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爵向罗果仁讲述的四则小故事

公爵对罗果仁的拜访结束后,他准备离开。罗果仁“精神恍惚,怀着恼怒的情绪”送公爵出门,他突然向公爵询问他是否信仰上帝。公爵外出时,从罗果仁家墙壁上那幅耶稣受难画像看到他的家庭具有原始的基督教信仰的冲动,他向罗果仁表明了自己的信仰,为了对罗果仁实行启蒙,他讲述了以下四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这样的:“关于信仰一层,我在上星期的两天中,有过四次不同的遭遇。早晨,我在一条新铁路上搭火车,和一个姓斯的人在火车里谈了四个来小时,我们立刻成了朋友。我以前就常听人家谈到他,还说他是个无神论者。他的确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我能和一个真正的学者交谈,心里很是高兴。此外,他是一个很有修养的人,所以在和我说话时,完全像对在认识和理解方面相等的人一样。他不信上帝。只有一件事使我惊讶:他在所有的时候,好像讲的并不是那个问题。我之所以惊讶,是因为:我以前遇见过许多不信上帝的人,还读过许多这类的书籍,我老是觉得他们嘴里所说的,和书上所写的好像全不是那个问题,只是表面上像是那个问题罢了。当时我曾向他表达这个意思 ,大概说得不够清楚,也可能是我不善于表达,因为他一点也没有了解......”
公爵通过与不信仰上帝的斯学者的讨论,他发现了一个问题:斯学者的论点与信仰的本质间存在着错位,他用理性的逻辑思维将信仰简化为科学命题,公爵说的“不是那个问题”,暗示的是信仰讨论需要共同的经验基础,信仰需要用心灵参与而非纯粹思辨。真正的东西都发生在言语之外,当理性主义者把信仰当做问题讨论时,已经失去了理解他的可能性。真正的信仰是内心深处的,而非形式的。它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
这个故事也提示了小说的一个核心主题:信仰与理性的断裂。

公爵向罗果仁讲述的第二个故事是两个农民的故事。两个农民朋友,其中一个信仰基督教,他与朋友有一起时看到了朋友的财物(实际上他是农民中的富裕阶层)并且起了贪念,他杀死自己的朋友,抢夺了财物,同时他划着十字仰面朝天请求基督的宽恕。说明他是一个虚假的基督教信仰者,一个人只有形式上的信仰,而心灵没有真正受到熏陶和培养,是一种虚伪的信仰,同样会行凶做恶,霍乱社会。真正的基督教不是外在的仪式,而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信仰。
公爵通过对罗果仁的观察,发现了他潜在的杀人倾向。他看到了罗果仁与杀人农民的相似性,他想通过这则故事劝诫罗果仁,吃启发和引导他走出以自我中心的欲望支配,避免杀人犯罪。
农民的即兴杀人,说明每个人的心中都潜藏着杀人的倾向,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即可成为事实。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欲望都可能成为罪恶的温床。
可是罗果仁终究杀死了娜斯塔霞,说明理性的道德说教在激情面前是无能为力的,善意的劝诫无法阻止罪恶的发生。
这则极具特色的道德寓言,在情节上与罗果仁和娜斯塔霞具有相似性,揭示了人性、信仰与犯罪的复杂关系。

接下来,公爵讲述了第三个故事,公爵在城里碰到了一个喝醉酒的兵士,他衣衫不洁,醉熏熏的,手拿一个锡制的十字架,告诉公爵这是银制的十字架,请求公爵购买,他再拿着换来的钱去买酒喝。这个醉酒的兵士欺骗欺骗了公爵,公爵装着漠然无知的样子,当时就把十字架带在了脖子上。对于出卖基督的人他没有责备只有宽恕。公爵说,“只有上帝知道,在这些醉酒的、软弱的灵魂里包藏着些什么。”
一个酗酒的士兵为了换得买酒的钱而向路人出售十字架,这隐喻了当时社会为了物质的追求可以出买精神的信仰,而公爵却以痴傻的姿态买下了这个十字架并且立刻带在了身上,表达了他自愿背负十字架,他包容了酗酒士兵的错误,承担了他人的堕落行为,这并不是软弱,他希望这种包容能够挽回士兵的消极软弱和悲观,表达了公爵崇高的爱的救赎的意愿。
公爵向罗果仁讲述这个故事,向他展示了自我极大的包容和宽恕,展示了自己的人格魅力。后来罗果仁杀死了娜斯塔霞,为寻求精神的解脱,他找了公爵。

公爵向罗果仁讲述的是第四个故事是一个年轻的农妇看到她幼小的孩子第一次笑的时候喜悦的心情。“她说:‘一个母亲看见她的婴儿第一次微笑,心里的那份喜悦,正和上帝在天上每次看见罪人在他面前诚心诚意地祷告时所感的喜悦一样。’这是农妇对我说的,我叙述得差不多和她的原话一样。她表达了那么深刻精微的真正的宗教思想,在这种思想里充分揭露出基督教的真谛,也就是关于我们视上帝如亲父,关于上帝对人们的喜爱如父亲对亲生孩子一样的概念----这就是基督的最主要的思想!一个普通的农妇!不错,她是个母亲......但是有谁知道,这个农妇是不是那个兵士的妻子呢?你听着,帕尔芬,你刚才问我,现在我来回答你:我们把宗教情感的实质归属到任何议论或无神论中去,它与任何的行为和犯罪都毫不相干;这里有点其他的东西,永远会有点其他的东西!这里有点无神论永远忽略过去,永远说不对头的东西。”
公爵用年轻的农妇见到自己幼小的孩子第一次笑的喜悦心情,这种发自人类内心深处的天生的情感,与“上帝在天上每次看见罪人在他面前诚心诚意地祷告时所感到的喜悦一样”,上帝的喜悦也是发自内心的天生真实的情感,两者的喜悦是一样的,表达了作者所提倡的“基督之爱”,是真实自然来自天性的真爱。都是一种直觉的感动,和第一个故事中的斯学者理性的学说形成对照,暗示了信仰的根基是源于初始的情感链接,而非理性的论点。
作者借用“普通的农妇”之口传递深刻的神学思想,旨在说明,真理可能存在于普通人平凡生活中的顿悟中,而非严肃的神学论述里。再一次强化了小说的核心主题:信仰与理性的断裂。
公爵试图用这个充满温度的故事抚慰被激情和怀疑控制,内心充满仇恨的罗果仁,唤醒他人之天性的“初始之爱”。

© 本文版权归 豆友JByOadBjKE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