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行记之八:关于犹太人的记忆(二)
想找到一个恰切,妥帖的词来全然地概括在柏林所见的关于Jewry的记忆,最终还是徒劳。唯一的感受,除了震撼,还是震撼。一个民族曾用某种精神狂躁对另一个民族进行了残忍的屠杀,如今却以无以复加的深沉痛悔,令人稍感窒息的虔诚负疚来直面自己民族历史的这一灰暗面。这是让人惊讶与不解的,因为要知道,对于过去的负疚和痛悔并不是自然而生的东西。因而当1970年12月7日,勃兰特双膝跪地的那一刻,全世界似乎都原谅了这个民族。
从波茨坦广场朝勃兰登堡门走大约15分钟便看到一处开阔的广场,广场高高低低地竖立着一片石柱群,这便是Memorial to the Murdered Jews of Europe (欧洲犹太人纪念碑)。纪念碑占地19000平方米,由2711根高低不均的混凝土石柱组成。纪念碑位于柏林市的心脏地带,被波茨坦广场,勃兰登堡门,国会大厦等一系列主要历史建筑环绕着。也就是说,站在国会大厦的窗口眺望,整个纪念碑便在视野所及之处。历史就在这里相互凝视着,德国人把自己最深的伤痛放在了最显眼的位置,每时每刻直面着它。过去不仅仅是过去,过去也没有因为它过去了就消失了。过去依然被凝望,被反思,被铭记,而现在也永远地被过去所注视,所定义。
走入石柱林里的一瞬间,心便不由自主地往下沉。地面如波浪般起伏,而密集的石柱让人感到无比压抑,窒息。越往中心走,石柱越来越高大,这种感觉便越发强烈。似乎四处都是出口,又似乎哪里都没有出口。建筑师Peter Eisenman准确地把握了犹太民的历史所呈现出的迷茫与压抑。
从祖先亚伯拉罕起,犹太民族就注定是一个流浪的民族。亚伯拉罕回应耶和华的召唤离开本族哈兰,前往那应许之地;之后犹太人在埃及定居了400多年,God又差遣先知摩西,带领他们离开埃及,前往“流奶与蜜之地”,整个民族为此又在旷野流浪了38年。好容易经历了大卫和所罗门的辉煌时期,可惜又在公元前586年被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灭了国,被称为史上著名的“巴比伦之囚”,这是犹太人历史上第一次惨痛的民族灾难:所罗门时期建造的圣殿被毁,原先的十二支派也被打乱冲散。直达大约公元前530年左右,波斯最伟大的居住居鲁士灭巴比伦,对被掳的犹太人实行宗教宽容政策,犹太人才被容许回到耶路撒冷。这次的回归形成了犹太民族今后的重要特性,在此期间他们编辑整理了摩西五经,后成为犹太教和基督教最重要的经典。圣殿也在所罗巴伯的带领下被重建,所以这一时期的圣殿又称所罗巴伯圣殿。犹太人在巴比伦期间开始形成犹太人聚集区,严格遵守着自己的信仰,生活习惯等等。此后直至1948年前,犹太人散居与世界各地,出于大流散状态。
这一流散,迷茫,起伏的主题在Daniel Libeskind设计的犹太博物馆那里得到了更加深刻的领会和表现。
从波茨坦广场朝勃兰登堡门走大约15分钟便看到一处开阔的广场,广场高高低低地竖立着一片石柱群,这便是Memorial to the Murdered Jews of Europe (欧洲犹太人纪念碑)。纪念碑占地19000平方米,由2711根高低不均的混凝土石柱组成。纪念碑位于柏林市的心脏地带,被波茨坦广场,勃兰登堡门,国会大厦等一系列主要历史建筑环绕着。也就是说,站在国会大厦的窗口眺望,整个纪念碑便在视野所及之处。历史就在这里相互凝视着,德国人把自己最深的伤痛放在了最显眼的位置,每时每刻直面着它。过去不仅仅是过去,过去也没有因为它过去了就消失了。过去依然被凝望,被反思,被铭记,而现在也永远地被过去所注视,所定义。
走入石柱林里的一瞬间,心便不由自主地往下沉。地面如波浪般起伏,而密集的石柱让人感到无比压抑,窒息。越往中心走,石柱越来越高大,这种感觉便越发强烈。似乎四处都是出口,又似乎哪里都没有出口。建筑师Peter Eisenman准确地把握了犹太民的历史所呈现出的迷茫与压抑。
从祖先亚伯拉罕起,犹太民族就注定是一个流浪的民族。亚伯拉罕回应耶和华的召唤离开本族哈兰,前往那应许之地;之后犹太人在埃及定居了400多年,God又差遣先知摩西,带领他们离开埃及,前往“流奶与蜜之地”,整个民族为此又在旷野流浪了38年。好容易经历了大卫和所罗门的辉煌时期,可惜又在公元前586年被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灭了国,被称为史上著名的“巴比伦之囚”,这是犹太人历史上第一次惨痛的民族灾难:所罗门时期建造的圣殿被毁,原先的十二支派也被打乱冲散。直达大约公元前530年左右,波斯最伟大的居住居鲁士灭巴比伦,对被掳的犹太人实行宗教宽容政策,犹太人才被容许回到耶路撒冷。这次的回归形成了犹太民族今后的重要特性,在此期间他们编辑整理了摩西五经,后成为犹太教和基督教最重要的经典。圣殿也在所罗巴伯的带领下被重建,所以这一时期的圣殿又称所罗巴伯圣殿。犹太人在巴比伦期间开始形成犹太人聚集区,严格遵守着自己的信仰,生活习惯等等。此后直至1948年前,犹太人散居与世界各地,出于大流散状态。
这一流散,迷茫,起伏的主题在Daniel Libeskind设计的犹太博物馆那里得到了更加深刻的领会和表现。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