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路
一把刀的锋刃不容易过,所以智者说得道之路是很难的。
——英国作家 毛姆《刀锋》
“一位女佣进来,端来了灯。”
故事结束,灯光亮起来,犹如演出拉起了帷幕,人又复被拉进现实。
如果阿丽莎不那么执拗,他们能幸福的在一起过下半辈子么?
如果热罗姆在爱情的长跑中累了,厌倦了,他真的不会再爱上其他的女人么?
如果两个人相爱,他们就一定能幸福的在一起么?
如果……
要怎么样才能找到幸福的路?
这是帷幕拉起时,我歇斯底里的疑问,带着几丝恐惧和绝望。因为,我意识到——爱并不是必然引导我们通向幸福。
阿丽莎和热罗姆的爱情,朱利埃特和爱德华的爱情,一个追求精神上的融合,一个追求物质上的富足;一个抽象的让人只可意味不可言说,一个又世俗的犹如你身处的世界般如此逼真。阿丽莎可以为了实现完美的爱情,为了成全心爱的男人而放弃生命;而朱利埃特却用物质的富足、人世的美好来诠释自己对爱情、对婚姻的理解。最后,阿丽莎死了,朱利埃特因为热罗姆“可以长久地在心中保持毫无希望的爱情,而生活可以每天吹它,但吹不灭”而无比的落寞、几近崩溃。作者似乎在告诉我们:精神上的永恒的爱,会让任何世俗的美好暗淡无光。可是,这世界上的芸芸众生像阿丽莎这样死去的极少,而朱利埃特的生活却是人人神而往之,孜孜以求的。深重的无私的爱让人失去生命,而收起那份痴想,好好为人妻、为人母却能收获内心的富足和简单的生活,只是,就如朱利埃特这样开朗、乐观、无所畏惧的女孩,也会因明白自己得不到坚贞不渝、刻苦铭心的爱而黯然神伤。
这样想来,她们的爱情都是不完美的。爱情与生命都是人最宝贵的东西,如果将阿丽莎和热罗姆之间的深情,加上朱利埃特和爱德华之间美好婚姻,能否得到一个幸福的良方?我们暂且认为前者满足了我们精神上的需要,后者满足了我们物质上的需求,物质和精神的完美融合,身处其中的人,该是人人殷羡的神仙眷侣了吧?
我的头不禁悲观的摇了摇。
爱情的强大之处在于:无论你的爱人如何的完美无瑕,它都无法满足你对爱情的所有想象。阿丽莎和热罗姆不是没有爱情,不是没有实现爱情的物质条件,也不是因为阿丽莎将自己视为热罗姆接近上帝的障碍物——这是她后来的说辞和借口。她不能和热罗姆在一起,是因为她心目中的爱情是完美的,而她明白现实中的爱情不可能完美。
当她和热罗姆热恋时他们往来通了很多信件,热罗姆在部队的两三年,他们没有见面,但他们无数次的憧憬和想象着见面时的场景与幸福。可是,当他们真的见面,却因为天气的燥热等细微的原因而感觉自己很蠢、而怀疑彼此的感情,甚至开始排斥见面,排斥在一起。一切的一切,提醒阿丽莎:现实中的爱情不完美。而看见妹妹朱利埃特的美好婚姻生活,她因妹妹开心而开心,但同时十分不理解妹妹这种“世俗的幸福与快乐”,在她心里,爱是无私的奉献与牺牲,爱神圣无瑕由不得物质的沾染。
这样一种面对爱情的虔诚,让她可以牺牲自己成全爱人。就如她想象中的爱情是完美的一样,她心目中的爱人也是完美的。他如此之好,以至于她可以将自己视为爱人接近上帝,接近完美的障碍。
越来越绝望了:连阿丽莎、朱利埃特这样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女子都没有找到幸福,渺小如你我、不受上帝眷顾的小妮子怕是没戏了。
我倔强地不肯认同。
我一直在想“窄门”到底是什么意思。
当然,这两个字是取自《路加福音》:“你们要努力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我不信教,对基督教也甚少了解,只能私自揣测:这句话应该是鼓励教众严于自律,通过克服种种困难磨练自己的心智、修炼自己的精神意志,从而达到某种宗教境界。
人最珍惜的是自己千辛万苦得来的东西:怀胎十月的子女,即使已长大成人,对于父母来说还是“身上掉下的一块肉”;辛苦赚来的血汗钱,是万万不会浪费的——那些一掷千金多半撒的是别人的钱。这样看来,其实人对于自己经历过万千坎坷得来的经验和体验也是视若子女般珍惜的。经历过的痛苦让我们越来越坚强、淡泊;得到的经验、体验让我们不会再犯幼稚的错误,思想上精神上超越了以前的局限。在寻找幸福、实现自己我价值、证明自我存在的路上,没有人走的一帆风顺,也没有一条康庄大道、一扇宽广的门。在穿过这窄门的过程中,我们痛苦,可当我们回首时,那种化蝶般的自豪和舒心,该是我们最珍惜的幸福时刻吧。
幸福,是一小短路途尽头的回首,也是人生慢慢长路中“否定之否定”的峰回路转。
——英国作家 毛姆《刀锋》
“一位女佣进来,端来了灯。”
故事结束,灯光亮起来,犹如演出拉起了帷幕,人又复被拉进现实。
如果阿丽莎不那么执拗,他们能幸福的在一起过下半辈子么?
如果热罗姆在爱情的长跑中累了,厌倦了,他真的不会再爱上其他的女人么?
如果两个人相爱,他们就一定能幸福的在一起么?
如果……
要怎么样才能找到幸福的路?
这是帷幕拉起时,我歇斯底里的疑问,带着几丝恐惧和绝望。因为,我意识到——爱并不是必然引导我们通向幸福。
阿丽莎和热罗姆的爱情,朱利埃特和爱德华的爱情,一个追求精神上的融合,一个追求物质上的富足;一个抽象的让人只可意味不可言说,一个又世俗的犹如你身处的世界般如此逼真。阿丽莎可以为了实现完美的爱情,为了成全心爱的男人而放弃生命;而朱利埃特却用物质的富足、人世的美好来诠释自己对爱情、对婚姻的理解。最后,阿丽莎死了,朱利埃特因为热罗姆“可以长久地在心中保持毫无希望的爱情,而生活可以每天吹它,但吹不灭”而无比的落寞、几近崩溃。作者似乎在告诉我们:精神上的永恒的爱,会让任何世俗的美好暗淡无光。可是,这世界上的芸芸众生像阿丽莎这样死去的极少,而朱利埃特的生活却是人人神而往之,孜孜以求的。深重的无私的爱让人失去生命,而收起那份痴想,好好为人妻、为人母却能收获内心的富足和简单的生活,只是,就如朱利埃特这样开朗、乐观、无所畏惧的女孩,也会因明白自己得不到坚贞不渝、刻苦铭心的爱而黯然神伤。
这样想来,她们的爱情都是不完美的。爱情与生命都是人最宝贵的东西,如果将阿丽莎和热罗姆之间的深情,加上朱利埃特和爱德华之间美好婚姻,能否得到一个幸福的良方?我们暂且认为前者满足了我们精神上的需要,后者满足了我们物质上的需求,物质和精神的完美融合,身处其中的人,该是人人殷羡的神仙眷侣了吧?
我的头不禁悲观的摇了摇。
爱情的强大之处在于:无论你的爱人如何的完美无瑕,它都无法满足你对爱情的所有想象。阿丽莎和热罗姆不是没有爱情,不是没有实现爱情的物质条件,也不是因为阿丽莎将自己视为热罗姆接近上帝的障碍物——这是她后来的说辞和借口。她不能和热罗姆在一起,是因为她心目中的爱情是完美的,而她明白现实中的爱情不可能完美。
当她和热罗姆热恋时他们往来通了很多信件,热罗姆在部队的两三年,他们没有见面,但他们无数次的憧憬和想象着见面时的场景与幸福。可是,当他们真的见面,却因为天气的燥热等细微的原因而感觉自己很蠢、而怀疑彼此的感情,甚至开始排斥见面,排斥在一起。一切的一切,提醒阿丽莎:现实中的爱情不完美。而看见妹妹朱利埃特的美好婚姻生活,她因妹妹开心而开心,但同时十分不理解妹妹这种“世俗的幸福与快乐”,在她心里,爱是无私的奉献与牺牲,爱神圣无瑕由不得物质的沾染。
这样一种面对爱情的虔诚,让她可以牺牲自己成全爱人。就如她想象中的爱情是完美的一样,她心目中的爱人也是完美的。他如此之好,以至于她可以将自己视为爱人接近上帝,接近完美的障碍。
越来越绝望了:连阿丽莎、朱利埃特这样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女子都没有找到幸福,渺小如你我、不受上帝眷顾的小妮子怕是没戏了。
我倔强地不肯认同。
我一直在想“窄门”到底是什么意思。
当然,这两个字是取自《路加福音》:“你们要努力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我不信教,对基督教也甚少了解,只能私自揣测:这句话应该是鼓励教众严于自律,通过克服种种困难磨练自己的心智、修炼自己的精神意志,从而达到某种宗教境界。
人最珍惜的是自己千辛万苦得来的东西:怀胎十月的子女,即使已长大成人,对于父母来说还是“身上掉下的一块肉”;辛苦赚来的血汗钱,是万万不会浪费的——那些一掷千金多半撒的是别人的钱。这样看来,其实人对于自己经历过万千坎坷得来的经验和体验也是视若子女般珍惜的。经历过的痛苦让我们越来越坚强、淡泊;得到的经验、体验让我们不会再犯幼稚的错误,思想上精神上超越了以前的局限。在寻找幸福、实现自己我价值、证明自我存在的路上,没有人走的一帆风顺,也没有一条康庄大道、一扇宽广的门。在穿过这窄门的过程中,我们痛苦,可当我们回首时,那种化蝶般的自豪和舒心,该是我们最珍惜的幸福时刻吧。
幸福,是一小短路途尽头的回首,也是人生慢慢长路中“否定之否定”的峰回路转。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