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Monty的日子(卅七)
我年幼时,父亲为锻炼我的定力,教会我下围棋,遗憾的是,至今我的棋技依旧执着地在低水平徘徊,令在我面前吹嘘“当年在重庆空33师杀遍全团无敌手”的老兵父亲顾自慨叹“孺子不可教也”;幸运的是,我的古文正是在幼年学棋中自觉自愿不徐不疾地完成了鸿蒙初启的阶段,也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吧。
这里举两个自以为印象深刻的小故事:1、《三国志-魏书-王粲传》对“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的强记能力做过描述——“观人围棋,局坏,粲为覆之。棋者不信,以帕盖局,使更以他局为之。用相比校,不误一道。” ;2、草莽皇帝朱元璋相传善下模仿棋,其要诀在于模仿对手的落子在棋盘上寻找相应的对称点,对手在被己模仿至大约二三十手后,会因这种无赖下法而心理情绪趋向紧绷以致走出臭棋,己方便在此时停止模仿抢占更有价值的落子,最终获胜,即不为模仿而简单模仿。
公司有这么一个供应商,在东北某地,这里以盛产上等玉石闻名(因为这个案例涉及不少商业机密,恕我不能详述。至于地点,估计许多东北的兄弟姐妹都知道我指的是哪个旮旯了)。股东仨90年代初期为全国排名前三强的某名牌工科院校的同班同学,几个东北大哥侃功一流,而且言之有物,但是,更难能可贵的是,年近不惑,三人钻研创新的劲头令我们这些后生心生钦佩。三人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譬如侃功最好的在厂里专责思想政治动员工作,经常性给工人们上课,气氛活跃,另外两人外语底子厚,所以一位主抓技术研发、情报搜集,一位常驻深圳办事处负责外贸联络。
把工厂建在这么一个地方,我不由得感叹三位东北大哥的精明——这个产品在国内的生产商高度集中于深圳、东莞一带,因为技术高度垄断,几个大生产厂家间只有通过互挖墙角的不正当手段来获取核心技术,所以从业人员流动率反而远远高于其它行业的均值。这家工厂偏安东北一隅,远离南方的是非纷争,录用的百分百为当地人,绝大多数已婚,而薪酬虽远不及深圳、东莞,却也大大高过了当地平均水平,所以工人们十分乐意潜心钻研技术。不过十年,这家工厂就理所当然拿下了行业内最为知名的几个欧美客商。深圳有几家大厂老板为搞清楚内情,时常邀请那位办事处的东北大佬一起吃饭搓麻,妄想在他意志力最为薄弱的片刻套出点内幕消息。不料,东北大佬大快朵颐后,借着酒精作用,报以憨厚的一笑,一句“我有许多的秘密,就不告诉你”歌词,轻轻松松把工厂老板们整得面面相觑哭笑不得。
他们仨记忆力都相当好,尤其令我折服惊叹的是常驻深圳的那位,年届四十,却依然能将John Milton的十四行诗《失乐园》背得分毫不差。酒桌上我曾对他是否有如此记忆力表示怀疑,酒酣耳热间,他双手搓了搓猪肝般酱紫色的脸,把《失乐园》第十一卷完完整整地背诵了一遍,背到兴致高涨处,他的声音还严重走了调。这让我相信了三国精通音律的周瑜酒醉后也能辨识出音律纰漏是完全有可能的。
主抓技术研发的那位,XX大毕业后曾回东北老家XX局干了几年,接着又跑到当时国内质量技术水准最高的XX厂搞研发,从此开始与这产品结下了一辈子的缘。这个产品在全球做得最专业最出色的有四家工厂,一家在西班牙马德里(基本被公司控股),一家在日本,一家在印尼(美资企业),还有一家就是XX厂。XX厂对技术图纸保管相当严格,因与日本公司也有着紧密的技术合作,于是也部分掌握了日本公司自主研制开发的新型技术。XX厂光靠日本品牌下的订单也可以赚得盆满钵满,于是就像工厂所在地域的大多数人一样安于现状,坐井观天,不思创新,在日本方面和台湾中间商共同的连哄带唬下,和国内许多民营工厂一样,逐渐沦为了某品牌的专业代工,武功尽废。
他不是当地人,XX厂领导信不过他,于是安排他做些较为边缘的技术活,他这个“扫地僧”愣是靠着默识强记的本领,以及扎实的工科功底,几千份图纸从材质到规格,从参数到图形尺寸烂熟于心,三年后离开XX厂并谋划与老同学创业时,他凭记忆力将几千份图纸一一复原,并经受住了生产实践的检验,令老同学们刮目相看。东北工厂创业伊始,更多的是采取跟进策略,即日本品牌出来什么,它就跟着做什么,并用日本人的惯常做法,对其产品做了相当精细的改进,甚至超过了日本的同类产品。
这些图纸虽说是日本方面自己开发,但毕竟谈不上专利,而且出于不为人知的心理的考虑,该日本品牌一直以来很少涉足中国市场,对中国国情知之寥寥。更耐人寻味的是,该品牌在国内早已被人抢注。
下了几年的模仿棋以后,他们仨逐步积累了大批欧美客户。对这样的无赖棋局,日本品牌缺少应对经验,有些慌了手脚,意欲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结果又因该品牌在国内被人抢注而无从下手。行业内受人关注的这场风波最终以日本品牌的出局而告终,无心插柳柳成荫,这起事件意外地打响了他们公司在行业内的知名度,也成就了他们事业发展的一个拐点。
似乎许多人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也都不怎么上得了台面,所以,在掘到第一桶金以后,他们仨也金盆洗手,果断结束了下模仿棋的生涯,开始与另外两个对手玩起了真刀真枪的实战,行业内诸侯割据的“战国争雄”也大步流星跨入了“三分天下”的时代。
故事到这里似乎可以划上句号了,可是现实终归像个若即若离的女郎,总是不会顺遂大家心底里的意愿,好比我们总能在电影里看到一对男女经历各种颠沛流离后终于走在一起,理所当然会祝愿他俩今后琴瑟和鸣一样,电影也便适时地奉上THE END字样供观众无限遐想,而有意抹去了他们的后结婚时代生活。因此,理想归于电影,现实归于生活,前后者可以有交集,但是,终究不同质。
(待续)
这里举两个自以为印象深刻的小故事:1、《三国志-魏书-王粲传》对“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的强记能力做过描述——“观人围棋,局坏,粲为覆之。棋者不信,以帕盖局,使更以他局为之。用相比校,不误一道。” ;2、草莽皇帝朱元璋相传善下模仿棋,其要诀在于模仿对手的落子在棋盘上寻找相应的对称点,对手在被己模仿至大约二三十手后,会因这种无赖下法而心理情绪趋向紧绷以致走出臭棋,己方便在此时停止模仿抢占更有价值的落子,最终获胜,即不为模仿而简单模仿。
公司有这么一个供应商,在东北某地,这里以盛产上等玉石闻名(因为这个案例涉及不少商业机密,恕我不能详述。至于地点,估计许多东北的兄弟姐妹都知道我指的是哪个旮旯了)。股东仨90年代初期为全国排名前三强的某名牌工科院校的同班同学,几个东北大哥侃功一流,而且言之有物,但是,更难能可贵的是,年近不惑,三人钻研创新的劲头令我们这些后生心生钦佩。三人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譬如侃功最好的在厂里专责思想政治动员工作,经常性给工人们上课,气氛活跃,另外两人外语底子厚,所以一位主抓技术研发、情报搜集,一位常驻深圳办事处负责外贸联络。
把工厂建在这么一个地方,我不由得感叹三位东北大哥的精明——这个产品在国内的生产商高度集中于深圳、东莞一带,因为技术高度垄断,几个大生产厂家间只有通过互挖墙角的不正当手段来获取核心技术,所以从业人员流动率反而远远高于其它行业的均值。这家工厂偏安东北一隅,远离南方的是非纷争,录用的百分百为当地人,绝大多数已婚,而薪酬虽远不及深圳、东莞,却也大大高过了当地平均水平,所以工人们十分乐意潜心钻研技术。不过十年,这家工厂就理所当然拿下了行业内最为知名的几个欧美客商。深圳有几家大厂老板为搞清楚内情,时常邀请那位办事处的东北大佬一起吃饭搓麻,妄想在他意志力最为薄弱的片刻套出点内幕消息。不料,东北大佬大快朵颐后,借着酒精作用,报以憨厚的一笑,一句“我有许多的秘密,就不告诉你”歌词,轻轻松松把工厂老板们整得面面相觑哭笑不得。
他们仨记忆力都相当好,尤其令我折服惊叹的是常驻深圳的那位,年届四十,却依然能将John Milton的十四行诗《失乐园》背得分毫不差。酒桌上我曾对他是否有如此记忆力表示怀疑,酒酣耳热间,他双手搓了搓猪肝般酱紫色的脸,把《失乐园》第十一卷完完整整地背诵了一遍,背到兴致高涨处,他的声音还严重走了调。这让我相信了三国精通音律的周瑜酒醉后也能辨识出音律纰漏是完全有可能的。
主抓技术研发的那位,XX大毕业后曾回东北老家XX局干了几年,接着又跑到当时国内质量技术水准最高的XX厂搞研发,从此开始与这产品结下了一辈子的缘。这个产品在全球做得最专业最出色的有四家工厂,一家在西班牙马德里(基本被公司控股),一家在日本,一家在印尼(美资企业),还有一家就是XX厂。XX厂对技术图纸保管相当严格,因与日本公司也有着紧密的技术合作,于是也部分掌握了日本公司自主研制开发的新型技术。XX厂光靠日本品牌下的订单也可以赚得盆满钵满,于是就像工厂所在地域的大多数人一样安于现状,坐井观天,不思创新,在日本方面和台湾中间商共同的连哄带唬下,和国内许多民营工厂一样,逐渐沦为了某品牌的专业代工,武功尽废。
他不是当地人,XX厂领导信不过他,于是安排他做些较为边缘的技术活,他这个“扫地僧”愣是靠着默识强记的本领,以及扎实的工科功底,几千份图纸从材质到规格,从参数到图形尺寸烂熟于心,三年后离开XX厂并谋划与老同学创业时,他凭记忆力将几千份图纸一一复原,并经受住了生产实践的检验,令老同学们刮目相看。东北工厂创业伊始,更多的是采取跟进策略,即日本品牌出来什么,它就跟着做什么,并用日本人的惯常做法,对其产品做了相当精细的改进,甚至超过了日本的同类产品。
这些图纸虽说是日本方面自己开发,但毕竟谈不上专利,而且出于不为人知的心理的考虑,该日本品牌一直以来很少涉足中国市场,对中国国情知之寥寥。更耐人寻味的是,该品牌在国内早已被人抢注。
下了几年的模仿棋以后,他们仨逐步积累了大批欧美客户。对这样的无赖棋局,日本品牌缺少应对经验,有些慌了手脚,意欲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结果又因该品牌在国内被人抢注而无从下手。行业内受人关注的这场风波最终以日本品牌的出局而告终,无心插柳柳成荫,这起事件意外地打响了他们公司在行业内的知名度,也成就了他们事业发展的一个拐点。
似乎许多人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也都不怎么上得了台面,所以,在掘到第一桶金以后,他们仨也金盆洗手,果断结束了下模仿棋的生涯,开始与另外两个对手玩起了真刀真枪的实战,行业内诸侯割据的“战国争雄”也大步流星跨入了“三分天下”的时代。
故事到这里似乎可以划上句号了,可是现实终归像个若即若离的女郎,总是不会顺遂大家心底里的意愿,好比我们总能在电影里看到一对男女经历各种颠沛流离后终于走在一起,理所当然会祝愿他俩今后琴瑟和鸣一样,电影也便适时地奉上THE END字样供观众无限遐想,而有意抹去了他们的后结婚时代生活。因此,理想归于电影,现实归于生活,前后者可以有交集,但是,终究不同质。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