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阅读范文一
你是不同的,你是唯一的
——献给青春,《恋爱的犀牛》
2010年1月4日,我在北京。太阳很暖的样子,天空却飘着扬扬的雪——该是雪霰吧。我抬头,那盐粒一样的、纯洁的、细密如你的心思的白雪,向我的脸颊扑过来,我想起了你。不自觉,在心里哼起了《恋爱的犀牛》里那首每次听都想哭的歌——
你是不同的,唯一的,柔软的,干净的,天空一样的,
你是我温暖的手套,冰冷的啤酒,
带着阳光味道的衬衫,日复一日的梦想。
你是纯洁的,天真的,玻璃一样的,
什么也污染不了,什么也改变不了,
阳光通过你,却改变了自己的方向。
我的爱人,我的爱人,我的爱人……
人人都是偏执的犀牛,你是不是也只有一个方向
你知道图拉吗?图拉是马路的犀牛,一头黑犀牛。你总会说错话剧的全名。一会儿是“冲动的犀牛”,一会儿是“愤怒的犀牛”。我会笑着对你说,“不是不是,是《恋爱的犀牛》!”犀牛的恋爱又如何?“跟白犀牛合不来,对河马也没有好感”。普通、挑剔、偏执。这就是它,是他,是她。
这个故事很简单,无非是庄周爱上蝶,而蝴蝶不愿意。动物饲养员马路爱上了女邻居明明,而明明爱的是陈飞。无论马路为明明做什么,明明都不为所动,就好像,无论明明为陈飞做什么,陈飞都无动于衷。马路为明明有多癫狂,明明为陈飞就有多癫狂。马路用尽各种方法也无法获得明明的爱情,在绝望中,他以爱情的名义将明明绑架,并在她的面前杀死了自己最心爱的犀牛图拉,挖出犀牛心来表达自己的爱情。
爱情是一个循环的怪圈,有人拿去,却是另一个人来偿还,如果是一曲华尔兹,那么你转过来,就可以发现另一个人微笑着站在正确的位置等待。可是《恋爱的犀牛》的舞台上,每个人都只有一个方向。图拉的方向是一直没能来到动物园的非洲黑犀牛,它不愿意与其他生物沟通,固执而孤僻;马路的方向是明明;明明的方向是陈飞。明明啊明明,要知道,阳光都会为你的单纯而改变,你的眼光为什么不会折射呢?
我的爱人,你说,冲动、愤怒、和偏执,哪一个词更适合你呢?当你冲动时,你在偏执,当你愤怒时,你在偏执。我要说的是,在我眼中,你也是个偏执狂。什么也污染不了,什么也改变不了。哦,我要说的就是这个,唯一性。
唯一是偏执的一部分,是选择权的放弃。这本是个选择过多的时代。“我们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我们有太多的东西要学,我们有太多的声音要听,我们有太多的要求要满足。”可偏执狂在多种选择面前只需要一种选择。可选择的面越广,选择权力越大,最后仍坚持选一时,偏执狂的执著便愈加明显。马路给了明明这样的选择权力,给予得真诚、热烈、辛酸、悲壮、绝望和神经质。其实,明明何尝不也如此,只是,那个对象是另外一个人。
当众人都期待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钟在戏剧末尾敲响,人们认为它巍然屹立,坚不可摧,如同偏执狂的爱情;当为大钟发行的彩票奖金降临到马路身上,故事也将结束了。在人们看来,马路能给予明明的选择权力达到了顶点。而明明仍然决绝地拒绝了身价不菲的马路,拒绝了他的幸运和他能给她的幸福。两个偏执狂的执拗都表达到了顶点。马路那段独白,终于将性格脱离了爱情,他说:“我开始怀疑自己,怀疑我对她的爱情,怀疑一切……什么东西能让我确定我还是我?什么东西让我确定我还活着?——这已经不是爱不爱的问题,而是一种较量,不是我和她的较量,而是我和所有一切的较量。我曾经一事无成这并不重要,但是这一次我认了输,我低头耷脑地顺从了,我将永远对生活妥协下去,做个你们眼中的正常人。”唯一不能成为唯一,那就什么都归零吧。于是马路绑架了明明,牵着图拉来到明明面前,把图拉的心和自己的心作为最后能给予的表白剖出来。作为一个普通人还能为爱做什么呢?够了,一切都到极至了。就像那首情诗终于也完成了。能做的都做了,偏执狂走到了黄河尽头,心平气和。那个唯一的方向也到了尽头,触碰到了命运正徐徐降落的幕。
有多少台词,出现在马路和明明的黄昏、清晨、无法如眠的深夜,于是在之后的每一个场景里让我回忆咀嚼。为了不做一个正常人,这是否是每一个偏执狂坚持的理由?杜拉斯说“迷恋是一种吞食”,而我,我只想成为你眼中不同的那个人,并固执地以为“爱情是一种吞食”。
如果要我说下去,我只会继续说——“不”
“但是这一次我认了输,我低头耷脑地顺从了,我就将永远对生活妥协下去,做个你们眼中的正常人——”这句话没有结束,马路接着说,“从生活中攫取一点简单易得的东西,在阴影下苟且作乐,这些对我毫无意义,我宁愿什么也不要。”
“我偏不。”这是《恋爱的犀牛》里角色常给人的印象。哦,这也是金庸《白马啸西风》里李文秀的决绝。这个美丽的姑娘骑着白马回江南,江南有燕子、柳树、桃花,有英俊的少年,倜傥的少年,可这个姑娘说,“我偏不喜欢。”
“我偏不”是爱情的句式吗?
“忘掉她,忘掉她就可以不必再忍受,忘掉她就可以不必再痛苦。忘掉她,忘掉你没有的东西……忘掉别人有的东西,忘掉你失去和以后不能得到的东西,忘掉仇恨,忘掉屈辱,忘掉爱情,像犀牛忘掉草原,像水鸟忘掉湖泊,你地狱里的人忘掉天堂,像截肢的人忘掉自己曾快步如飞,像落叶忘掉风,像图拉忘掉母犀牛。忘掉是一般人能做的唯一的事。但是我
决定不忘掉她。”
“我就是不要你的钱,你能强迫我吗?我就是受不了你那副圣人似的面孔,我不爱你,我不想听见你每天在我耳旁倾诉你的爱情,我不想因为要了你的钱而让你拥有这个权力,听懂了吗?”
“不”,是被爱者对施爱者的拒绝,也是施爱者对新选择的拒绝。人们有一万个理由让明明爱马路,让马路爱红红,可他(她)只要一个理由就可以不爱。愈是天经地义地应该去这样做,偏执狂就不会这样去做。“不”,这个否定的词语,它的意义在于叛逆,在于“我”,在于“我”才是故事的权威,我可以选择“是”,也可以选择“否”,而我,我偏爱的是否定句。而“决定不忘掉”是比“决定爱”需要更大的勇气与决绝的。
推销牙膏那一节里,马路等人对推销牙刷者百般刁难,不是将顾客对推销者那一点点选择权发挥到了极至吗?
当我是权威,我拥有权力,那么,你听我说——“不”“不”“不”。
穿插的“恋爱课”总是评论者口中的诟病。什么无厘头,什么恶搞,逮着什么就拿什么开涮,脱离剧情且冲淡了话剧的思想深度。但我不认为“恋爱课”是完全无用的和脱离的。
“恋爱课”讲的是我们可以有选择,可以有多个选择对象,可以有多种选择方法,爱情,不是一个信仰,而是一个可以用技巧速成达到的目的。第一次“恋爱课”主题为“倾诉”,恋爱教授所强调的,是倾诉的技巧性与说服力。第二次“恋爱课”的主题为“抛弃”,提出“恋爱标准化”概念,以冰冷的标准代替个人的情感需求,抛弃自我或他人的内心世界。“恋爱课”中的恋爱多么容易达成,马路和明明的爱情就多么难以实现;“恋爱课”有多少的技巧,马路和明明就有多少的坚持;“恋爱课”有多少的可选择性,马路和明明就有多少的偏执;“恋爱课”用了多少肯定句,马路和明明就用了多少否定句。“恋爱课”教我们顺从、接纳、适应、快乐,马路和明明却偏要反驳、拒绝、脱离、痛苦。
青春是撕裂才能论证的证明题
我的青春偏爱着痛苦,不知道你是否也一样?
所以我爱马路和明明每次自虐式的表白。把爱情的伤口撕开来,数滴落的鲜血。
离开这个舞台,我们就要拉紧领口,寒风中缩着脖子,坚强着、冷漠着、成熟着。
我的青春乏善可陈。而我在话剧里看到了青春。因为演员声嘶力竭的呐喊;因为乐师也动情地和声,陪着角色们唱着“你是我温暖的手套……我的爱人”;因为明明在跑步机上奔跑,黑影投射出热情和孤注一掷;因为马路在水幕中哭泣,献出最后能献给爱人的所有……有一种疼痛在隐隐发作,不是共鸣,而是因为那种撕裂感的台词、语调和情境,让我想到了青春。
青春是一道证明题。你可以用唯美来证明,用快乐来证明,如果有痛苦和伤害,那伤口就越发铭心刻骨,让人难忘。
绝对、夸张、以偏概全,都是青春。像马路写的诗,一定要用修辞。最后再是直白的抒情——我是多么爱你啊。
一切白的东西和你相比都成了黑墨水而自惭形秽,
一切无知的鸟兽因为不能说出你的名字而绝望万分,
一切路口的警察亮起绿灯让你顺利通行,
一切正确的指南针向我标示你存在的方位。
你是不留痕迹的风,
你是掠过我身体的风,
你是不露行踪的风,
你是无处不在的风。
我是多么爱你啊,明明。
孟京辉似乎一直比较偏爱舞台上的撕吼状态。徐静蕾参演的《我爱XXX》也是孟京辉导演的名作,其中的癫狂、爆发力也通过了台词的撕吼感在表达。那么多的“我爱XXX”,堆积着,只有青春才有这么多的情感,这么强有力的情感……孟京辉的戏剧中,也常能听到摇滚音乐,他自己表示很喜欢崔键的摇滚乐。是的,有一种情感,在鼓噪,要咆哮,那是青春。
我用什么来证明我的青春呢?
我那没有伤口的青春,并非“唯一”的青春,只能在舞台上的青春咆哮时,隐隐地心头一紧。
排比是一种秩序还是一种困境
《恋爱的犀牛》台词里有大量的排比剧,但结构上却没有严整的秩序感。这得益于主干情节之外穿插的恋爱课和红红出场部分。文艺腔调和调侃揶揄结合起来了,感慨时又笑,笑后又哭,喜怒被舞台牵引着。
穿插是一种常用的手法。孟京辉《思凡》里,中国和尚尼姑的故事和《十日谈》里的外国喜剧在一个舞台上合二为一。赖声川《暗恋桃花源》里,悲情的江云二人故事与颇剧喜剧色彩的新编桃花源故事轮流上演。林奕华《包法利夫人》中,琼瑶、林志玲等社会名流和包法利夫人让人眼花缭乱……话剧导演们台词用着排比,结构上却排斥着复沓。不同风格内容的糅合,也许本身就是一种反驳一种推翻。
实验着,用各种方法来解决叙事的困境和生存的困境。《恋爱的犀牛》用唯一性来反对秩序,《暗恋桃花源》用不相协调的悲喜剧来挑战秩序。它们对现代社会中人群的生存状态与生存困境的一种有意或无意的探究与关照。
可是,你看,我们还是在用排比句。
这也许说明,我还在这个秩序里,这个困局中。
——献给青春,《恋爱的犀牛》
2010年1月4日,我在北京。太阳很暖的样子,天空却飘着扬扬的雪——该是雪霰吧。我抬头,那盐粒一样的、纯洁的、细密如你的心思的白雪,向我的脸颊扑过来,我想起了你。不自觉,在心里哼起了《恋爱的犀牛》里那首每次听都想哭的歌——
你是不同的,唯一的,柔软的,干净的,天空一样的,
你是我温暖的手套,冰冷的啤酒,
带着阳光味道的衬衫,日复一日的梦想。
你是纯洁的,天真的,玻璃一样的,
什么也污染不了,什么也改变不了,
阳光通过你,却改变了自己的方向。
我的爱人,我的爱人,我的爱人……
人人都是偏执的犀牛,你是不是也只有一个方向
你知道图拉吗?图拉是马路的犀牛,一头黑犀牛。你总会说错话剧的全名。一会儿是“冲动的犀牛”,一会儿是“愤怒的犀牛”。我会笑着对你说,“不是不是,是《恋爱的犀牛》!”犀牛的恋爱又如何?“跟白犀牛合不来,对河马也没有好感”。普通、挑剔、偏执。这就是它,是他,是她。
这个故事很简单,无非是庄周爱上蝶,而蝴蝶不愿意。动物饲养员马路爱上了女邻居明明,而明明爱的是陈飞。无论马路为明明做什么,明明都不为所动,就好像,无论明明为陈飞做什么,陈飞都无动于衷。马路为明明有多癫狂,明明为陈飞就有多癫狂。马路用尽各种方法也无法获得明明的爱情,在绝望中,他以爱情的名义将明明绑架,并在她的面前杀死了自己最心爱的犀牛图拉,挖出犀牛心来表达自己的爱情。
爱情是一个循环的怪圈,有人拿去,却是另一个人来偿还,如果是一曲华尔兹,那么你转过来,就可以发现另一个人微笑着站在正确的位置等待。可是《恋爱的犀牛》的舞台上,每个人都只有一个方向。图拉的方向是一直没能来到动物园的非洲黑犀牛,它不愿意与其他生物沟通,固执而孤僻;马路的方向是明明;明明的方向是陈飞。明明啊明明,要知道,阳光都会为你的单纯而改变,你的眼光为什么不会折射呢?
我的爱人,你说,冲动、愤怒、和偏执,哪一个词更适合你呢?当你冲动时,你在偏执,当你愤怒时,你在偏执。我要说的是,在我眼中,你也是个偏执狂。什么也污染不了,什么也改变不了。哦,我要说的就是这个,唯一性。
唯一是偏执的一部分,是选择权的放弃。这本是个选择过多的时代。“我们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我们有太多的东西要学,我们有太多的声音要听,我们有太多的要求要满足。”可偏执狂在多种选择面前只需要一种选择。可选择的面越广,选择权力越大,最后仍坚持选一时,偏执狂的执著便愈加明显。马路给了明明这样的选择权力,给予得真诚、热烈、辛酸、悲壮、绝望和神经质。其实,明明何尝不也如此,只是,那个对象是另外一个人。
当众人都期待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钟在戏剧末尾敲响,人们认为它巍然屹立,坚不可摧,如同偏执狂的爱情;当为大钟发行的彩票奖金降临到马路身上,故事也将结束了。在人们看来,马路能给予明明的选择权力达到了顶点。而明明仍然决绝地拒绝了身价不菲的马路,拒绝了他的幸运和他能给她的幸福。两个偏执狂的执拗都表达到了顶点。马路那段独白,终于将性格脱离了爱情,他说:“我开始怀疑自己,怀疑我对她的爱情,怀疑一切……什么东西能让我确定我还是我?什么东西让我确定我还活着?——这已经不是爱不爱的问题,而是一种较量,不是我和她的较量,而是我和所有一切的较量。我曾经一事无成这并不重要,但是这一次我认了输,我低头耷脑地顺从了,我将永远对生活妥协下去,做个你们眼中的正常人。”唯一不能成为唯一,那就什么都归零吧。于是马路绑架了明明,牵着图拉来到明明面前,把图拉的心和自己的心作为最后能给予的表白剖出来。作为一个普通人还能为爱做什么呢?够了,一切都到极至了。就像那首情诗终于也完成了。能做的都做了,偏执狂走到了黄河尽头,心平气和。那个唯一的方向也到了尽头,触碰到了命运正徐徐降落的幕。
有多少台词,出现在马路和明明的黄昏、清晨、无法如眠的深夜,于是在之后的每一个场景里让我回忆咀嚼。为了不做一个正常人,这是否是每一个偏执狂坚持的理由?杜拉斯说“迷恋是一种吞食”,而我,我只想成为你眼中不同的那个人,并固执地以为“爱情是一种吞食”。
如果要我说下去,我只会继续说——“不”
“但是这一次我认了输,我低头耷脑地顺从了,我就将永远对生活妥协下去,做个你们眼中的正常人——”这句话没有结束,马路接着说,“从生活中攫取一点简单易得的东西,在阴影下苟且作乐,这些对我毫无意义,我宁愿什么也不要。”
“我偏不。”这是《恋爱的犀牛》里角色常给人的印象。哦,这也是金庸《白马啸西风》里李文秀的决绝。这个美丽的姑娘骑着白马回江南,江南有燕子、柳树、桃花,有英俊的少年,倜傥的少年,可这个姑娘说,“我偏不喜欢。”
“我偏不”是爱情的句式吗?
“忘掉她,忘掉她就可以不必再忍受,忘掉她就可以不必再痛苦。忘掉她,忘掉你没有的东西……忘掉别人有的东西,忘掉你失去和以后不能得到的东西,忘掉仇恨,忘掉屈辱,忘掉爱情,像犀牛忘掉草原,像水鸟忘掉湖泊,你地狱里的人忘掉天堂,像截肢的人忘掉自己曾快步如飞,像落叶忘掉风,像图拉忘掉母犀牛。忘掉是一般人能做的唯一的事。但是我
决定不忘掉她。”
“我就是不要你的钱,你能强迫我吗?我就是受不了你那副圣人似的面孔,我不爱你,我不想听见你每天在我耳旁倾诉你的爱情,我不想因为要了你的钱而让你拥有这个权力,听懂了吗?”
“不”,是被爱者对施爱者的拒绝,也是施爱者对新选择的拒绝。人们有一万个理由让明明爱马路,让马路爱红红,可他(她)只要一个理由就可以不爱。愈是天经地义地应该去这样做,偏执狂就不会这样去做。“不”,这个否定的词语,它的意义在于叛逆,在于“我”,在于“我”才是故事的权威,我可以选择“是”,也可以选择“否”,而我,我偏爱的是否定句。而“决定不忘掉”是比“决定爱”需要更大的勇气与决绝的。
推销牙膏那一节里,马路等人对推销牙刷者百般刁难,不是将顾客对推销者那一点点选择权发挥到了极至吗?
当我是权威,我拥有权力,那么,你听我说——“不”“不”“不”。
穿插的“恋爱课”总是评论者口中的诟病。什么无厘头,什么恶搞,逮着什么就拿什么开涮,脱离剧情且冲淡了话剧的思想深度。但我不认为“恋爱课”是完全无用的和脱离的。
“恋爱课”讲的是我们可以有选择,可以有多个选择对象,可以有多种选择方法,爱情,不是一个信仰,而是一个可以用技巧速成达到的目的。第一次“恋爱课”主题为“倾诉”,恋爱教授所强调的,是倾诉的技巧性与说服力。第二次“恋爱课”的主题为“抛弃”,提出“恋爱标准化”概念,以冰冷的标准代替个人的情感需求,抛弃自我或他人的内心世界。“恋爱课”中的恋爱多么容易达成,马路和明明的爱情就多么难以实现;“恋爱课”有多少的技巧,马路和明明就有多少的坚持;“恋爱课”有多少的可选择性,马路和明明就有多少的偏执;“恋爱课”用了多少肯定句,马路和明明就用了多少否定句。“恋爱课”教我们顺从、接纳、适应、快乐,马路和明明却偏要反驳、拒绝、脱离、痛苦。
青春是撕裂才能论证的证明题
我的青春偏爱着痛苦,不知道你是否也一样?
所以我爱马路和明明每次自虐式的表白。把爱情的伤口撕开来,数滴落的鲜血。
离开这个舞台,我们就要拉紧领口,寒风中缩着脖子,坚强着、冷漠着、成熟着。
我的青春乏善可陈。而我在话剧里看到了青春。因为演员声嘶力竭的呐喊;因为乐师也动情地和声,陪着角色们唱着“你是我温暖的手套……我的爱人”;因为明明在跑步机上奔跑,黑影投射出热情和孤注一掷;因为马路在水幕中哭泣,献出最后能献给爱人的所有……有一种疼痛在隐隐发作,不是共鸣,而是因为那种撕裂感的台词、语调和情境,让我想到了青春。
青春是一道证明题。你可以用唯美来证明,用快乐来证明,如果有痛苦和伤害,那伤口就越发铭心刻骨,让人难忘。
绝对、夸张、以偏概全,都是青春。像马路写的诗,一定要用修辞。最后再是直白的抒情——我是多么爱你啊。
一切白的东西和你相比都成了黑墨水而自惭形秽,
一切无知的鸟兽因为不能说出你的名字而绝望万分,
一切路口的警察亮起绿灯让你顺利通行,
一切正确的指南针向我标示你存在的方位。
你是不留痕迹的风,
你是掠过我身体的风,
你是不露行踪的风,
你是无处不在的风。
我是多么爱你啊,明明。
孟京辉似乎一直比较偏爱舞台上的撕吼状态。徐静蕾参演的《我爱XXX》也是孟京辉导演的名作,其中的癫狂、爆发力也通过了台词的撕吼感在表达。那么多的“我爱XXX”,堆积着,只有青春才有这么多的情感,这么强有力的情感……孟京辉的戏剧中,也常能听到摇滚音乐,他自己表示很喜欢崔键的摇滚乐。是的,有一种情感,在鼓噪,要咆哮,那是青春。
我用什么来证明我的青春呢?
我那没有伤口的青春,并非“唯一”的青春,只能在舞台上的青春咆哮时,隐隐地心头一紧。
排比是一种秩序还是一种困境
《恋爱的犀牛》台词里有大量的排比剧,但结构上却没有严整的秩序感。这得益于主干情节之外穿插的恋爱课和红红出场部分。文艺腔调和调侃揶揄结合起来了,感慨时又笑,笑后又哭,喜怒被舞台牵引着。
穿插是一种常用的手法。孟京辉《思凡》里,中国和尚尼姑的故事和《十日谈》里的外国喜剧在一个舞台上合二为一。赖声川《暗恋桃花源》里,悲情的江云二人故事与颇剧喜剧色彩的新编桃花源故事轮流上演。林奕华《包法利夫人》中,琼瑶、林志玲等社会名流和包法利夫人让人眼花缭乱……话剧导演们台词用着排比,结构上却排斥着复沓。不同风格内容的糅合,也许本身就是一种反驳一种推翻。
实验着,用各种方法来解决叙事的困境和生存的困境。《恋爱的犀牛》用唯一性来反对秩序,《暗恋桃花源》用不相协调的悲喜剧来挑战秩序。它们对现代社会中人群的生存状态与生存困境的一种有意或无意的探究与关照。
可是,你看,我们还是在用排比句。
这也许说明,我还在这个秩序里,这个困局中。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