代的鲜明特征,同时保留了过去小提琴演奏的优良传统。但是,崇拜者们会说他摒弃了当代小提琴演奏练习中一些多余的因素。”
回到这个录音上来。
第一乐章前面乐队引子中小提琴声部和大提琴、低音弦乐声部有着出色的交织、呼应。西盖蒂进入的这个长句,隐隐可听出一点衰退,但大体的气韵犹在,和乐队交代的音乐背景融入起来。随后小提琴进一步交代主题。西盖蒂和乐队配合得非常好,没有跟不上的感觉,但似乎有点吃力。他的音
听上去就好像书法中“飞白”的字迹一样,苍劲有骨。随后的乐队部分很有层次、气势。逐渐将音乐领入下一个部分。西盖蒂独奏的部分,气息贯通为一体,音乐像游蛇一样倔强地蜿蜒。起伏间情感不断渲染、深化。乐句交代和诠释也很有典范的感觉,西盖蒂“小提琴家中的哲学家”名不虚传,虽然此时在发音的音色上已经不太完美了。主题反复的时候进一步深化了情绪的表现和变化。
华彩也用的是约阿希姆版。听西盖蒂拉这版华彩有种抑扬顿挫之感,他的双音功夫也体现出来了。虽然没有胡伯尔曼那种激越的感觉,但确实更耐人寻味。都说西盖蒂的演绎富于理性和内涵,即使炫技的华彩(而且是在这个状态下的华彩)也不例外。
华彩不太激越,却正好和后面进入乐章末尾的衔接过渡得很妙,甚至和第二乐章都是连接得比较紧密、气韵一致。
有位拉琴的朋友曾和我说,衡量一个乐手的乐感,拉大作品不如小作品;我又进一步总结出,拉快不如拉慢。慢乐章中,西盖蒂的表现可谓精彩,可以无视他的缺陷。西盖蒂和瓦尔特共同创造了这个乐章的平和、温暖的感觉,西盖蒂的演奏气息悠长、舒缓,富于遐想的味道,一字一句娓娓说来。
这个乐章后面的华彩有点特别,听上去有点像克版的,但应该是西盖蒂自己加工的。
西盖蒂以有力度的弹性轻快地进入了第三乐章。这个第三乐章洋溢着轻快、开朗的感觉,布鲁诺把乐队控制得很出色,表现到位。主题再现西盖蒂也使用了不同的音色和力度对比。进入到那个“插播”的略带点忧伤的乐段时,西盖蒂的演奏却无伤感之情,始终与乐队的表情一致,显得富于希望和憧憬的感觉。6分40开始到7分51西盖蒂又拉了一段神似是克莱斯勒但应该不是的华彩,内容也很丰富,听之颇耐琢磨。(也有可能就是克版,但拉得实在特别)随后西盖蒂在快速的乐句中继续抒情,乐队衬托,最后齐奏结束。
此两版中,胡伯尔曼的个人魅力更加突出,那种一往无前的气势真是罕有敌手啊;西盖蒂此版稍逊。但西盖蒂在乐句和乐段的表达上功夫犹在,只是听起来有些吃力了……
这两个人某种意义来说正好相反,胡伯尔曼的技术表现相对突出,而西盖蒂的情感表现则要胜于他的技术。
下一篇:“有意思的对比:西盖蒂(1932)与埃尔曼
不止是弗莱什,一些前辈大师如萨拉萨蒂、伊萨依也留有录音传世。虽说依然炒豆声不绝,但在这沙沙声中,也能感受音色之美妙。或许真正演奏大师的音色真能超越器材的局限吧,施纳贝尔、克莱斯勒等人的音色,现代演奏家仍难以超越。而且小提琴演奏艺术也在岁月流转中变化着。从维尼亚夫斯基、维厄唐到伊萨依、克莱斯勒,再到后来的埃尔曼、海菲茨、米尔斯坦,一代代大师甚至宗师级的人物,以他们的不可替代的特质写下一段历史。现代的演奏家,在技术上或许能够达到他们的高度甚至超越,但往往缺少那种可辨认的、独一无二的气质,就好像千人一面,不可不为之叹息;有时候,听这一弓,像是谢林,听那一弓又像别的什么人,但是没有自己。
似乎有点扯远,但实际上绝不是。
因为这篇要说到的是两位个性极其鲜明的大师:胡伯尔曼和西盖蒂。两位小提琴史上的传奇人物。郑延益先生甚至说,"对我来说,小提琴史上有两个谜,一个是西盖蒂,另一个就是胡贝尔曼。"可见一斑。
作为技术的门外汉,那还是先引用郑老的一些东西吧。“小提琴演奏(包括发音)可分为两类,自然的与不讲方法硬拉的。克莱斯勒、海菲兹、米尔斯坦是“自然”的典型;“硬拉”的完全靠条件好、天才。成功的只有三个,胡贝尔曼、西盖蒂和梅纽英。”;“总之不知为什么,尽管他(指胡伯尔曼)的演奏有许多异乎常情,甚至于是古怪之处,可是却有一种神奇的吸引力,使你不由自主地越听越喜欢。他是克莱斯勒和海菲兹极端的对立面,怪不得当年有他在,海菲兹在欧洲就红不起来。”
现在的听众估计是没有这个福分的,但我也估计他们可能不太能接受胡伯尔曼的演奏。他是来自于上一个世代的……
而西盖蒂的经历也极富传奇色彩,他甚至在马戏团里呆过,还在那里学会了点即兴演奏。
据记录,胡伯尔曼留下了两个贝协录音,分别是:1934年 / Beethoven: Violin Concerto / George Szell / 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和1944年 / Beethoven: Violin Concerto / Leon Barzin / National Orchestral Association
西盖蒂也至少有两个贝协录音,都是由布鲁诺瓦尔特指挥,分别是1932年和1947年。后者是SONY的录音,流传也更广些。
我手头的是EMI参考系列中收录的胡伯尔曼/赛尔版,西盖蒂的这两版。
首先循例在时间上作一个比较吧:
胡伯尔曼:21分11,9分10,8分30
西盖蒂1932版:22分16,9分45,9分31
西盖蒂1947版:22分27,9分46,9分39
本篇说的是胡伯尔曼和西盖蒂的1947版。
先从胡伯尔曼说起。
此版的乐队指挥是赛尔。赛尔虽曾被卡拉斯小小地讥讽过一次,但也是一位重要的指挥大师。且不说他在指挥交响曲上的成就,他也是一位极其出色的协奏指挥家。在这版录音里,赛尔的乐队表现并不算很突出(我估计有胡伯尔曼的气势的因素)。整个录音中,乐队提供的协奏表现得比较有层次,甚至在单声录音中也有一种难得的“弹性”感,不是硬邦邦的。听胡伯尔曼的首先冒出来的感觉就是……“奇特”,怪。他的琴声宏亮,共鸣相当充分;据说当年坐在大厅最后的人也能清晰地听到他的琴声,丝毫不被乐队的浩瀚音响淹没。他的发声可谓是一个奇迹吧。仔细听可发现弓子和琴弦的摩擦声很明显,尤其在换弦的时候如果乐队声音不大的段落中还能听到一些这样的摩擦声。中音区宏亮、硬朗,高音区的音色才叫一个奇妙!E弦、A弦的音色难以言喻地坚挺、辉煌、灿烂,简直是灼灼生辉。这样的音色确实是独一无二的。虽说他的琴声主要风格是“硬朗”的风格为主,但也能不乏婉转轻柔;而且这种“轻”,也是如此地与众不同。在情感强烈的乐段中,他的揉音的效果堪比埃尔曼、海菲茨一样动人心魄。
从录音可以听出,他施加在弓上、从而施加到琴弦上的力度相当大,这应该是小提琴震动充分、音量宏大的原因,也是他这种有力的音色的……“力量之源”。难以想象他的手腕和肘的力度是如何的;我所听过的胡伯尔曼以后的演奏家中,再没有如此的运弓法。
整个贝协录音中,胡伯尔曼采取的处理都相当紧凑。各部分的衔接丝毫不拖泥带水,句法也颇有特别之处。如此凌厉的气势,大概也只有海菲茨超过他吧……由此,流动性和整体性自然是相当杰出的了。
胡伯尔曼虽然像郑老说的那样,“快快慢慢”,异于常人,但总体来说风格的把握比较严谨。在这种速度和气势处理之下,表现出炽热的感情,一种高尚、理想主义般无畏的气质,倒是与贝多芬作品的气质比较符合(虽说小提琴协奏曲和贝四一样,都是渗透了贝多芬难得的一段温情、充满了爱与阳光的音乐)。
第一乐章华彩用的是约阿希姆的华彩。当年约阿希姆不愿教天才的弟子,把胡伯尔曼转介给了另一位老师。然而我觉得约阿希姆版的华彩,再适合胡伯尔曼的气质不过了。原以为由于胡伯尔曼的运弓法,可能拉得要更加粗粝一点;但他的演绎总是出乎意外的。这个华彩演绎凸显了他的非凡技艺,激越、气势澎湃,而且发掘出这个华彩中暗藏的戏剧感和冲突感,华彩似乎变成了另一部作品、一个单独的SHOWPIECE!!!把约阿希姆华彩拉得好听的人不多,胡伯尔曼当然是其中的一个。华彩结束后缓缓进入与乐队协奏的乐章结尾,这个衔接却又如此自然。
第二乐章中胡伯尔曼的演绎也颇具特色。郑老说到,此章中他的音色如同京胡一样平直。尽管“如同京胡一样平直”,但其中的韵味也是别具一格。一般的第二乐章的诠释,是突出这个乐章的静美舒缓的风格,但是胡伯尔曼的热情和气势从第一乐章到最后就一直不绝。3分05到3分14这几秒中的乐句,他是带着异乎寻常的炽热激情把一句句往前推进,简直是荡气回肠(我不禁想象他演奏的勃拉姆斯小协会是一个怎样的效果!!!)
第三乐章开头的主题处理他采取的方法与弗莱什类似,但弓法应该是不同的。这个乐章中,胡伯尔曼的热情终于得到了充分的释放(毕竟,第一、二乐章的速度和表情要求不可能让他太过激情……)。“RONDO”终于成为了一个热烈、奔放的乐章,结合了贝多芬开朗、豪放的欢乐和胡伯尔曼的强烈感情。在1分和1分01秒这一秒之间,胡伯尔曼飞快地挥出了两弓,不拘一格正显不凡的意气。尽管说是“热烈”,但这乐章中的力度与层次变化也是毫不含糊。
此乐章中还有段富于特色的华彩,也是激越、豪迈。
最后,音乐在胡伯尔曼那足以对抗一个乐队的高亢琴声和乐队的辉煌齐奏中结束。
接下来是西盖蒂1947年版。
这一版贝协是我最早听的、也是听得比较多的几版之一。
我发现,长久地听一个作品,对于这个作品心里往往会形成一个自己的“标尺”,比如说力度、速度、色彩等等,然后再听到别的作品的时候就会产生对比的感觉,例如说感觉某个快了,或者某个的力度变化层次更大,等等。为了写这篇东西,我在重听这个录音的时候,我发现太过熟悉,以至于很难…去发现一些细节,就好像经常回家的路上,下意识地就走回去了。虽说越是平常,越是能发现某些异常的、意外的东西;不过这部作品,我觉得至少可以说这其中的乐队的表现,大概就是贝多芬这首小协在我脑海中印下的一个标尺。布鲁诺瓦尔特是伟大的指挥家,他指挥的德奥作品,磅礴而不乏细腻、丰富的层次,严谨而不乏变化、流动之妙,也很亲切、自然,非常喜欢。
西盖蒂这个录音的表现,应该说大体上是不错的。他的琴声单听下来始终不能归作“悦耳”的一类,但久听之下也能回味悠长。相比胡伯尔曼,西盖蒂先天可能稍逊,并且弗莱什曾经慨叹如果西盖蒂能跟他学一点,那技术上就更加完美(原话是怎样的记不清楚了);但是西盖蒂后天的努力弥补了些不足吧。他很推崇克莱斯勒,也从他的演奏中能听到他学习克氏的一些东西。很多人都认为他左手的技术是不太完美的,郑老也指出了这一点;我就不多妄加揣度了。他的发音确实相当奇特,虽说和胡伯尔曼被属于一类,但又和他不同。
在一个介绍中,这样说到,“西盖蒂生活在一个小提琴演奏风格变革的时代。他跨越了极少采用颤音作为表现手段早期以及当颤音作为司空见惯表达方式的晚期时代。另外,在他的演奏生涯中逐渐减少运用常见音符间滑音来处理前后关联的乐句。因此,他的演奏具有其所处时代的鲜明特征,同时保留了过去小提琴演奏的优良传统。但是,崇拜者们会说他摒弃了当代小提琴演奏练习中一些多余的因素。”
回到这个录音上来。
第一乐章前面乐队引子中小提琴声部和大提琴、低音弦乐声部有着出色的交织、呼应。西盖蒂进入的这个长句,隐隐可听出一点衰退,但大体的气韵犹在,和乐队交代的音乐背景融入起来。随后小提琴进一步交代主题。西盖蒂和乐队配合得非常好,没有跟不上的感觉,但似乎有点吃力。他的音
听上去就好像书法中“飞白”的字迹一样,苍劲有骨。随后的乐队部分很有层次、气势。逐渐将音乐领入下一个部分。西盖蒂独奏的部分,气息贯通为一体,音乐像游蛇一样倔强地蜿蜒。起伏间情感不断渲染、深化。乐句交代和诠释也很有典范的感觉,西盖蒂“小提琴家中的哲学家”名不虚传,虽然此时在发音的音色上已经不太完美了。主题反复的时候进一步深化了情绪的表现和变化。
华彩也用的是约阿希姆版。听西盖蒂拉这版华彩有种抑扬顿挫之感,他的双音功夫也体现出来了。虽然没有胡伯尔曼那种激越的感觉,但确实更耐人寻味。都说西盖蒂的演绎富于理性和内涵,即使炫技的华彩(而且是在这个状态下的华彩)也不例外。
华彩不太激越,却正好和后面进入乐章末尾的衔接过渡得很妙,甚至和第二乐章都是连接得比较紧密、气韵一致。
有位拉琴的朋友曾和我说,衡量一个乐手的乐感,拉大作品不如小作品;我又进一步总结出,拉快不如拉慢。慢乐章中,西盖蒂的表现可谓精彩,可以无视他的缺陷。西盖蒂和瓦尔特共同创造了这个乐章的平和、温暖的感觉,西盖蒂的演奏气息悠长、舒缓,富于遐想的味道,一字一句娓娓说来。
这个乐章后面的华彩有点特别,听上去有点像克版的,但应该是西盖蒂自己加工的。
西盖蒂以有力度的弹性轻快地进入了第三乐章。这个第三乐章洋溢着轻快、开朗的感觉,布鲁诺把乐队控制得很出色,表现到位。主题再现西盖蒂也使用了不同的音色和力度对比。进入到那个“插播”的略带点忧伤的乐段时,西盖蒂的演奏却无伤感之情,始终与乐队的表情一致,显得富于希望和憧憬的感觉。6分40开始到7分51西盖蒂又拉了一段神似是克莱斯勒但应该不是的华彩,内容也很丰富,听之颇耐琢磨。(也有可能就是克版,但拉得实在特别)随后西盖蒂在快速的乐句中继续抒情,乐队衬托,最后齐奏结束。
此两版中,胡伯尔曼的个人魅力更加突出,那种一往无前的气势真是罕有敌手啊;西盖蒂此版稍逊。但西盖蒂在乐句和乐段的表达上功夫犹在,只是听起来有些吃力了……
这两个人某种意义来说正好相反,胡伯尔曼的技术表现相对突出,而西盖蒂的情感表现则要胜于他的技术。
![]() |
下一篇:“有意思的对比:西盖蒂(1932)与埃尔曼
-
Laughing 慕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1-30 12:36:37
-
sysiel-u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3-05 19:54:49
-
Islingtony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4-03 20:51:22
-
蛀牙吃果酱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1-30 17:25:37
-
豆友58906132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9-14 00:56:42
-
无伴奏 赞了这篇日记 2010-10-01 21:31:25
-
基督山伯爵 赞了这篇日记 2010-10-01 15:25:46
水的意象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贝协笔记第五十三:Gruenberg和Szenthelyi (2人喜欢)
- 还乡杂记之,二? (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