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林人物志:贤者陈竺
(原作于2007年9月29日)
有大智慧的人——我们也称为“大家”,一般都很平易、谦和。比如陈竺。
2007年9月末的一个晚上,国庆招待会,馆里丹楼碧树,宾客如云。不由得不感到光荣和自豪。等待大使迎接的宾客排起了长龙,多半是外国政要宾客,认识的人很少。匆匆走过队伍的时候竟意外在队伍中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原中科院副院长、现中国卫生部部长陈竺。2002年的时候我曾为陈院长办过一件小事,陈院长当时的吩咐像在商议:问我“你看这样办好不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而现在陈院长站在如龙的等候队伍中。我即迎上去,陈院长还认得我,高兴地寒暄了几句,但坚持在队伍中和外国朋友一起等候排队。大约10分钟后,大使迎接到了陈竺,拥抱之后,第一句话就是“你来了,我们这里蓬荜生辉!”不由得感慨,如此平常、如此亲和,在远离祖国的国土上,倍感亲切。稍后,我介绍了数位在澳生命科学领域的华人学者给他,寒暄和鼓励之后,陈院长即介绍了刚刚开始的全民医保、尤其是在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覆盖问题,紧迫之感、关切之意溢于言表。
陈竺祖籍江苏镇江,1953年出生于上海。在其履历中,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从16岁到21岁的5年时间里,在江西农村插队务农;1989年1月,陈竺夫妇同时获得法国巴黎第七大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即回国到上海血液研究所工作,而其时值6.4风波,不少人利用各种理由、借口和国外的offer获得了外国国籍。
1998年,陈竺组建人类基因组南方中心,在其主持下中国参与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决定了在人类生命科学史上的这一伟大工程中,有中国的名字、声音和利益。2000年,陈竺出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2002年,陈竺获得“法兰西共和国总统骑士荣誉勋章”,2003年,继贾兰坡(中国考古泰斗)之后,受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2007年4月,在胡锦涛主席亲自拍板之下,陈竺出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部长,以践行中央对全民卫生体系的新思维。
贤者陈竺。作为一个对陈竺有所接触的人,我能体会到他身上的严谨、谦和、睿智和从容,而默默之中最能体会的是“担当”。贤哉陈竺。我们会在不长的时间里,看到崭新的、惠及全中国亿万大众的卫生体系的构建。天佑中华。
附:2006年,我写了一篇批评中国医疗现状的随笔 — 《上医院 我祈祷》,附在下面,以致我对中国医药卫生状况的思考,仅作参照。
《上医院,我祈祷》
上医院。不是病了就要上医院,而是你抗不过去了、在药店买药解决不了了、难受的不行了才要上医院。
那就先挂号吧,排一个几十个人的队再说。长?不长,长的要头天晚上来排。
“挂什么号?内科,什么内?我们内分的细,呼内、肾内、消化内、还是神经内?”
“你不知道我怎么给你挂?”
“哦?那可能是口腔科。没号了,你要不去和大夫商量商量加个号,四楼。哦?就挂呼吸内了?”
挂了号上楼。呼吸内科人潮涌动。离看病好像还远。
先要分诊。分诊的护士是个胖女士,抠着鼻眼煲电话粥。
“哪个大夫?没看见都在这儿排着呢么,你这56号,30号还没叫到呢。等着吧。”
“别在这儿挡着我,不是跟你说了叫你么?我看不诊室情况真么叫你?”
“你怎么这么烦?在那边等着,到大夫诊室外不一样等嘛”
终于看上病了。还好大夫人不错。“可能要验个血,验个血去吧,我给你开单子”。
下楼、排队、交费。回来时诊室外接着等。
“输液吧,公费自费?哦,多给你开些。”
下楼、排队、交费。
排队等叫号,排队取药,拿了中药排另外一个队取西药。
到输液室。开单子,去排队交输液的费。
回来等输液的位子,还好,快中午人不多了,很快排到。
“对不起,换一只手吧,这边不行”,实习护士很客气。
“实在对不起,让李姐来吧”,护士太客气了。爱人在疼,我在发抖。
我们并不是在缺医少药的偏远地区看病,我们在首都病了。不敢想象如果我是个认字不多一无所有的农民,我如何完成上面的复杂过程。也不敢想象如果我病重了或者伤重了,怎么自己一个人去就医。不敢想象如果我一个过命的乡亲病重了,如何不让他倾家荡产就把病医好。他刚刚致富不多久,虽然离电视上可以看到的好日子还差的远,他很满足。
所以我在祈祷我的亲人,你们不要生病,感冒感冒就好了,我可以公费医疗配药。我也祈祷知道的不知道的中国乡亲,你们要健壮皮实些,别得什么大病,那是要全家人命的事。我也祈祷,中国的医务工作者,虽然辛苦和不平,但你们要坚持良心。
我甚至祈祷,现有的医疗体系崩溃了最好,因为红红火火科科学学重建中国的卫生医疗体系比改良现有的病诟满身,可能更加简便和有效。我在我的草根博客中为中国祈祷。
![]() |
2005年12月27日摄于留学人员广州交流会“卫生医药高端论坛” |
有大智慧的人——我们也称为“大家”,一般都很平易、谦和。比如陈竺。
2007年9月末的一个晚上,国庆招待会,馆里丹楼碧树,宾客如云。不由得不感到光荣和自豪。等待大使迎接的宾客排起了长龙,多半是外国政要宾客,认识的人很少。匆匆走过队伍的时候竟意外在队伍中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原中科院副院长、现中国卫生部部长陈竺。2002年的时候我曾为陈院长办过一件小事,陈院长当时的吩咐像在商议:问我“你看这样办好不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而现在陈院长站在如龙的等候队伍中。我即迎上去,陈院长还认得我,高兴地寒暄了几句,但坚持在队伍中和外国朋友一起等候排队。大约10分钟后,大使迎接到了陈竺,拥抱之后,第一句话就是“你来了,我们这里蓬荜生辉!”不由得感慨,如此平常、如此亲和,在远离祖国的国土上,倍感亲切。稍后,我介绍了数位在澳生命科学领域的华人学者给他,寒暄和鼓励之后,陈院长即介绍了刚刚开始的全民医保、尤其是在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覆盖问题,紧迫之感、关切之意溢于言表。
陈竺祖籍江苏镇江,1953年出生于上海。在其履历中,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从16岁到21岁的5年时间里,在江西农村插队务农;1989年1月,陈竺夫妇同时获得法国巴黎第七大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即回国到上海血液研究所工作,而其时值6.4风波,不少人利用各种理由、借口和国外的offer获得了外国国籍。
1998年,陈竺组建人类基因组南方中心,在其主持下中国参与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决定了在人类生命科学史上的这一伟大工程中,有中国的名字、声音和利益。2000年,陈竺出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2002年,陈竺获得“法兰西共和国总统骑士荣誉勋章”,2003年,继贾兰坡(中国考古泰斗)之后,受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2007年4月,在胡锦涛主席亲自拍板之下,陈竺出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部长,以践行中央对全民卫生体系的新思维。
贤者陈竺。作为一个对陈竺有所接触的人,我能体会到他身上的严谨、谦和、睿智和从容,而默默之中最能体会的是“担当”。贤哉陈竺。我们会在不长的时间里,看到崭新的、惠及全中国亿万大众的卫生体系的构建。天佑中华。
附:2006年,我写了一篇批评中国医疗现状的随笔 — 《上医院 我祈祷》,附在下面,以致我对中国医药卫生状况的思考,仅作参照。
![]() |
用春节拍的“年夜冰河”作上医院我祈祷的插图,或许合适,可以期望一种繁荣、通畅和平安 |
《上医院,我祈祷》
上医院。不是病了就要上医院,而是你抗不过去了、在药店买药解决不了了、难受的不行了才要上医院。
那就先挂号吧,排一个几十个人的队再说。长?不长,长的要头天晚上来排。
“挂什么号?内科,什么内?我们内分的细,呼内、肾内、消化内、还是神经内?”
“你不知道我怎么给你挂?”
“哦?那可能是口腔科。没号了,你要不去和大夫商量商量加个号,四楼。哦?就挂呼吸内了?”
挂了号上楼。呼吸内科人潮涌动。离看病好像还远。
先要分诊。分诊的护士是个胖女士,抠着鼻眼煲电话粥。
“哪个大夫?没看见都在这儿排着呢么,你这56号,30号还没叫到呢。等着吧。”
“别在这儿挡着我,不是跟你说了叫你么?我看不诊室情况真么叫你?”
“你怎么这么烦?在那边等着,到大夫诊室外不一样等嘛”
终于看上病了。还好大夫人不错。“可能要验个血,验个血去吧,我给你开单子”。
下楼、排队、交费。回来时诊室外接着等。
“输液吧,公费自费?哦,多给你开些。”
下楼、排队、交费。
排队等叫号,排队取药,拿了中药排另外一个队取西药。
到输液室。开单子,去排队交输液的费。
回来等输液的位子,还好,快中午人不多了,很快排到。
“对不起,换一只手吧,这边不行”,实习护士很客气。
“实在对不起,让李姐来吧”,护士太客气了。爱人在疼,我在发抖。
我们并不是在缺医少药的偏远地区看病,我们在首都病了。不敢想象如果我是个认字不多一无所有的农民,我如何完成上面的复杂过程。也不敢想象如果我病重了或者伤重了,怎么自己一个人去就医。不敢想象如果我一个过命的乡亲病重了,如何不让他倾家荡产就把病医好。他刚刚致富不多久,虽然离电视上可以看到的好日子还差的远,他很满足。
所以我在祈祷我的亲人,你们不要生病,感冒感冒就好了,我可以公费医疗配药。我也祈祷知道的不知道的中国乡亲,你们要健壮皮实些,别得什么大病,那是要全家人命的事。我也祈祷,中国的医务工作者,虽然辛苦和不平,但你们要坚持良心。
我甚至祈祷,现有的医疗体系崩溃了最好,因为红红火火科科学学重建中国的卫生医疗体系比改良现有的病诟满身,可能更加简便和有效。我在我的草根博客中为中国祈祷。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