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校往事一
2009-2-18
美樂三女神之一
夢與日之所思必然有聯繫,或直接是日之所遇的延續。若日裡看了小電影,夜裡就或許碰到和哪位男或女滾床單;若日裡拜謁了教堂,夜裡或許會聞到大馬士革的玫瑰香氣;若日裡聽了少年時代唱過的合唱曲目,我就徑直夢見了高中里那三位待我很好的音樂老師。
第一位女老師姓邱,長得頗像關牧村,高大豐碩,法相莊嚴,一頭長捲髮自兩鬢邊攏起。她面試小朋友們,坐在桌子後面拿著筆,叫我的名字,我有點畏懼——“你是愿意唱女高聲部還是女中聲部?”。聲音厚實有力,我胸前的衣扭都在震顫。
接著問了問學過什麼樂器,然後她說“你既然學過小提琴,應該音準很好,雖然女中聲部在整個合唱過程中并不出彩,但是中聲部卻是基石,稍有毫微的謬誤就讓大廈坍塌。所以我還是希望你去女中聲部。"
我不敢看她的臉,羞澀地說,“老師,我還是想去女高聲部”(心想我想露臉啊女中聲部多么沒意思)——雖然是夢,但這是八年前的真實片段(天哪,我已經這么老,那時候從未想過可以活到八年後),然後我就去了女高聲部。
夢外的往事是,我一度非常崇拜這位女老師,因為她堅定有力,勇往直前。據說從前是位普通的工廠女工,但是非常熱愛音樂(所以王彩玲并非子虚乌有),在90年代初就自費去德國學習聲樂:於是,最迷戀巴赫,最執著于德語歌曲,最喜歡排練的曲目是巴赫的康塔塔140《榮耀歌》。邱老師教我們唱歌,也做指揮:她寬頜方面,隨歌而笑,笑靨豁然;或隨歌而默,有一種沉痛,卻又振作。她教的歌都是闊遠壯美的,比如巴赫的諸多教堂歌曲,比如民歌《青春舞曲》和《銀色的月光下》,比如《伏爾塔瓦河》,比如《茨岡》(Gitan),比如《重歸蘇蓮托》。
大約這些歌,也像她的人生。
大約是少年時記性是一生的盛世。此後再也沒有怎么唱過歌,但總之,日後的若干年裡,只要這些歌曲的任何片段奏起,我都可以準確無誤的唱下去,喉嚨比大腦反應更快,甚至康塔塔140 全篇的德文歌詞,我仍可以依葫蘆地唱起(多虧當年邱老師在這些德文歌詞上用漢字注音)。
某首康塔塔歌詞大意大概就是這樣的,歌頌上帝,歌頌榮耀,歌頌那眼睛不曾看見、耳朵不曾聽聞的所羅門之城;她說:第一個字前要吸足氣,端正身體,準備好,Attack!於是Attack這個爆發點,比世上一切的高潮都要輝煌和美好,因為它是一個簇新的、昂揚的、光明的、莊嚴的生命,比世上一切供奉于我主前的香膏和祭品更虔誠。
王洛賓的歌曲自不必多說。當女孩子們傅粉著彩,整衣斂容;燈光驟亮,歌臺暖響,我總覺的,此時有一道寧靜而深沉的河流蜿蜒過心臟,然後我只能愛上身邊這些清新的柔軟的少女靈魂,除了愛,別無選擇。“太陽下山明朝依舊爬上來”這段是輪唱,一輪一輪地詠頌,如癡如醉,似乎真的看山看水,看那太陽起起落落。心情無比溫柔和惆悵。事後多年我突然想起來,可能真是這首歌唱多了,我只好進了復旦,“旦復旦兮”,不過就是“太陽下山明朝依舊爬上來”的名言說法罷了。
中國的詞人思鄉,說“斷腸人在天涯”,捷克的斯美塔那戀故土則是抒情地做譜,“在我的祖國波
西米亞的群山中,有兩條美麗清泉,奔流激蕩”(譜子多半是背不出的),或者庫爾蒂斯兄弟又做譜又寫詞,一句歌詞的漢語譯作“結滿黃金般的蜜柑,到處散髮芬芳,使人感到溫暖”——如今,她們已寫入我的血脈之中。事後多年裡當我四處出差旅行看山看水、或是泡起在南國盛產柑橘的聖地里長大的黃枝香,就會想起這些歌曲的旋律來。
甚至是洗澡的時候,我有時會不由自主的哼唱《茨岡》——“那群流浪的驕傲的茨岡!”,以此短
促的驚嘆獻給那群桀驁的陌生人!桀驁的還有歌者的心!
莊嚴、聖潔、清凈是巴赫的滋味,綿愁、悱惻、甜美是王洛賓的骨骼;抒情、華麗、壯美是斯美塔那的基調;脫跳、清新、別致是舒曼浪漫的軌跡。我不知道他們是否也已我的精神花園里生根,但我總在告別女校後的多年裡,一直地想起她們,隱隱聞到她們從我的皮膚里開出的香氣。
邱老師對我很好,對我們都很好。時常帶東西給我們吃,也會跟我們說笑。即使不這樣,我仍然覺得她對我很好,因為她在我生命里最孤獨的時候,接納我進入一個安寧的團體,把美的音樂灌進我的靈魂,使我一生對美的音樂有肌膚之近的感受,無論在何地、何時、何種境遇,若我愿意靜下來,聽一聽這些歌曲,我總能感到一種無上溫柔的慰藉。這其實是我人生里最好的一段日子,清凈、孤寂、蒙昧未明,似乎恍恍惚惚,似乎羞澀欲言,故事都是別人的,自己的世界終究是自己的,無上清涼。
美樂三女神之一
夢與日之所思必然有聯繫,或直接是日之所遇的延續。若日裡看了小電影,夜裡就或許碰到和哪位男或女滾床單;若日裡拜謁了教堂,夜裡或許會聞到大馬士革的玫瑰香氣;若日裡聽了少年時代唱過的合唱曲目,我就徑直夢見了高中里那三位待我很好的音樂老師。
第一位女老師姓邱,長得頗像關牧村,高大豐碩,法相莊嚴,一頭長捲髮自兩鬢邊攏起。她面試小朋友們,坐在桌子後面拿著筆,叫我的名字,我有點畏懼——“你是愿意唱女高聲部還是女中聲部?”。聲音厚實有力,我胸前的衣扭都在震顫。
接著問了問學過什麼樂器,然後她說“你既然學過小提琴,應該音準很好,雖然女中聲部在整個合唱過程中并不出彩,但是中聲部卻是基石,稍有毫微的謬誤就讓大廈坍塌。所以我還是希望你去女中聲部。"
我不敢看她的臉,羞澀地說,“老師,我還是想去女高聲部”(心想我想露臉啊女中聲部多么沒意思)——雖然是夢,但這是八年前的真實片段(天哪,我已經這么老,那時候從未想過可以活到八年後),然後我就去了女高聲部。
夢外的往事是,我一度非常崇拜這位女老師,因為她堅定有力,勇往直前。據說從前是位普通的工廠女工,但是非常熱愛音樂(所以王彩玲并非子虚乌有),在90年代初就自費去德國學習聲樂:於是,最迷戀巴赫,最執著于德語歌曲,最喜歡排練的曲目是巴赫的康塔塔140《榮耀歌》。邱老師教我們唱歌,也做指揮:她寬頜方面,隨歌而笑,笑靨豁然;或隨歌而默,有一種沉痛,卻又振作。她教的歌都是闊遠壯美的,比如巴赫的諸多教堂歌曲,比如民歌《青春舞曲》和《銀色的月光下》,比如《伏爾塔瓦河》,比如《茨岡》(Gitan),比如《重歸蘇蓮托》。
大約這些歌,也像她的人生。
大約是少年時記性是一生的盛世。此後再也沒有怎么唱過歌,但總之,日後的若干年裡,只要這些歌曲的任何片段奏起,我都可以準確無誤的唱下去,喉嚨比大腦反應更快,甚至康塔塔140 全篇的德文歌詞,我仍可以依葫蘆地唱起(多虧當年邱老師在這些德文歌詞上用漢字注音)。
某首康塔塔歌詞大意大概就是這樣的,歌頌上帝,歌頌榮耀,歌頌那眼睛不曾看見、耳朵不曾聽聞的所羅門之城;她說:第一個字前要吸足氣,端正身體,準備好,Attack!於是Attack這個爆發點,比世上一切的高潮都要輝煌和美好,因為它是一個簇新的、昂揚的、光明的、莊嚴的生命,比世上一切供奉于我主前的香膏和祭品更虔誠。
王洛賓的歌曲自不必多說。當女孩子們傅粉著彩,整衣斂容;燈光驟亮,歌臺暖響,我總覺的,此時有一道寧靜而深沉的河流蜿蜒過心臟,然後我只能愛上身邊這些清新的柔軟的少女靈魂,除了愛,別無選擇。“太陽下山明朝依舊爬上來”這段是輪唱,一輪一輪地詠頌,如癡如醉,似乎真的看山看水,看那太陽起起落落。心情無比溫柔和惆悵。事後多年我突然想起來,可能真是這首歌唱多了,我只好進了復旦,“旦復旦兮”,不過就是“太陽下山明朝依舊爬上來”的名言說法罷了。
中國的詞人思鄉,說“斷腸人在天涯”,捷克的斯美塔那戀故土則是抒情地做譜,“在我的祖國波
西米亞的群山中,有兩條美麗清泉,奔流激蕩”(譜子多半是背不出的),或者庫爾蒂斯兄弟又做譜又寫詞,一句歌詞的漢語譯作“結滿黃金般的蜜柑,到處散髮芬芳,使人感到溫暖”——如今,她們已寫入我的血脈之中。事後多年裡當我四處出差旅行看山看水、或是泡起在南國盛產柑橘的聖地里長大的黃枝香,就會想起這些歌曲的旋律來。
甚至是洗澡的時候,我有時會不由自主的哼唱《茨岡》——“那群流浪的驕傲的茨岡!”,以此短
促的驚嘆獻給那群桀驁的陌生人!桀驁的還有歌者的心!
莊嚴、聖潔、清凈是巴赫的滋味,綿愁、悱惻、甜美是王洛賓的骨骼;抒情、華麗、壯美是斯美塔那的基調;脫跳、清新、別致是舒曼浪漫的軌跡。我不知道他們是否也已我的精神花園里生根,但我總在告別女校後的多年裡,一直地想起她們,隱隱聞到她們從我的皮膚里開出的香氣。
邱老師對我很好,對我們都很好。時常帶東西給我們吃,也會跟我們說笑。即使不這樣,我仍然覺得她對我很好,因為她在我生命里最孤獨的時候,接納我進入一個安寧的團體,把美的音樂灌進我的靈魂,使我一生對美的音樂有肌膚之近的感受,無論在何地、何時、何種境遇,若我愿意靜下來,聽一聽這些歌曲,我總能感到一種無上溫柔的慰藉。這其實是我人生里最好的一段日子,清凈、孤寂、蒙昧未明,似乎恍恍惚惚,似乎羞澀欲言,故事都是別人的,自己的世界終究是自己的,無上清涼。
-
Nephthys~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2-08 16:3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