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子 观众 魔术师
闻过则喜
我们不一定需要到马戏团才能看到魔术表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同样会遇到类似魔术/幻术的例子。
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我们就在自己生活的不同层面中扮演着:兔子、观众、魔术师。
对第一次看魔术表演的孩童而言,就像相信圣诞老人真的会驾着驯鹿从烟囱里钻进来一般,真的有一只兔子住在魔术师的帽子里。
为什么会如此?
因为他没有被告知所看到的一切是一种公开的做假,人们称之为魔术。当然,人的智识也要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在抽象层面理解这种公开的自己却无法证实的做假。否则依然会碰到圣诞老人问题。
魔术技巧+被告知这是在做假=魔术(完备信息)
观众在看魔术时,尽管知道魔术是假的,但是因为无法确知魔术的变化过程,这种因感官刺激带来的直觉体验-信其真 和 智识-知其假 发生了冲突。或许就是因为能给观众带来这种矛盾体验,魔术才能一直葆有它的独特魅力。
在生活中的魔术却未必能带来快乐和享受,因为我们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扮演了兔子或是被幻术欺骗的观众。
在这里我如此界定幻术——建立在魔术技巧上的一种欺骗。
或者说,在生活中幻术达成的效果是让观众对“不完备的信息”做出“断定”。
魔术和幻术的区别在于——观众事前对要将要观看的事物有不同的认识:魔术被智识认定为公开的做假、尽管观众不一定能够揭示具体的做假过程;幻术并不会宣称自己是在作假,缺乏鉴别能力的观众通常会相信幻术表演就是真实发生的事物。
在人类历史上,魔术技巧曾广泛地被用来为宗教服务,有名的例子是:古希腊神庙能“自动开启的石门”和“会说话的石像”。显然,就当时而言,祭师们掌握的这种技巧 在吸引信徒方面是非常有效的。可以想见,那时的人们去神庙参拜就像如今去看大卫魔术一般时髦和热闹。
大多数时候,我们只能看见帽子里的兔子,却不知道帽子里为什么会有一只兔子。也忘了追问兔子是如何从帽子里出来的,于是:我们就成了台下被愚弄的观众。
当然,有时我们就是那只帽子里的小兔兔。
少数聪明人,能扮演魔术师的角色把别人变成一只尚不自知的兔子,且让一群观众跟着傻乐——打心眼里相信,真的有那么一只傻兔子。
王国维和兔子
问题一:王国维是一只兔子吗?
在写《生命中的他者》一文时,我感觉到了一个问题,即,审美如何是可能的?
王国维提出“隔”与“不隔”。而我感觉既然人只能在经验中经验自己,那么审美就成了一种不可能。
解读 兔子 观众 魔术师 一帖的提示:
艾舍尔 巴赫 王国维
艾舍尔的作品、巴赫的螃蟹卡农 和王国维的“隔”与“不隔”
在这三者中 我所感受到但未能清晰表达的 问题的共通之处 或许在于
——它们让那些不可能同时在场者同时出场;当我们感觉自己好像已经穿越了一些层次的时候,会意外地发现我们正好回到了开始的地方。
《歌德尔 艾舍尔 巴赫——集异璧之大成》
一个神经原所面临的是这样一种决定——这种决定每秒要出现一千次——即是否“发射”。所谓“发射”就是沿其轴突释放离子,而这些离子最终将穿入一个或多个其它神经原的输入端口,致使它们作出同类决定。决定是以一种非常简单的方式作出的:如果所有输入的总和超过了一个确定的阈值,则发射;否则,不发射。有些输入可能是否定输入,它们对来自其它地方的肯定输入起抵消作用。
虽然作出决定的方式听起来很简单,但下述事实使问题复杂化了:一个神经原所具有的不同输入端口可以多达二十万个,这意味着为决定该神经原的下一步行动需处理二十万个被加数。……p444
我们不一定需要到马戏团才能看到魔术表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同样会遇到类似魔术/幻术的例子。
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我们就在自己生活的不同层面中扮演着:兔子、观众、魔术师。
对第一次看魔术表演的孩童而言,就像相信圣诞老人真的会驾着驯鹿从烟囱里钻进来一般,真的有一只兔子住在魔术师的帽子里。
为什么会如此?
因为他没有被告知所看到的一切是一种公开的做假,人们称之为魔术。当然,人的智识也要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在抽象层面理解这种公开的自己却无法证实的做假。否则依然会碰到圣诞老人问题。
魔术技巧+被告知这是在做假=魔术(完备信息)
观众在看魔术时,尽管知道魔术是假的,但是因为无法确知魔术的变化过程,这种因感官刺激带来的直觉体验-信其真 和 智识-知其假 发生了冲突。或许就是因为能给观众带来这种矛盾体验,魔术才能一直葆有它的独特魅力。
在生活中的魔术却未必能带来快乐和享受,因为我们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扮演了兔子或是被幻术欺骗的观众。
在这里我如此界定幻术——建立在魔术技巧上的一种欺骗。
或者说,在生活中幻术达成的效果是让观众对“不完备的信息”做出“断定”。
魔术和幻术的区别在于——观众事前对要将要观看的事物有不同的认识:魔术被智识认定为公开的做假、尽管观众不一定能够揭示具体的做假过程;幻术并不会宣称自己是在作假,缺乏鉴别能力的观众通常会相信幻术表演就是真实发生的事物。
在人类历史上,魔术技巧曾广泛地被用来为宗教服务,有名的例子是:古希腊神庙能“自动开启的石门”和“会说话的石像”。显然,就当时而言,祭师们掌握的这种技巧 在吸引信徒方面是非常有效的。可以想见,那时的人们去神庙参拜就像如今去看大卫魔术一般时髦和热闹。
大多数时候,我们只能看见帽子里的兔子,却不知道帽子里为什么会有一只兔子。也忘了追问兔子是如何从帽子里出来的,于是:我们就成了台下被愚弄的观众。
当然,有时我们就是那只帽子里的小兔兔。
少数聪明人,能扮演魔术师的角色把别人变成一只尚不自知的兔子,且让一群观众跟着傻乐——打心眼里相信,真的有那么一只傻兔子。
王国维和兔子
问题一:王国维是一只兔子吗?
在写《生命中的他者》一文时,我感觉到了一个问题,即,审美如何是可能的?
王国维提出“隔”与“不隔”。而我感觉既然人只能在经验中经验自己,那么审美就成了一种不可能。
解读 兔子 观众 魔术师 一帖的提示:
艾舍尔 巴赫 王国维
艾舍尔的作品、巴赫的螃蟹卡农 和王国维的“隔”与“不隔”
在这三者中 我所感受到但未能清晰表达的 问题的共通之处 或许在于
——它们让那些不可能同时在场者同时出场;当我们感觉自己好像已经穿越了一些层次的时候,会意外地发现我们正好回到了开始的地方。
《歌德尔 艾舍尔 巴赫——集异璧之大成》
一个神经原所面临的是这样一种决定——这种决定每秒要出现一千次——即是否“发射”。所谓“发射”就是沿其轴突释放离子,而这些离子最终将穿入一个或多个其它神经原的输入端口,致使它们作出同类决定。决定是以一种非常简单的方式作出的:如果所有输入的总和超过了一个确定的阈值,则发射;否则,不发射。有些输入可能是否定输入,它们对来自其它地方的肯定输入起抵消作用。
虽然作出决定的方式听起来很简单,但下述事实使问题复杂化了:一个神经原所具有的不同输入端口可以多达二十万个,这意味着为决定该神经原的下一步行动需处理二十万个被加数。……p444
-
听香水榭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09-05 20:3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