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读书笔记(《荒野之境》《古道》)
5月,补完了罗伯特的行走三部曲,去年9月读了《念念远山》,这次读完了《荒野之境》《古道》,至此终于读完了这套在网络上备受赞誉的行走文学系列三部曲。总体上来说,阅读的过程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沉浸,一是因为作者去的地方大多我太过陌生,其观察的很多细节从单位上都和我不在同一维度,脑海中构建画面并不顺畅。二是作为行走文学,其以观察作为思维飘荡的起点,然后不断绵延,形似走神,一步就能跨过空间、时间的隔阂;质如深思,所探讨的主题都有很强的文化背景或历史意义,阅读难度大于自然博物类的书籍。
《荒野之境》是作者探索不列颠群岛各处荒野的记录,作者从山毛榉林出发,走过岛屿、河口、沼泽、风暴海滩、坟墓等十三处景致各异的荒野,再回到山毛榉林中观察山毛榉树,整个行程中作者眼中的景与物不断变化,大脑中更是混杂着博物学的观察,历史学的记录,文学的探究,哲学的思辨,神秘学的斑斓,荒野自然交织人文历史,草木山水连接整个世界,让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宛如一场现实与幻境交织的奇旅。不过对我个人而言,由于对英国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均不熟悉,也兴趣不多,所以常观书如梦,顺着作者的一段段思绪走过,关书即醒,感触不多,只有些浅见。
而这种感觉在《古道》中要弱的多,原因有二,一方面是在这本书中作者用了其在《深时之旅》的写作模式,在每章的开篇,先把其思维飘荡的路径呈现了出来,方便读者跟上节奏,另一方面这次的古道不局限于英国一域,而是选取了包括我们四川第一峰贡嘎雪山在内的世界许多知名古道,相对来说熟悉程度更高,所以即便是差不多的写作手法,给读者带去的体验也是不尽相同的。
《古道》中有两处内容,让我感触很深,一处非常沉重:是作者与巴勒斯坦友人一同徒步加沙郊外的旅程,一路上他们的谈话、他们的担心,仿佛预言了这一地区当下宛如人间炼狱般的景象,作者记录了历史上人物对这里的评价“是一个标记着恐惧与鲜血,罪恶与惩罚的地方,一个不断举行血腥仪式的地带,放眼望去,每一个地方都发生过暴力行径或大屠杀”,不知他们在讨论过去的苦难之时,是否会想到,在不久的将来他们脚下的土地将充斥更多的恐惧与鲜血。
另一处则充满向往:是圣地亚哥一处号称世界上最奇特的图书馆,图书馆中的主人叫米格尔,其中的书籍记载的都是他本人几百场的自然徒步之旅,并不是以文字,而是米格尔在那次旅途中收集的天然物件:海藻、蛇皮、云母片、石英晶体、海豆、被雷劈焦的松木板、灰山鹑的翅膀、苔藓枕、琢磨过的燧石、管状的黄铁矿、花粉、树脂、橡果壳斗、各种树叶等等,在这间奇妙的图书馆中有一个颇具神秘学色彩的仪式,你可以随机选择三本书(米格尔的夫人认为这是书在选择你),来代表你的“过去”“现在”“未来”,这一奇特的仪式能让你心中的思虑与三场各部相同的旅途中的“收获”相遇,至于能产生什么样的回响,可能只有等自己亲手翻阅这些特别的书籍后,才能真正的有所感触吧。
总得来说,行走文学三部曲的精髓都在于作者步履之间的思考,这些思考带给读者的价值不仅是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还在于其引导人们以一种富有深度的模式去走入自然,去观察、感受、思考,去感受人与世界的连接,正如在《古道》的最后,作者随着五千年前原始人留下的脚印一路前行,在讲述这些脚印产生的过程中,思考着人类文明前行的印记,他们这些痕迹当成故事来阅读,并称其“不是墨印的,而是脚印”,他沿着存留的痕迹走到了终点,并在夕阳下回望,看着这条既短小,也漫长的来时路。这种感觉令人神往,不禁让人想立即合上书本,走入自然,来一场如梦似幻的行走之旅,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去收集、去阅读大地上的“非墨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