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以什么标准定义成功?
前些时日沸沸扬扬的圣元奶粉事件,如同近两年中国很多社会新闻一样,要么不了了之,要么被新的刺激性的新闻转移了公众的视线。著名华裔经济学者陈志武说,食品安全是比军事安全更重要的国家安全,这一点很多人可能没有意识到。三鹿奶粉引起的争论还未远去,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担忧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大众一时可能不会把食品安全上升到战略高度,但就目前形势看来,食品安全非始于三鹿,也不会止于圣元,长此以往,我们的安全感将不可避免地越来越弱。
前不久被媒体推到风口浪尖的郭德纲经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牙尖嘴利的他在和于谦说学逗唱嬉笑怒骂前后,总会蹦出一句:“在座各位都是我的衣食父母”,满脸的真诚。这话充满了民间的智慧和那股子泛着土腥味儿的亲切感,但之所以这话一撂出来便能为说话人攒人品,还是因为这话里面的服务意识听着贴心。
一个相声演员,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一直把服务意识挂嘴边。反观近两年的某奶粉有毒和某奶粉催熟事件、某洗头水含致癌成分事件、某房地产楼房裂缝事件,这些企业的服务意识中,他们的服务对象在其企业文化中占有什么样的位置?当下的很多中国企业,对利润的趋之若鹜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
有人说,中国当下急速发展的经济和急剧转型的社会,是很多发达国家发展过程中的必由之路。所谓发达国家,主要指美国,美国华尔街多年以来都是世界财富的中心,华尔街上的呼风唤雨的金融大鳄也成了和平年代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当然,是在没有发生金融危机的时候。急速发展的商品社会总会促生很多唯利是图的经济和资本运作行为,08年的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风暴,很大程度上也跟商界大腕没有节制的资本运作有关。
美国的主流文化对于华尔街为首的商界名流的贪婪是持批判态度的,好莱坞依仗华尔街做资本后台又迎合美国主流文化,取材自华尔街又批判华尔街式盲目追逐利益的价值观的《华尔街》就是好莱坞商战作品的最佳代表。《华尔街》诞生于上一次美国经济危机之后,而《华尔街II:金钱永不眠》今年推出更是生逢其时。在《华尔街》续集面世之前,今年7月出台了《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旨在加强华盛顿对华尔街大型金融机构的监管权力和对消费者的保护,通俗地理解,这个被寄予厚望的法案目的在于遏制华尔街的贪婪,这个法案白宫精英们深思熟虑了近一年。其实从流行文化对盲目拜金的商界的批判,到通过立法以遏制无休止无节制的商业金融投机行为,作为前车之鉴,美国的做法只说明一点,商业的成败不在眼前的利益,往往最简单的是非决定了长久的成败输赢。
其实有很多美国商界人士早已经放长了眼光,在金融风暴洗尽商界名流浮华之后,他们才慢慢引起人们注意,比如著名的互联网储蓄银行ING Direct,没有实体网点,没有传统的支票账户,不到10年时间签下了近800万客户,吸收了900多亿美元的存款,创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商业模式传奇。
发达国家如美国,银行业的金融文化是鼓励贷款鼓励消费的,而ING Direct的核心目标是“引导消费者重新储蓄”。创办人阿卡迪在接受财经类记者采访的时候,总是想先谈谈公司的价值观,与老牌银行鼓励消费和贷款“涸泽而渔”的方式比,阿卡迪其实在追求一种“可持续发展”。这样的长远发展战略显然经得住金融风暴的袭击。
而在与人生命安全有关的服务行业,深谋远虑的企业更是注重服务中人性化的体现,美国最大的肾透析服务供应商DaVita的CEO这样说他们经营的秘诀:“我们要把目的和手段颠倒过来。我们首先是一个社群,其次才是一家公司。只要我们弄懂如何正确对待患者、正确对待彼此,商业方面的事尽可以顺其自然,不用我们去操心。”据深入观察的媒体人员说,DaVita的员工在对待患者时投入的感情程度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这,也是眼下的中国企业在加速扩大生产和赢利的道路上,应该停下来反思自己的地方,更是不断让我们心生寒意的企业所严重缺乏的地方。
然而,企业既然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其盲目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业文化也是与我们当下的社会文化分不开的。前文中提到了《华尔街》这样的电影,美国的电影能用主流文化来批判走入歧途的唯利是图的商业文化,而眼下中国蓬勃发展的电影市场也在促生这样一种电影文化,提电影必提票房,“票房才是硬道理”“票房就是一切”,即便是非电影从业者,即便对电影市场一无所知,也热衷于谈论票房。这里,浅层的成功评价标准——财富成了衡量一个精神产品的重大标准,这也契合了眼下的中国社会文化中对成功的判断。当富士康12跳的时候,当奶粉曝光含毒的时候,当洗发水曝光有致癌作用的时候,当造纸厂曝光严重污染的时候,我们才能去谴责企业和企业家的无良,而平日里,媒体和公众的视野里,看到的尽是商界名流的无限风光,多少人不是津津乐道地看着郭台铭的风流八卦,看着各种富豪排行榜羡慕嫉妒恨?金融危机之前,华尔街的金融大鳄,在媒体和公众眼里,也都是商业英雄。和平年代,太平盛世,超级英雄活跃于大银幕,公众英雄则以名利衡量。
2006年,当《三峡好人》顶着《满城尽带黄金甲》上映的时候,贾樟柯和张伟平在媒体上论战,贾樟柯很文艺腔调地说,他想看看在这个都喜欢黄金的时代,有没有人去关注一下好人。张伟平对贾樟柯的评价是:仇富。这些年来,在不同和的场合,我都能听到张伟平式逻辑的话语,财富已经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准。而这种标准下,也让票房大鳄冯小刚越来越口无遮拦。
在这样的标准下,能够为自己挣得财富的就是英雄。当一个社会以此为判断标准得时候,其实这个社会已经失去了判断力,失去了判断力的社会也更能促生没有了道德约束力,甚至没有长远发展眼光的企业。这一点,才是我们每个人都该反思的。
先贤们也不排斥财富,然所谓君子爱财,取之以道,此言可以修身,企业的发展和赢利方式也是“取之有道”——这里“道”则指事物本身规律而言,肯定能取得持续性的发展。明辨了大是大非,才能长久立于不败之地。
刊于建业刊物《建业》2010年9月刊
前不久被媒体推到风口浪尖的郭德纲经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牙尖嘴利的他在和于谦说学逗唱嬉笑怒骂前后,总会蹦出一句:“在座各位都是我的衣食父母”,满脸的真诚。这话充满了民间的智慧和那股子泛着土腥味儿的亲切感,但之所以这话一撂出来便能为说话人攒人品,还是因为这话里面的服务意识听着贴心。
一个相声演员,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一直把服务意识挂嘴边。反观近两年的某奶粉有毒和某奶粉催熟事件、某洗头水含致癌成分事件、某房地产楼房裂缝事件,这些企业的服务意识中,他们的服务对象在其企业文化中占有什么样的位置?当下的很多中国企业,对利润的趋之若鹜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
有人说,中国当下急速发展的经济和急剧转型的社会,是很多发达国家发展过程中的必由之路。所谓发达国家,主要指美国,美国华尔街多年以来都是世界财富的中心,华尔街上的呼风唤雨的金融大鳄也成了和平年代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当然,是在没有发生金融危机的时候。急速发展的商品社会总会促生很多唯利是图的经济和资本运作行为,08年的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风暴,很大程度上也跟商界大腕没有节制的资本运作有关。
美国的主流文化对于华尔街为首的商界名流的贪婪是持批判态度的,好莱坞依仗华尔街做资本后台又迎合美国主流文化,取材自华尔街又批判华尔街式盲目追逐利益的价值观的《华尔街》就是好莱坞商战作品的最佳代表。《华尔街》诞生于上一次美国经济危机之后,而《华尔街II:金钱永不眠》今年推出更是生逢其时。在《华尔街》续集面世之前,今年7月出台了《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旨在加强华盛顿对华尔街大型金融机构的监管权力和对消费者的保护,通俗地理解,这个被寄予厚望的法案目的在于遏制华尔街的贪婪,这个法案白宫精英们深思熟虑了近一年。其实从流行文化对盲目拜金的商界的批判,到通过立法以遏制无休止无节制的商业金融投机行为,作为前车之鉴,美国的做法只说明一点,商业的成败不在眼前的利益,往往最简单的是非决定了长久的成败输赢。
其实有很多美国商界人士早已经放长了眼光,在金融风暴洗尽商界名流浮华之后,他们才慢慢引起人们注意,比如著名的互联网储蓄银行ING Direct,没有实体网点,没有传统的支票账户,不到10年时间签下了近800万客户,吸收了900多亿美元的存款,创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商业模式传奇。
发达国家如美国,银行业的金融文化是鼓励贷款鼓励消费的,而ING Direct的核心目标是“引导消费者重新储蓄”。创办人阿卡迪在接受财经类记者采访的时候,总是想先谈谈公司的价值观,与老牌银行鼓励消费和贷款“涸泽而渔”的方式比,阿卡迪其实在追求一种“可持续发展”。这样的长远发展战略显然经得住金融风暴的袭击。
而在与人生命安全有关的服务行业,深谋远虑的企业更是注重服务中人性化的体现,美国最大的肾透析服务供应商DaVita的CEO这样说他们经营的秘诀:“我们要把目的和手段颠倒过来。我们首先是一个社群,其次才是一家公司。只要我们弄懂如何正确对待患者、正确对待彼此,商业方面的事尽可以顺其自然,不用我们去操心。”据深入观察的媒体人员说,DaVita的员工在对待患者时投入的感情程度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这,也是眼下的中国企业在加速扩大生产和赢利的道路上,应该停下来反思自己的地方,更是不断让我们心生寒意的企业所严重缺乏的地方。
然而,企业既然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其盲目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业文化也是与我们当下的社会文化分不开的。前文中提到了《华尔街》这样的电影,美国的电影能用主流文化来批判走入歧途的唯利是图的商业文化,而眼下中国蓬勃发展的电影市场也在促生这样一种电影文化,提电影必提票房,“票房才是硬道理”“票房就是一切”,即便是非电影从业者,即便对电影市场一无所知,也热衷于谈论票房。这里,浅层的成功评价标准——财富成了衡量一个精神产品的重大标准,这也契合了眼下的中国社会文化中对成功的判断。当富士康12跳的时候,当奶粉曝光含毒的时候,当洗发水曝光有致癌作用的时候,当造纸厂曝光严重污染的时候,我们才能去谴责企业和企业家的无良,而平日里,媒体和公众的视野里,看到的尽是商界名流的无限风光,多少人不是津津乐道地看着郭台铭的风流八卦,看着各种富豪排行榜羡慕嫉妒恨?金融危机之前,华尔街的金融大鳄,在媒体和公众眼里,也都是商业英雄。和平年代,太平盛世,超级英雄活跃于大银幕,公众英雄则以名利衡量。
2006年,当《三峡好人》顶着《满城尽带黄金甲》上映的时候,贾樟柯和张伟平在媒体上论战,贾樟柯很文艺腔调地说,他想看看在这个都喜欢黄金的时代,有没有人去关注一下好人。张伟平对贾樟柯的评价是:仇富。这些年来,在不同和的场合,我都能听到张伟平式逻辑的话语,财富已经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准。而这种标准下,也让票房大鳄冯小刚越来越口无遮拦。
在这样的标准下,能够为自己挣得财富的就是英雄。当一个社会以此为判断标准得时候,其实这个社会已经失去了判断力,失去了判断力的社会也更能促生没有了道德约束力,甚至没有长远发展眼光的企业。这一点,才是我们每个人都该反思的。
先贤们也不排斥财富,然所谓君子爱财,取之以道,此言可以修身,企业的发展和赢利方式也是“取之有道”——这里“道”则指事物本身规律而言,肯定能取得持续性的发展。明辨了大是大非,才能长久立于不败之地。
刊于建业刊物《建业》2010年9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