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比较懒二
最近比较懒二
原来说到最近越发不知道读什么书好了。身边并非不是没有书可读,而且现在网购起来还很方便。相反,是可以选择的书太多,花多眼乱,往往更难入手。刚好我又不是拿起一本书都可以读下来的人,如果随便买一堆书回来浏览一会就不看了,那是花了银子还不算,精力时间的也是消费了许多。
现在书市上的是琳琅满目了,不过多是商业推销的本子,至于好书,我的经验是,她们总是隐藏在某个角落里,不蔓不枝的,等着有心人去发现。
这段日子就特别的喜欢看到有人谈论书籍的文章,那种上了一定的年纪,在专业领域专业水平过硬、有一定的知名度,人品比较好,算是德艺双馨的长辈吧,看到他们谈到自己读书的经历,分享读书的方法,推荐一生有益的图书,着实痛快。
上海证券报有个名叫时寒冰的首席评论员,最近是很迷他,将他的博客看了个遍,到了言不离寒冰的境地。他天才的判断和胆魄是惊人的;他对公平正义的执著信念及大爱的胸怀又是那么感人至深。
他通过自己的分析,准确的判断提出伊拉克战争开战准确到某日的时间、判断朝鲜战争不可能开打的原因、2008年当世界经济哀鸿遍野一片通缩的时候他在写的书《中国怎么办里》预言了世界性的通货膨胀即将来临及冰岛不会是第一个被债务危机攻击的国家(后来众所周知,迪拜、希腊都惨不忍睹,西班牙等国也起了风浪)、2010年准确的判断欧元保卫战将在5月打响并预言世界正处在一个新的经济周期和军事周期之上……他天才预言家的本事不断的显现出来。
他说,这一切并不困难,只要多读书就是了。
谈及自己的读书的方法,他提出“思考•后半本”(即指字面上没有写出来的内容)的读书心得。如我们小时候语文课本里有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文中有力的抨击了北洋段祺瑞军政府残暴和血腥,因为1926年3月18日,北洋政府镇压徒手请愿的学生,打死47人,女学生刘和珍是其中之一。
我们知道的内容就是这么些了。可是背后的故事还有(摘自原文):“段祺瑞赶赴现场,长跪不起,请求赎罪,并从此开始终生吃素。随后,段祺瑞处罚凶手,颁布“抚恤令”。而且,段祺瑞政府并未干涉媒体报道此事,以至于各种谴责和抨击之声不绝于耳。当时的国会和司法,亦召集非常会议,通过了屠杀首犯“应听候国民处分”的决议。京师地方检察厅认定:“此次集会请愿宗旨尚属正当,又无不正当侵害之行为,而卫队官兵遽行枪毙死伤多人,实有触犯刑律第三百十一条之重大嫌疑。”社会压力最终导致执政的国务院总辞职,段祺瑞亦承担全部责任,辞去所有职务退居天津,每日吃斋、诵经、看书、下棋,撰有《正道居集》、《正道居诗》。1936年,身患胃病,十分虚弱,“医生劝他开荤以增加营养,他仍执意不肯:‘人可死,荤不可开。”
后来,又看到被称为“六不”总理(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一生没有不动产)的段祺瑞的遗嘱:
余年已七十有余,一朝怛化,揆诸生寄死归之理,一切无所萦怀,惟我瞻四方,蹙国万里,民穷财尽,实所痛心,生平不喜多言,往日曲突徒薪之谋,国人或不尽省记,今则本识途之验,为将死之鸣,愿我国人静听而力行焉!则余生虽死犹生,九原瞑目矣。国虽微弱,必有复兴直道,亦至简单。
勿因我见而轻起政争,勿尚空谈而不顾实践,勿兴不急之务而浪用民财,勿信过激言行之说而自摇邦本。讲外交者,勿忘巩固国防;司教育者,勿忘保存国粹;治家者,勿弃国有之礼教;求学者,勿鹜时尚之纷华。
本此八勿,以应万有,所谓自力更生者在此,转弱为强者亦在此矣。余生平不事生产,后人宜体我乐道安贫之意,丧葬力崇节简,殓以居士服,毋以荤腥馈祭。
这是一个军阀的另一面,临终前还在关注民族前途,还在体恤百姓疾苦“勿兴不急之务而浪用民财”……”
读一本书,如果不读书后的故事,很容易就会被作者的局限性和读者自己的局限所误导,得不到全面的信息。
现在我无论是读整本的书还是读新闻信息,也更注重挖掘文字之外的信息。这样是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后来他又写了一篇《读书心得2:如何最快地汲取营养》文章,继续分享他读书的体会和方法,给了我很多的启示。如读书前要想想自己写这么一本书会怎么写,要用书本的前言、提纲快速系统的了解书本的内容,同一类问题的几本书一起读更能得到全面的知识,读书要有与作者对话的想法、有想法要记下来。其中还提到如何让儿童享受读书的乐趣培养阅读的能力。
原来说到最近越发不知道读什么书好了。身边并非不是没有书可读,而且现在网购起来还很方便。相反,是可以选择的书太多,花多眼乱,往往更难入手。刚好我又不是拿起一本书都可以读下来的人,如果随便买一堆书回来浏览一会就不看了,那是花了银子还不算,精力时间的也是消费了许多。
现在书市上的是琳琅满目了,不过多是商业推销的本子,至于好书,我的经验是,她们总是隐藏在某个角落里,不蔓不枝的,等着有心人去发现。
这段日子就特别的喜欢看到有人谈论书籍的文章,那种上了一定的年纪,在专业领域专业水平过硬、有一定的知名度,人品比较好,算是德艺双馨的长辈吧,看到他们谈到自己读书的经历,分享读书的方法,推荐一生有益的图书,着实痛快。
上海证券报有个名叫时寒冰的首席评论员,最近是很迷他,将他的博客看了个遍,到了言不离寒冰的境地。他天才的判断和胆魄是惊人的;他对公平正义的执著信念及大爱的胸怀又是那么感人至深。
他通过自己的分析,准确的判断提出伊拉克战争开战准确到某日的时间、判断朝鲜战争不可能开打的原因、2008年当世界经济哀鸿遍野一片通缩的时候他在写的书《中国怎么办里》预言了世界性的通货膨胀即将来临及冰岛不会是第一个被债务危机攻击的国家(后来众所周知,迪拜、希腊都惨不忍睹,西班牙等国也起了风浪)、2010年准确的判断欧元保卫战将在5月打响并预言世界正处在一个新的经济周期和军事周期之上……他天才预言家的本事不断的显现出来。
他说,这一切并不困难,只要多读书就是了。
谈及自己的读书的方法,他提出“思考•后半本”(即指字面上没有写出来的内容)的读书心得。如我们小时候语文课本里有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文中有力的抨击了北洋段祺瑞军政府残暴和血腥,因为1926年3月18日,北洋政府镇压徒手请愿的学生,打死47人,女学生刘和珍是其中之一。
我们知道的内容就是这么些了。可是背后的故事还有(摘自原文):“段祺瑞赶赴现场,长跪不起,请求赎罪,并从此开始终生吃素。随后,段祺瑞处罚凶手,颁布“抚恤令”。而且,段祺瑞政府并未干涉媒体报道此事,以至于各种谴责和抨击之声不绝于耳。当时的国会和司法,亦召集非常会议,通过了屠杀首犯“应听候国民处分”的决议。京师地方检察厅认定:“此次集会请愿宗旨尚属正当,又无不正当侵害之行为,而卫队官兵遽行枪毙死伤多人,实有触犯刑律第三百十一条之重大嫌疑。”社会压力最终导致执政的国务院总辞职,段祺瑞亦承担全部责任,辞去所有职务退居天津,每日吃斋、诵经、看书、下棋,撰有《正道居集》、《正道居诗》。1936年,身患胃病,十分虚弱,“医生劝他开荤以增加营养,他仍执意不肯:‘人可死,荤不可开。”
后来,又看到被称为“六不”总理(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一生没有不动产)的段祺瑞的遗嘱:
余年已七十有余,一朝怛化,揆诸生寄死归之理,一切无所萦怀,惟我瞻四方,蹙国万里,民穷财尽,实所痛心,生平不喜多言,往日曲突徒薪之谋,国人或不尽省记,今则本识途之验,为将死之鸣,愿我国人静听而力行焉!则余生虽死犹生,九原瞑目矣。国虽微弱,必有复兴直道,亦至简单。
勿因我见而轻起政争,勿尚空谈而不顾实践,勿兴不急之务而浪用民财,勿信过激言行之说而自摇邦本。讲外交者,勿忘巩固国防;司教育者,勿忘保存国粹;治家者,勿弃国有之礼教;求学者,勿鹜时尚之纷华。
本此八勿,以应万有,所谓自力更生者在此,转弱为强者亦在此矣。余生平不事生产,后人宜体我乐道安贫之意,丧葬力崇节简,殓以居士服,毋以荤腥馈祭。
这是一个军阀的另一面,临终前还在关注民族前途,还在体恤百姓疾苦“勿兴不急之务而浪用民财”……”
读一本书,如果不读书后的故事,很容易就会被作者的局限性和读者自己的局限所误导,得不到全面的信息。
现在我无论是读整本的书还是读新闻信息,也更注重挖掘文字之外的信息。这样是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后来他又写了一篇《读书心得2:如何最快地汲取营养》文章,继续分享他读书的体会和方法,给了我很多的启示。如读书前要想想自己写这么一本书会怎么写,要用书本的前言、提纲快速系统的了解书本的内容,同一类问题的几本书一起读更能得到全面的知识,读书要有与作者对话的想法、有想法要记下来。其中还提到如何让儿童享受读书的乐趣培养阅读的能力。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