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昌
书是看累了,突然想去老大昌买一小块蛋糕,或者是一小只面包,泡上点茶,充实一下自己的胃。
在《长恨歌》里读到,说是40年代的上海就有了老大昌。感慨了一下这样的一家百年老店见证着上海的繁荣和摩登以后,便也念旧起来。
记得昆山的第一家面包店是老大昌。那时候,双休,妈妈就会牵着我去看做蛋糕。奶油是黄色的,让人觉得腻腻的。保鲜的技术不好,奶油容易化的,所以夏天是不做蛋糕的,我也只有在妹妹的生日上能蹭点吃。吃蛋糕是件严肃隆重的事情,要来了客人或者祝寿,请客,蛋糕才出场,人们围坐着,严阵以待的,到更像是个贡品。谈不上好吃,可吃的人都说好吃,好像特意要恭维它一样,现在想想恭维的可不就是买这蛋糕的人么。
现在,85⁰C,克莉丝汀⋯⋯面包店一哄而上,挤满了大街小巷,吃面包蛋糕,蜕去了它隆重特殊的意义,变成了家常的早饭或是饿了信手拈来的小食。再找找老大昌,已经从闹市区搬进了弄口,仿佛像一坛陈酒,越存越厚,越藏越深。要走进了,揭开了,方知它的好来了。
这一迁再迁的地段,是由于高涨的房租,还是那一份不争的执着,或者更像是等待,等待着知它晓它的人去扣开它的门。
想来85⁰C的面包太油腻,克莉丝汀的面包又太甜。倒是回味起了老大昌的香葱面包,咸香的江南味道伴着儿时星期日早晨的回忆。
年轻的时候,总是给自己留个“底”,然后去找更好的。心是宽敞的,什么都融的下;志向是远大的,什么都敢奢望。到头来还是觉得那个“底”好,可是时过境迁了,突然觉得自己也已经配不上有这个“底”了,空得了一腔心酸后悔泪,却又是要掖着藏着,故作无所谓,流出来了怕被人笑话的。
留着某个人作“底”怕是比不上老大昌的。至少,搬来搬去,要是有心找总是能找到的,寻到了,推开门,还是能闻到那熟悉的香,付了钱,也是能尝到那熟悉的味,不觉得生份的。
再说,情可以不要,爱也可以不要,吃总是少不得的。
在《长恨歌》里读到,说是40年代的上海就有了老大昌。感慨了一下这样的一家百年老店见证着上海的繁荣和摩登以后,便也念旧起来。
记得昆山的第一家面包店是老大昌。那时候,双休,妈妈就会牵着我去看做蛋糕。奶油是黄色的,让人觉得腻腻的。保鲜的技术不好,奶油容易化的,所以夏天是不做蛋糕的,我也只有在妹妹的生日上能蹭点吃。吃蛋糕是件严肃隆重的事情,要来了客人或者祝寿,请客,蛋糕才出场,人们围坐着,严阵以待的,到更像是个贡品。谈不上好吃,可吃的人都说好吃,好像特意要恭维它一样,现在想想恭维的可不就是买这蛋糕的人么。
现在,85⁰C,克莉丝汀⋯⋯面包店一哄而上,挤满了大街小巷,吃面包蛋糕,蜕去了它隆重特殊的意义,变成了家常的早饭或是饿了信手拈来的小食。再找找老大昌,已经从闹市区搬进了弄口,仿佛像一坛陈酒,越存越厚,越藏越深。要走进了,揭开了,方知它的好来了。
这一迁再迁的地段,是由于高涨的房租,还是那一份不争的执着,或者更像是等待,等待着知它晓它的人去扣开它的门。
想来85⁰C的面包太油腻,克莉丝汀的面包又太甜。倒是回味起了老大昌的香葱面包,咸香的江南味道伴着儿时星期日早晨的回忆。
年轻的时候,总是给自己留个“底”,然后去找更好的。心是宽敞的,什么都融的下;志向是远大的,什么都敢奢望。到头来还是觉得那个“底”好,可是时过境迁了,突然觉得自己也已经配不上有这个“底”了,空得了一腔心酸后悔泪,却又是要掖着藏着,故作无所谓,流出来了怕被人笑话的。
留着某个人作“底”怕是比不上老大昌的。至少,搬来搬去,要是有心找总是能找到的,寻到了,推开门,还是能闻到那熟悉的香,付了钱,也是能尝到那熟悉的味,不觉得生份的。
再说,情可以不要,爱也可以不要,吃总是少不得的。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