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同样需要想象力
阅读的未来: 电子书 vs 纸质书
我不明白
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想不通电子书才是未来主流阅读方式。
我更不明白
为什么生活在现代文明里的人仍然对技术缺乏想象力。
我姑且把诸多要点一一拣出
一. 载体功能
重要的是文字,思想和分享
载体并不重要,别忘了古代是竹简。贝壳和大理石
——也正是那些的东西造成那个时候知识与文化不能快速传播。
所以无条件支持各种利于信息传递的渠道与方式。
但我觉得电纸书只有降到现在mp3的价格,才能真正走入大众。
二. 批注
如果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当你翻看纸质书时,很多灵光闪现的念头,你可以很顺手在书页、书脚、书边做下笔记,然后再扩儿充之,也许就会成就另一部学术著作。电子书则就难咯。
——我相信将来看电子书的时候,可以用口述记录下一闪而过的念头,可以随便加上一页用手指就开始演算,这绝对是纸质书无法比拟的。
所以对这个问题,不能不考虑两者的潜力。
三. 收藏
如果从收藏角度来说。物以稀为贵,纸质书有收藏的价值,电子书则不具备,因为电子书的传播太容易了,你有的,别人马上也会拥有。
——收藏性只是特点,不是优点。
电子书的确无法取代纸质书,但电子书一定会越来越好,越来越便宜,越来越受欢迎。
四. 安全性
要是我收藏的书因技术问题或病毒,最后都没了,怎么办,再就是存储格式.最后我的子孙后代拿着一堆文件却打不开
——纠结于技术问题的人大可不必担心。
如果我们读书都可以从电子图书馆里即时获得,就没有个人存储问题了。如果图书馆有安全等级很高的备份,也就不用担心病毒的问题了。至于格式问题,你必须相信子孙会比我们聪明的多。倒是你写在纸上的字,他们无法破译的可能性更大。
电子书的质量一定会越来越好,电子书的价格也会越来越便宜,直到“白菜价”的地步。而你做的任何批注都可以以个人文档的方式同样即时保存在电子图书馆里的话,你也根本你不用担心偶尔的硬件损坏给你带来的损失。
另外,即使所有人,不论洗碗工和教授都有同样的机会接触到科学,技术和意识领域的最前沿,洗碗工也仍是洗碗工,教授也仍会是教授。如果我在吃鸡腿 的时候忽然想画鸡腿各个位置的降温曲线,以决定该先咬哪个地方,我肯定不会去看报纸解决这个问题,我需要快捷的深入领会一下热力学三定律,找出我之前做过的笔记构建模型列出算式,同时查到鸡腿,空气等相关属性,还有一些必须的物理常数。所以电子书不存在消费对象的问题,它存在的最终意义之一就是要让所有人都能享受到信息平等的好处。
总之,你对生活,对事物的诉求,其实就是工程师们前进的方向。
每一个担心,也是未来会更好的希望。
五. 供电
是否有电,人类的战争很频繁,发生战争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战争时期通常都会限制供应水电,那么这个需要用电的产品,它的使用就受到制约
——未来的这种电子图书并不一定需要强大的供电。如果采用无线能量传输技术,我们携带电子书会不用再考虑任何电源的问题了。至于无线传输的能量源,将来可能是核聚变,可能是正反物质泯灭能,天晓得会是什么。但我相信不至于成为制约电子书发展的瓶颈。
六. 成本
价格问题,纸质书的平均价格在10-20一本,电纸书的价格在两三千左右,即便以1000元的低价来论,也能抵50-100本书,那么究竟是买50-100本书保值还是买1个电子产品保值?我想结论是很容易下的,我们可以看电脑,手机,笔记本等的保值率
——当年几万的486,现在几千的四核。发展的眼光看,成本根本不是问题。
七. 普遍性
电子书是否普遍?很多书并没有电子书,录入电子书也不方便
——电子书现在是不够普遍,但早晚会变得普遍,而且。将来很可能会发生很多书没有纸质书的境况。至于录入电子书……做一本纸质书可比做一本电子书复杂太多了。更何况纸质书肯定比电子书更难实现瞬间获得知识的幻想。
八. 情感(接受程度)
作为一个理工科生,你考虑的多半是物质载体类的,但是我觉得纸质书的长期存在应该还是以情感接受为主,我不知道现在的90后对书的选择如何,但是就我们这批人,看纸质书未必是觉得比电子书方便或者快捷或者省钱,仅仅是某种情结作祟吧。
——就像我前面表达过的,技术的进步可以带来观念的改变。我相信你现在捧着英汉词典查词的次数绝对小于用软件或者网络查词。电子书如果在价格和使用方 便程度上都远远超过了纸质书,情感的力量就已经不重要了。那时你仍会留着很多的纸质书,也仍然会去潘家园淘书,但你看的书,更多的肯定是电子书。
九. 个性化
我个人比较喜欢纸质书,喜欢那种感觉,特别是自己读过又特别喜欢的书,她承载了你的感情和记忆,分享了你的喜怒哀乐,这是电子书无法做到的
——我承认个人化的阅读,会让一切都成为承载感情的要素。这已经不单单是纸质书,甚至是你阅读时候的椅子,正用来喝水的茶杯。当纸质书换成了电子书,你损失的可能只是纸质书的装帧,手感。真正的感情,仍然会寄托在你阅读时候的椅子,用来喝水的茶杯上。还有可能,是寄托在你搜索这本书的路径上,还有电子标签上。
而如果将来你所有的私人藏书都可以以数字图书的方式保存在图书馆中,这些书,正如我前面所言,是你做过了个性化的标记的。这些个性化的标记,可能再也不用你折书角或者手抄下来,你可能是一个口令,所有的批注就自动排版,集中呈现。批注还可以带有统计数据,比如你读王尔德的书批注次数与所读字数的比例,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批注次数与所读字数的比例。这些直观的数据会是你了解你自己的手段,也会给你更多意想不到的体会,这种个性化的服务,是纸质书所无法提供的。
我不明白
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想不通电子书才是未来主流阅读方式。
我更不明白
为什么生活在现代文明里的人仍然对技术缺乏想象力。
我姑且把诸多要点一一拣出
一. 载体功能
重要的是文字,思想和分享
载体并不重要,别忘了古代是竹简。贝壳和大理石
——也正是那些的东西造成那个时候知识与文化不能快速传播。
所以无条件支持各种利于信息传递的渠道与方式。
但我觉得电纸书只有降到现在mp3的价格,才能真正走入大众。
二. 批注
如果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当你翻看纸质书时,很多灵光闪现的念头,你可以很顺手在书页、书脚、书边做下笔记,然后再扩儿充之,也许就会成就另一部学术著作。电子书则就难咯。
——我相信将来看电子书的时候,可以用口述记录下一闪而过的念头,可以随便加上一页用手指就开始演算,这绝对是纸质书无法比拟的。
所以对这个问题,不能不考虑两者的潜力。
三. 收藏
如果从收藏角度来说。物以稀为贵,纸质书有收藏的价值,电子书则不具备,因为电子书的传播太容易了,你有的,别人马上也会拥有。
——收藏性只是特点,不是优点。
电子书的确无法取代纸质书,但电子书一定会越来越好,越来越便宜,越来越受欢迎。
四. 安全性
要是我收藏的书因技术问题或病毒,最后都没了,怎么办,再就是存储格式.最后我的子孙后代拿着一堆文件却打不开
——纠结于技术问题的人大可不必担心。
如果我们读书都可以从电子图书馆里即时获得,就没有个人存储问题了。如果图书馆有安全等级很高的备份,也就不用担心病毒的问题了。至于格式问题,你必须相信子孙会比我们聪明的多。倒是你写在纸上的字,他们无法破译的可能性更大。
电子书的质量一定会越来越好,电子书的价格也会越来越便宜,直到“白菜价”的地步。而你做的任何批注都可以以个人文档的方式同样即时保存在电子图书馆里的话,你也根本你不用担心偶尔的硬件损坏给你带来的损失。
另外,即使所有人,不论洗碗工和教授都有同样的机会接触到科学,技术和意识领域的最前沿,洗碗工也仍是洗碗工,教授也仍会是教授。如果我在吃鸡腿 的时候忽然想画鸡腿各个位置的降温曲线,以决定该先咬哪个地方,我肯定不会去看报纸解决这个问题,我需要快捷的深入领会一下热力学三定律,找出我之前做过的笔记构建模型列出算式,同时查到鸡腿,空气等相关属性,还有一些必须的物理常数。所以电子书不存在消费对象的问题,它存在的最终意义之一就是要让所有人都能享受到信息平等的好处。
总之,你对生活,对事物的诉求,其实就是工程师们前进的方向。
每一个担心,也是未来会更好的希望。
五. 供电
是否有电,人类的战争很频繁,发生战争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战争时期通常都会限制供应水电,那么这个需要用电的产品,它的使用就受到制约
——未来的这种电子图书并不一定需要强大的供电。如果采用无线能量传输技术,我们携带电子书会不用再考虑任何电源的问题了。至于无线传输的能量源,将来可能是核聚变,可能是正反物质泯灭能,天晓得会是什么。但我相信不至于成为制约电子书发展的瓶颈。
六. 成本
价格问题,纸质书的平均价格在10-20一本,电纸书的价格在两三千左右,即便以1000元的低价来论,也能抵50-100本书,那么究竟是买50-100本书保值还是买1个电子产品保值?我想结论是很容易下的,我们可以看电脑,手机,笔记本等的保值率
——当年几万的486,现在几千的四核。发展的眼光看,成本根本不是问题。
七. 普遍性
电子书是否普遍?很多书并没有电子书,录入电子书也不方便
——电子书现在是不够普遍,但早晚会变得普遍,而且。将来很可能会发生很多书没有纸质书的境况。至于录入电子书……做一本纸质书可比做一本电子书复杂太多了。更何况纸质书肯定比电子书更难实现瞬间获得知识的幻想。
八. 情感(接受程度)
作为一个理工科生,你考虑的多半是物质载体类的,但是我觉得纸质书的长期存在应该还是以情感接受为主,我不知道现在的90后对书的选择如何,但是就我们这批人,看纸质书未必是觉得比电子书方便或者快捷或者省钱,仅仅是某种情结作祟吧。
——就像我前面表达过的,技术的进步可以带来观念的改变。我相信你现在捧着英汉词典查词的次数绝对小于用软件或者网络查词。电子书如果在价格和使用方 便程度上都远远超过了纸质书,情感的力量就已经不重要了。那时你仍会留着很多的纸质书,也仍然会去潘家园淘书,但你看的书,更多的肯定是电子书。
九. 个性化
我个人比较喜欢纸质书,喜欢那种感觉,特别是自己读过又特别喜欢的书,她承载了你的感情和记忆,分享了你的喜怒哀乐,这是电子书无法做到的
——我承认个人化的阅读,会让一切都成为承载感情的要素。这已经不单单是纸质书,甚至是你阅读时候的椅子,正用来喝水的茶杯。当纸质书换成了电子书,你损失的可能只是纸质书的装帧,手感。真正的感情,仍然会寄托在你阅读时候的椅子,用来喝水的茶杯上。还有可能,是寄托在你搜索这本书的路径上,还有电子标签上。
而如果将来你所有的私人藏书都可以以数字图书的方式保存在图书馆中,这些书,正如我前面所言,是你做过了个性化的标记的。这些个性化的标记,可能再也不用你折书角或者手抄下来,你可能是一个口令,所有的批注就自动排版,集中呈现。批注还可以带有统计数据,比如你读王尔德的书批注次数与所读字数的比例,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批注次数与所读字数的比例。这些直观的数据会是你了解你自己的手段,也会给你更多意想不到的体会,这种个性化的服务,是纸质书所无法提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