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

“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这是一句让我反复思量的话。如果我说这句话出自《无量寿经》,你会觉得惊讶吗?事实上就是如此,这句话是地地道道的佛经。 想来,这句话揭示了一个人人都难以接受的事实,那就是:每个人其实都是极其孤独的,因为并没有任何人真正在关心你,所有的关心只是在关心各自的欲望幻象。哪怕在最亲密的关系中也是如此。 想来,这可能是人最难接受的一个事实,为什么这个世界并没有人真正关心你?因为每个人关心的都只是自己的欲望幻象,而所谓的关心别人不过是那个别人与你的欲望幻象有关,所谓的被关心也是因为你与别人欲望幻象有关。 在爱情关系中是如此。你被关心只是因为你与关心者的欲望幻象有关,同时你愿意投入也因为对方与你的欲望幻象有关,而你们的欲望幻象是错位的、是并不相同的,你们只是因为欲望症状而发生了欲望勾连。 拉康说,性关系不存在。他与这句佛经在说同一件事,就是说:一切欲望关系都是一场误认,误以为发生了关系,其实没有关系,欲望只是在独自做梦。人们误以为给与了对方什么,其实给的永远不是对方想要的,也无法给到对方想要的。 这样说可能还不够清楚,用客体关系学派的理论再说一遍吧。客体关系学派有个出生创伤理论,认为人人都因为出生时候被抛出母体、被割断脐带而形成了根本的创伤,他们称之为出生创伤,这个创伤里面有被抛弃的创伤、有丧失与整体连接的创伤,也有丧失客体关系的创伤,还有丧失全能感的创伤…… 后来,因为母亲的养育才让这种断裂与丧失被掩盖,但是在母子分离、亲人分离和其他所有分离中,这个根本创伤总会会激活,因此人总是在寻找一个替代性的对象,获得一种替代性的客体关系,获得一种替代性的整体感,因此人寻找爱情、寻找事业、寻找理念、寻找信仰、寻找一切能让自己找回完整感的客体,这些寻找背后都贯穿着寻找一个丧失客体的欲望,都暗藏着找回那种曾经丧失的整体感、全能感和共生一体的关系。 可是,那个母体永远不可能再联结,那个子宫不可能再次回去,那个丧失的客体不可能再次寻回。所以,普鲁斯特要写《追寻逝去的时光》,因为那根本无法追回,所以只好去回忆。 因此,可以说,我们所有的欲望关系其实都是在找回某种回忆,找寻某种替代客体。因此,所有的欲望关系中的双方,都不可能给到对方最想要的那个满足,永远都是在错位中给到一种替代性的满足。 那么有人说,爱情关系如此,亲情关系会好些吧?因为亲情关系是割不断的呀!实际上,看透了亲情关系那份割不断的欲望关系背后的欲望转化,你可能更加绝望。 因为,你的出生是父母欲望症状的产物,他们无意识的欲望症状交合生成了你,他们把自己的无意识欲望症状问题无意识地转移给你,无意识地驱动你找到它们困惑的问题。 幸运的时候,他们不会让你有亏欠感,不把你当做投资产品,但是他们无意识的欲望症状还是会被你捕捉,成为你一生探索的原动力,成为你一生的议题,也成为你的欲望症状。你以为在做自己,其实在做父母欲望症状的奴隶。你以为你们有关系,其实是一种欲望症状的工具关系,还是一种错位误认关系。 不幸运的时候,他们会把你当作一项割不断交易关系的投资品,试图制造各种亏欠感,让你感觉要用一生去还债,去汇报他们的养育与投资,因为他们给了你生命。于是,你意识与无意识都被当成他们的欲望转移工具,有意无意都在承担他们的欲望症状,成为帮助他们实现欲望转化的出路,成为他们百分百欲望症状。 这就是说,当你成为父母的欲望症状和欲望工具,你就是和他们是一体的、共生的、相同的,你跟他们的关系就是自己和自己欲望症状外化形式的关系,你和父母就是自己和自己的关系。当你开始走出父母的欲望症状,走出父母的欲望,开始寻找你自己的欲望的时候,你确实开始分离并成为自己,但从此以后你和父母就不再有关系,你们在各自欲望幻象中走向隔离,成为欲望幻象世界的陌生人。 因此,拉康派精神分析认为,孩子是父母的欲望症状,也是父母欲望症状的转移,还是父母欲望症状的解药。每个孩子一生都在承受父母的欲望症状,还要给父母寻找欲望症状的出路。然后在寻找途中,又与别人发生新的欲望关系,生成新的欲望误认,创造新的欲望种子。如此,生生不息,在欲望症状中沉迷。 这就是说,欲望关系给我们一种好像真有关系的幻象,实际上所有欲望关系中的人都是孤独的,所有人只是在自己的欲望幻象中苦苦挣扎或者欢乐地奋斗,到头来都会发现一切都是一场空无,都是关系的误认,都是欲望幻象的互相误认,都是用关系维持的一场欲望幻觉。 既然如此,我们就不要关系了吗?我觉得也不是,因为恰恰是这种欲望关系幻觉让我们可以维持生活的欲望,可以对抗本质的虚无。哪怕一切都是误认,哪怕一切都是空无,我们因为欲望关系还是能够做一个虚空中的美梦。不是吗? 用佛家的话来说,一切存在都是空性,都是无常,都是流变的幻象,这是一个事实。这个事实可以导向孤独,导向虚无,导向绝望,导向无所作为,导向无所谓,导向游戏人生。 但是,这个事实,也可以导向无所畏惧,导向空性智慧,导向容涵一切,导向无所执念,导向奋进有为,导向为善为美。 空性导向一切可能,这给我们自由的基础,也给我们选择的勇气,还给我们容涵的空间。但是,我们也要明白,这一切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我们应该为自己的选择买单,为自己的欲望负责。 我们再看看原话怎么说,《无量寿经》中原话是这样写的:“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善恶变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会见无期。何不于强健时,努力修善,欲何待乎?” 我想,佛经原意可以理解为:既然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那为什么不去努力做一些美好的事情呢?为什么不去创造善呢?为什么不去好好体验这个世界的万千梦幻呢?你还等待什么呢?

-------------------正文完------------------ 本人开设的释梦研习班2025第二期开始报名了,原价6594元的三阶课程限时限前六位可以享六折,若想学习,可以速速报名!报名请联系微信Heraclidai,注明“释梦研习班2025”就可以通过。欢迎参加,一起探索梦境世界! [广而告之]博主的新书《自我的探寻: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的诞生》已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各大网店均有销售,欢迎购买!©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转载请联系邮箱:sidu003@https://douc.cc/2O1Gpy
戴临川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完全无私是最自私的 (5人喜欢)
- 分析诗|人总在为自己的欲望幻象买单 (3人喜欢)
- 分析诗|人间就是体制内 (3人喜欢)
- 分析诗|用一生的时间离开 (6人喜欢)
- 分析诗|爱你是我的一场梦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