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系》摘要和笔记(20250426)
经由差异指涉模范理念的上升价值体系,显然遮盖了一个相反的真相,那便是相对于真实的模范,系列产品的大量结构失调和价值减消。
物品绝不可逃脱朝生暮死和随波逐流的命运。这便是系列产品的基本特性:物品在其中受制于一种有组织的脆弱性。在一个相对丰产的社会,继承稀少性,作为缺乏的向度的,便是脆弱。系列是被人用强制的方式,保持在一种简短的共时状态,和一种可能衰亡的世界中。不可让物品逃脱死亡的命运。不受限制的技术进步无疑会提高物品的使用寿命,而生产策略则倾向于维持物品的低寿命。
因此总的来说,我们对系列中的广大群众提供的是系列中有限的选择——而对少数人提供的则是模范中的无限韵味。对一方提供的是由固定的或是有可能获得的元素所形成的目录——对另一方提供的则是多重的机会。以防是已被标位的价值构成的符码——另一方则是永远新颖的创意。
模范和系列的另一个区别是时间。
事实上,系列相对于模范,不只代表独特性、风格、韵味、历史真确性的丧失,它也代表了时间的真实向度的丧失——它属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空洞质量、负面向度,只是由模范的过时来机械的填充。因为真正在改变的只是模范:系列只是在追随一个一个不断向前消逝的模范。这便是它们的真正的非现实性。【这种模范和系列的差异也可以理解为阶级地位和差异,体现的正是不同阶级的主流文化内容和意识形态。】
我们到底能不能说这是一种异化?此一被引导的个性化体系,就它的整体而言,在极大部分消费者的实际体验中,都被当作是一种自由。
这个体系由一个民主的意识形态来支撑;它希望自己是社会进步中的一个面向:每一个人都有可能一点一点的达到模范,持续的社会地位上升,使得社会各阶层一个一个的,继而全部的晋升到最豪华的材质,而且由差异到“个性化”的差异,更接近绝对的模范。
通过技术进步的弧线,仿佛激动着体系的动力,并不能阻止体系在其自身之内成为固置而稳定。所有的东西都在运动,都在随时变化、变形,但实际上什么也没有改变。这样的社会,把自己投入技术进步之中,完成了所有可能的歌名,但那只是在它自己之中的革命。它的生产力增加了,却不能带来任何结构性的改变。——“第七章 模范与系列”
今天所有的事物在生活的体验中都好像是信用待付的物品,都像整个社会在借债,而这笔债款永远都有可能被再次商讨、永远在变化之中,受制于周期性的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它是一个基本意识形态中的概念,信贷也不只属于经济制度:它是我们社会的一个基本面向,一项新的伦理。
总结的说,信用贷款表面上仿佛促进了一种现代消费者的文明,他们终于摆脱了财产的限制,但实际上它建立了一整套社会整合体系,而在其中,社会-神话逻辑与粗暴的经济压力交互作用。信贷不只是一项道德,它还是一种政治。信贷的策略,加上个人化的策略,使得物品拥有一种它们从未有过的社会-政治功能。
物品的目的一点也不是为了被人拥有和使用,而只是为了被人生产及购买。换句话说,它们并不以需要和世界更具理性的组织为其结构归依,而只是单独的依循着生产体制和意识形态整合来组成体系。【这实际上是整个物体系的异化,这个体系最初的建立是基于人们的各种需要,随着其他因素的加入例如信用贷款等,体系的基础从需要逐渐变为生产体制、金融体制和其他因素的综合。】——“第八章 信用贷款”
广告并非物体系的附加现象,我们无法将它规范或限制在它“正当”的范围内。如果它已成为物体系无法分割的一个方面,那正是因为它的不平衡性。这种平衡的缺乏正是体系的“功能化”典范。
广告最重要的是被消费,而不是指导消费。今天,如果一个产品不在论述和形象这两个向度中出现,而且也不呈现于一组模范的可能范围中,那么它会变得怎么样呢?就心理意义而言,它将不存在。
物品/广告体系因此不能构成一种语言,因为它没有一个活生生的句法,它所构成的主要是一个符号意义构造体系;它具有符码的贫乏和效率。它不能建构个性,只是将它指定和分级。它不能建构社会关系:它将它分割为一个等级分明的目录。它将自己形式化,成为社会身份标位的普遍体系:“地位”的符码。
如果说,在今天,“地位”的符码正在建立一个普遍的符号意义构造体制,它立即可读,并且在任何规模的团体和社会再现中,都可以使畅通的流动成为可能,社会却不会因为这样而成为透明。这个符码给我们一种虚假的透明形象、一种社会关系虚假的可读性,而在它们背后,真正的生产结构和社会关系仍令人无法辨读。只有在意义生成体制的知识同时也就是社会结构和事实的体制的知识时,一个社会才是透明的。而物品/广告的体系——只能提供一个在意义生成上永远有共谋和不透明性质的符码——却不符合这个情况。同时,如果说它以其一致性带来了一种形式上的安全性,它也是社会整体,将它的内在而永恒的裁判权,延伸到所有个人身上的最佳方法。——“第九章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