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国庆造景雕塑所想到的
东单路口的东南角,摆放着一组花卉造景,最大的特点就是,把黄河的水景给微缩之后呈现了出来。在电视里看上去,觉得那个瀑布的质感很神奇,难到真是把水里掺上泥沙,模拟黄河的水质吗?站到跟前仔细一看,原来是瀑布的背景渲染成泥沙黄的颜色,而且还有小沟壑的纹理,水还是清水,远看上去,还真像是母亲河里奔涌翻动的大黄汤子。

水景跟前,鲜花蔓地,有骏马奔腾,有拉船的纤夫剪映,有颗粒爆满的庄稼。游人如织,特别是摆放标牌的水景正中位置,大家都很有秩序的排队,轮流拍照留念。在特定的钟点,水景上还会氤氲出蒙蒙的雾气,并奏响黄河之歌。汩汩的水声中,仿佛可以听到历史的隆隆声,听到战争的拼杀声,听到万马奔腾之声,听到神州大地上万物生灵的呐喊。在代表着国家形象的长安街上,看到此情此景,我相信,确实能够让大多数人萌生出一种宏大的家国情怀。

同样一组景观,在转悠到背面之后,感触就大为不同了。冷冷清清的,绝没有一个驻足的游人,更没有拍照、合影的,仅有一位正在休息的工人老太,蹲坐在马路牙子上,似乎那高亢激昂的音乐,也没能翻越过这座小山,没能在这老太身边妆点出丝毫节日的氛围。这背面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都只是静静的矗立在它们该在的地方,像为数更多、默默耕耘的人们那样,平凡的生活在自己的一方之地,他们不是什么“代表”,也没有什么特殊的身份,国家的组成绝对有他们的一份子,但他们没有任何理由,在某个值得庆祝的历史节点,被请上宏大的“城楼”,接受检阅,“贡献”这两个字的每一个笔画,似乎都写不到他们身上。那位蹲坐休息的老者与我,都是这样的,都是宏大与荣耀小山背后的芸芸众生。 那小山背后的花草,让我看乐了。我敢说,要不是因为节日,某一类草与某一种花,绝不会在自然里并肩矗立,就像是博物馆里的标本,北极熊与企鹅站在冰天雪地的背景中,让大家已然司空见惯,可不能细琢磨,熊和企鹅是怎么想的呢?看着这漫山的花草,让我想起了另外一种场景。它们都是各地方、各领域的代表,被安排站在方便合影的台子上,等待着元首们的接见,他们也许就跟这小山上的花草一样,来自不同的海拔,不同的地域,有在大山中默默镇守的士兵,有在荧幕前光鲜亮丽的艺人,有垂垂老去的长辈,有未曾开花的少年,他们站在一起,也可能像北极熊与企鹅一样尴尬。 这次阅兵,绝对是扬我国威、震慑外敌的大舞台。我欣赏新闻采访中一个坦克班长的话,他大概是说:“我们接受检阅的队形,就是战斗队形,接受检阅的状态就是战斗状态,受检完成后,我们的所有装备,都可以直接开赴战场”。这种自信是国力强大的表现,东风导弹打击范围可以覆盖全球。 但在这次阅兵表现出来的细节里,除了这种“覆盖全球”的强大,我还感受到了另一种强大。这第二种强大,叫做“实用主义,以民为本”。

海淀的某个公园里,我见到过一个庞然大物,那是2019年建国70周年大庆时,留下来的一组花车。经过六年的时光,当时万众瞩目的花车,已经锈迹斑斑、破败颓废得像一堆垃圾了,再也没有人去看它,去搭理它,它只为庆祝活动而生,于一个个民众而言,它并没有更大的价值和意义。今年的阅兵,实用主义的设想就是另一种强大,留下来的观礼座椅,被拉进了各大公共场所。我相信不论过多久,与民有用的永远不会过时,不会失去生命力。从只为庆祝活动而生的形式主义,到以民为本的实用主义,这就是我理解的另一种强大,因为只有足够强大了,才能想到每一个人。

这种实用主义、关注个人的观点,我认为从宏观层面放到微观层面,同样适用。记得原来单位某次搞活动,活动完成之后留下来了一个很漂亮的磁瓶子,绝对是有证书的大师作品。但活动公司赠送给我们时,仅仅是表示赠予我们整个团体,我们派个代表去参加赠送仪式。之后,那个瓶子就像是那辆花车一样,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了,甚至之后还嫌它摆在那里碍事儿。它既不属于某个个人,也不惠及到某个个人,纯纯是个摆设,为了活动而生,之后就死了。 08年奥运会时,刚刚跟张艺谋合作过电影《千里走单骑》的日本男演员高仓健,赠送给了奥运筹备组一件礼物,是一把日本短剑,张艺谋代表整个团体接受了礼物,并且把这把剑摆放到自己办公桌的背后隔板之上,见证友谊、鞭策自己、鼓励同僚。这把剑虽然被束之高阁,但因为它被赠送了某个个人,而不是虚无的整个团体,它反而在实用性上并没有被束之高阁,它是实用主义的东西。 十一国庆之后,长安街上所有的花卉造型都会撤掉了,城市的街巷又会恢复平时的样子。我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刨除这些用于节日庆祝的雕塑作品不算,北京有什么城市雕塑能够代表这个城市?或者说,北京有哪些让人们印象深刻的城市雕塑么? 我问了家人这个问题,得到的恢复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啊!嗯。。。在我的理解上,那是一个建筑,虽然上面有浮雕,算是雕塑的一种,但那整体是一个建筑,我的问题里关注的是纯粹的雕塑,主题不限,是人,是物,是形象的或者抽象的,是大是小,是古代的是现代的,都可以。 后来,有人又提到了伟人雕像。对,这一定是北京城市雕塑里面最重要的一个主题。但那仍然不是我所关注的,原因有两个。其一,伟人雕塑并不一定是北京的独有代表,伟人的家乡有更大的伟人雕塑。其二,我划定的范围更偏向于“北京”,并不太想偏向于“首都”,这两者之间有一点区别,如果把都城的这个帽子给摘掉,作为一个普通城市而言,有什么特色的雕塑吗?

如果在思考这个问题时,不把北京当做首都来看待。那除了伟人雕塑之外,农展馆、首都体育场、展览馆这种地方的那些“时代”雕塑,反应工农兵题材的,也全都不算在内。北京还有什么代表性的城市雕塑吗?

我可能第一个想到的是北土城那块儿的“熊猫环岛”,当然那个大熊猫的雕塑早就拆除了。顺着这个思路继续想,望京也有熊猫雕像,这些熊猫元素应该是源自于九几年的亚运会。但熊猫可是四川的特产啊,这不能算。 之后,我想到了颐和园的铜牛,卢沟桥的狮子,还有万宁桥的镇水兽,这些城市雕像应该能够作为北京这座城市的代表,因为这些雕像全都源自于古代帝王都城的基因,北京是六朝帝都,这一点确实比较特殊。可中国的古代都城可不少啊,南京、西安、洛阳、邯郸、开封,带着帝都基因的城市比比皆是,这也不能算是北京相对独有。

再之后,我想到了王府井、大栅栏、天桥这些地方的人像雕塑,洋车、叫卖、卖艺、小商贩的雕塑,这些雕塑反应了北京的市井文化,大多数还都是灭绝了的市井文化。天桥文化广场上的天桥八大怪的那组雕塑。人像刻画得栩栩如生,通过雕塑人肢体动作和表情,让旧社会市井气息扑面而来。 这算得上是北京比较有代表特色的城市雕塑。但这类市井雕塑,天津也有。

北京就没有不出其右的城市雕塑吗?我实在想不出了。 也许,大街小巷里的雕塑真的不少,住在每个城区里的百姓,都有一些从小看到大的雕塑。比如,我就有一个印象深刻的雕塑,柳荫公园里的骑牛牧童,小时候我没少趴在牛背上玩耍,有时把两腿插到两个牛犄角弯成的圈圈里,有时爬上牛背,去抢夺牧童手里的竹笛。

海淀区会城门公园里,有一个纪念雕塑,那是为了纪念一位公交车售票员而立的,他名叫曹振贤。1980年的春节期间,他勇斗歹徒而殉职,是个城市英雄。这个雕塑,绝对算得上是北京城市雕塑里的代表,但这就是属于这座城市故事,虽然没有多少人知道。

还有一个北京独有的雕塑,我是上网查询时才知道的。在正阳门城楼下的地面上,镶嵌这一块铜的地标——中国公路零公里标志。这让我联想到了秦始皇时期,遍布中国的驰道,在那时,这种地标应该设立在咸阳。而现在被放在了北京,其原因也绝对是强调北京是首都这个事实,把首都当做全国公路里程的起点,也是国际惯例。

看来,不论探讨什么问题,想要完全把首都与北京分开讨论,是及其困难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