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生长
早晨跑步的时候,听到了一个采访,谈论关于代际创伤的故事,采访华人作家李翊云,她的两个儿子都选择在10多岁的时候卧轨自杀。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李翊云的外婆有神经问题,李翊云的妈妈情绪暴躁,李翊云自己有情感障碍。情感疏离。无法感知自己的儿子的爱的需求。
李翊云在文章里谈到,当小儿子把手放在她的手上,她不知道这是一份什么感觉。
爱的链接被阻断,每一代都在疏离中长大,带着伤痕和无助。
作为一个被爸爸妈妈爱大的孩子,当我开始长大,接触到朋友,恋人,他人的情感。才知道很多人的内心深处都伤痕累累。形形色色的人格问题。
无论是怎样的问题都是内心感知的折射。
这些带着伤痕的人,給人生添加了各种挣扎,纠结,以及疏离和冷漠。
所谓回避性人格,回避性依恋,都是带着痛苦的底色来链接世界。他们看到的世界和他人的世界不同。
本来自然而然的事,在他们那儿满了警惕,提防,无法信任,他们的生命感知里充满了危险和恐惧。他们太害怕了,而这份怕只是一种深埋于潜意识的感知不到爱的感觉。
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那一片天地里,对于各种被封印的人,要开启心智,对他们来说犹如重生一样艰难。他们就好像套子里的人,那个套子就是他们的思维和感知力。
一个感知不到爱和温暖的孩子,日后如何去爱人与人链接呢?他们缺了人性最重要的一课。
只有用圣经上的话来开解:要常常喜乐,凡事谢恩,不住的祷告。在祷告里看见光。阿门!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