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本应疯狂
1/电子书不是新东西
其实在上个世纪末,也就是十几年前,电子杂志的出现也曾经引起过杂志和纸媒的恐慌,但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发现放在电脑上的电子杂志并没有取代纸质杂志和报纸。
2/电子书是新东西
随着亚马逊和苹果为首的两大品牌接连推出电子书终端和电子书库,真正意义上的电子书诞生了,和电脑上出现的电子杂志不同,个人移动平台让电子书承袭了书籍便携的特点,同时更为庞大的书库,让人们不至于有了电子终端却无书可读。
而且可以想见,电子书库会不断充实,而电子终端,比如ipad或是手机将会不断完善,其画质也许会越来越像纸质书籍,其重量也许会越来越轻,其价格也许会在适当的范围内降低。
3/电子书不是新东西
在电子书这种东西出现之前,有一个借助数字技术更新的媒体不得不提。那就是电视媒体,但是数字电视的出现并没有引起电视业界的极大恐慌,为什么,为什么轮到纸质媒体更新的时候,就能引起如此广泛的慌恐。
远的来说,2008年10月28日,即将迎来“百岁寿诞”的美国主流大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在其官方网站上宣布将从2009年4月起停出印刷版。
近的来说,我最喜欢的纸质媒体《城市画报》的主编,在杂志的卷首上频频表现出对于纸质媒体的担忧。对《城市画报》的担忧。
我想其原因是,纸质媒体自身的发展本身就已经遇到了瓶颈。我们可以观察我们自己和周围从事非媒体行业的同学,看看我们从大学开始的阅读习惯。每周,每个月阅读几份报纸,几本杂志。
而并非太久之前,8,90年代的大学生花在阅读纸质媒体上的时间和金钱就要大大超过我们。
电子书这项技术我不懂,但我觉得相对于数字电视技术,电子书技术应该不是什么新东西了吧。
4/真正的凶手不是电子书,是文化的转型
--纸质媒体如果非要纠结于会不会死这样的问题,那就不仅会死,而且还死无葬身之地。找到自己的定位是第一位。坚持走下去就会有前途。
任何东西的衰落都是当她达到顶点的时候。
纸质媒体本质上是印刷文化。在印刷技术的基础上,产生了书籍,报纸和杂志。尤其书籍这种媒介,让东西方文化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发展。今天我们赖以骄傲的思想,还有经典的故事。绝大多数都赖于书籍这种文化的传播。
但上个世纪,一种完全崭新的媒介的出现和普及,为人类的主流文化带来了转型。这种转型悄无声息,以至于直到今天,我们才发现它的威力。
这就是电视。
美国传播学者,尼尔波兹曼上世纪八十年代,在自己的著作《娱乐至死》中提出电视媒体的唯一指向就是娱乐。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是他的名言。
比如他指出,在新闻节目中,无论多么重大的灾难,都会随着“好。。现在(ok。。now)”这样的句式进入下一条新闻而被人们遗忘,他说,这里面好像蕴藏着这样的潜台词,我们不要在这里浪费太多的时间,接下来还有新的消息。
他描述没有电视的时候,人们是如何守候在现场,准备聆听林肯可能长达几个小时的演说的,这让我想起了今天的演唱会。而在产生了电视之后,几乎没有竞选人会深刻的探讨一个问题,相对于严肃的思想,一个竞选人的长相和风貌显的更加重要。
他指出电视媒体的唯一宗旨就是要给人不断的刺激,而不允许暴露“看起来”尴尬的思考过程。
举以上的例子还是为了说明,电视媒体已经改变了我们的文化取向,我们对文化的认识发生了改变。而这才是纸质媒体走向衰落的原因。如果以上例子不够的话,我可以再举一个例子。
《红楼梦》里贾宝玉读《西厢记》绝对是当娱乐项目之一的,而如果你现在读《西厢记》,人们肯定觉得你是一个文学青年。
人们对于严肃和娱乐的界定发生了重大改变。
5/请允许我继续说下去
尼尔认为娱乐会到死,我不这么悲观。我认为人类赖以自豪的文明并不如人类的生存来得重要。我认为再伟大的文学作品,也不如人类自身重要。
如果我的认为是对的,时代的发展也不会顾及我们固有的文明有多么崇高的价值,她只会前进,前进,再前进。
造成电视媒体以娱乐为中心的原因是什么,我想应该是图像。当一个人看电视的时候,他最主要的目的不是学习和研究一个问题,首先,他需要的是放松。
同电视一样,数字媒体也是电子媒体,其画面也是一个个的图像,即便是电子书上的文字,也只不过是文字的图像。
这样想来,电子书上的文字就如同密码一样,
在有朋友可以接触(论坛,qq等),有照片和视频可以看,甚至有既可以接触朋友又可以看到各种丰富的场景的游戏时,谁还会看如同密码一样的文字呢。
由此可见,电子书本身就是一个悖论,相对于纸质书籍先消亡的也许是电子书。
6/但也许,两者都不会消亡
你也许想起了mp3取代唱片和磁带。但纸媒和电子书的关系和这个是不一样的。
当mp3的音质胜过唱片的时候,加上其便于携带和方便下载的特点,就会导致唱片业衰落。
因为音乐产生的最初就不需要中间介质。
而文字最早是刻在石头和木头上的,他需要一种介质。而纸张就是最好的媒介。虽然电子媒体也可以显示文字,但它无法取代纸张。因为电子媒介和纸质媒介的逻辑不一样。
电子媒介和纸质媒介分别代表着图像文化的发展和印刷文化的发展。文字所依附的印刷文化会逐渐从主流中推出,变成艺术品,但不会消亡。
7/为什么《独唱团》会让大家失望,为什么韩寒最近不怎么出书。
文字的核心是思想的逻辑,图像的核心是生活的无逻辑。你什么时候看见电视新闻完全按照人的逻辑排列了。
(这些年,受电视的影响,杂志和报纸也在向少评论文章,单篇文章少文字,多放图和彩色版面的方向发展。文化转型无处不得到体现。)
文字先天有一种严肃性。这一点上你可以假设一下,你口头回答问题和以文字回答问题时候不一样的心态。
为什么韩寒的《独唱团》会让大家失望,因为大家太极于想看到替普通人发声,向权威挑衅的文章,就像他博客里的文章和他接受采访的时候一样。结果出来以后发现,这不过是一份文艺刊物。(但也不要小看文艺的力量)
但我敢和任何人打赌,如果韩寒在《独唱团》上登出了和他博客还有采访时说的话一样的文章,最好的结果也许是《独唱团》停办。
因为纸质媒介先天的严肃性所致。
同理,韩寒的思想越发的成熟,也越来越接近核心问题,这也就导致了更适合他的平台是博客而非纸质书籍。
这样想来的话,韩寒是无比聪明的。
8/结语,文化的转型,你可以有的选择
当主流文化发生转变,
纸质媒体该往何处去呢。
我在前面提到了,如果你还在想纸质媒体该往何处去的话,就无处可去了。
如果你是想做杂志的,那就应该像散落再河流中的石头一样,让那些不愿意随波逐流的人,有东西可以抓住。我希望《城市画报》可以做这样的媒体。
如果你是想做文化的,或者你想做广告,那么不仅要做好随波逐流的准备,还要准备一双桨。
总之,我们必需有更加坚定的信仰。
有了信仰,我们才能在文化转型的洪流中,或屹立不摇,或乘风逐浪。
其实在上个世纪末,也就是十几年前,电子杂志的出现也曾经引起过杂志和纸媒的恐慌,但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发现放在电脑上的电子杂志并没有取代纸质杂志和报纸。
2/电子书是新东西
随着亚马逊和苹果为首的两大品牌接连推出电子书终端和电子书库,真正意义上的电子书诞生了,和电脑上出现的电子杂志不同,个人移动平台让电子书承袭了书籍便携的特点,同时更为庞大的书库,让人们不至于有了电子终端却无书可读。
而且可以想见,电子书库会不断充实,而电子终端,比如ipad或是手机将会不断完善,其画质也许会越来越像纸质书籍,其重量也许会越来越轻,其价格也许会在适当的范围内降低。
3/电子书不是新东西
在电子书这种东西出现之前,有一个借助数字技术更新的媒体不得不提。那就是电视媒体,但是数字电视的出现并没有引起电视业界的极大恐慌,为什么,为什么轮到纸质媒体更新的时候,就能引起如此广泛的慌恐。
远的来说,2008年10月28日,即将迎来“百岁寿诞”的美国主流大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在其官方网站上宣布将从2009年4月起停出印刷版。
近的来说,我最喜欢的纸质媒体《城市画报》的主编,在杂志的卷首上频频表现出对于纸质媒体的担忧。对《城市画报》的担忧。
我想其原因是,纸质媒体自身的发展本身就已经遇到了瓶颈。我们可以观察我们自己和周围从事非媒体行业的同学,看看我们从大学开始的阅读习惯。每周,每个月阅读几份报纸,几本杂志。
而并非太久之前,8,90年代的大学生花在阅读纸质媒体上的时间和金钱就要大大超过我们。
电子书这项技术我不懂,但我觉得相对于数字电视技术,电子书技术应该不是什么新东西了吧。
4/真正的凶手不是电子书,是文化的转型
--纸质媒体如果非要纠结于会不会死这样的问题,那就不仅会死,而且还死无葬身之地。找到自己的定位是第一位。坚持走下去就会有前途。
任何东西的衰落都是当她达到顶点的时候。
纸质媒体本质上是印刷文化。在印刷技术的基础上,产生了书籍,报纸和杂志。尤其书籍这种媒介,让东西方文化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发展。今天我们赖以骄傲的思想,还有经典的故事。绝大多数都赖于书籍这种文化的传播。
但上个世纪,一种完全崭新的媒介的出现和普及,为人类的主流文化带来了转型。这种转型悄无声息,以至于直到今天,我们才发现它的威力。
这就是电视。
美国传播学者,尼尔波兹曼上世纪八十年代,在自己的著作《娱乐至死》中提出电视媒体的唯一指向就是娱乐。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是他的名言。
比如他指出,在新闻节目中,无论多么重大的灾难,都会随着“好。。现在(ok。。now)”这样的句式进入下一条新闻而被人们遗忘,他说,这里面好像蕴藏着这样的潜台词,我们不要在这里浪费太多的时间,接下来还有新的消息。
他描述没有电视的时候,人们是如何守候在现场,准备聆听林肯可能长达几个小时的演说的,这让我想起了今天的演唱会。而在产生了电视之后,几乎没有竞选人会深刻的探讨一个问题,相对于严肃的思想,一个竞选人的长相和风貌显的更加重要。
他指出电视媒体的唯一宗旨就是要给人不断的刺激,而不允许暴露“看起来”尴尬的思考过程。
举以上的例子还是为了说明,电视媒体已经改变了我们的文化取向,我们对文化的认识发生了改变。而这才是纸质媒体走向衰落的原因。如果以上例子不够的话,我可以再举一个例子。
《红楼梦》里贾宝玉读《西厢记》绝对是当娱乐项目之一的,而如果你现在读《西厢记》,人们肯定觉得你是一个文学青年。
人们对于严肃和娱乐的界定发生了重大改变。
5/请允许我继续说下去
尼尔认为娱乐会到死,我不这么悲观。我认为人类赖以自豪的文明并不如人类的生存来得重要。我认为再伟大的文学作品,也不如人类自身重要。
如果我的认为是对的,时代的发展也不会顾及我们固有的文明有多么崇高的价值,她只会前进,前进,再前进。
造成电视媒体以娱乐为中心的原因是什么,我想应该是图像。当一个人看电视的时候,他最主要的目的不是学习和研究一个问题,首先,他需要的是放松。
同电视一样,数字媒体也是电子媒体,其画面也是一个个的图像,即便是电子书上的文字,也只不过是文字的图像。
这样想来,电子书上的文字就如同密码一样,
在有朋友可以接触(论坛,qq等),有照片和视频可以看,甚至有既可以接触朋友又可以看到各种丰富的场景的游戏时,谁还会看如同密码一样的文字呢。
由此可见,电子书本身就是一个悖论,相对于纸质书籍先消亡的也许是电子书。
6/但也许,两者都不会消亡
你也许想起了mp3取代唱片和磁带。但纸媒和电子书的关系和这个是不一样的。
当mp3的音质胜过唱片的时候,加上其便于携带和方便下载的特点,就会导致唱片业衰落。
因为音乐产生的最初就不需要中间介质。
而文字最早是刻在石头和木头上的,他需要一种介质。而纸张就是最好的媒介。虽然电子媒体也可以显示文字,但它无法取代纸张。因为电子媒介和纸质媒介的逻辑不一样。
电子媒介和纸质媒介分别代表着图像文化的发展和印刷文化的发展。文字所依附的印刷文化会逐渐从主流中推出,变成艺术品,但不会消亡。
7/为什么《独唱团》会让大家失望,为什么韩寒最近不怎么出书。
文字的核心是思想的逻辑,图像的核心是生活的无逻辑。你什么时候看见电视新闻完全按照人的逻辑排列了。
(这些年,受电视的影响,杂志和报纸也在向少评论文章,单篇文章少文字,多放图和彩色版面的方向发展。文化转型无处不得到体现。)
文字先天有一种严肃性。这一点上你可以假设一下,你口头回答问题和以文字回答问题时候不一样的心态。
为什么韩寒的《独唱团》会让大家失望,因为大家太极于想看到替普通人发声,向权威挑衅的文章,就像他博客里的文章和他接受采访的时候一样。结果出来以后发现,这不过是一份文艺刊物。(但也不要小看文艺的力量)
但我敢和任何人打赌,如果韩寒在《独唱团》上登出了和他博客还有采访时说的话一样的文章,最好的结果也许是《独唱团》停办。
因为纸质媒介先天的严肃性所致。
同理,韩寒的思想越发的成熟,也越来越接近核心问题,这也就导致了更适合他的平台是博客而非纸质书籍。
这样想来的话,韩寒是无比聪明的。
8/结语,文化的转型,你可以有的选择
当主流文化发生转变,
纸质媒体该往何处去呢。
我在前面提到了,如果你还在想纸质媒体该往何处去的话,就无处可去了。
如果你是想做杂志的,那就应该像散落再河流中的石头一样,让那些不愿意随波逐流的人,有东西可以抓住。我希望《城市画报》可以做这样的媒体。
如果你是想做文化的,或者你想做广告,那么不仅要做好随波逐流的准备,还要准备一双桨。
总之,我们必需有更加坚定的信仰。
有了信仰,我们才能在文化转型的洪流中,或屹立不摇,或乘风逐浪。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