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眼桥巨龟
龟是古籍里的长寿动物之一,而且比《五杂组》说的鹿、乌鸦出现得更频繁。清代的古籍甚至把龟的寿命推向了空前绝后的长度。 乾隆甲子六月(1744年7月),成都连下七天大雨都没停。锦江涨水,一望无际。成都城东北角坍塌,无数居民被淹。而在锦江涨水前三天,有人发现九眼桥下有大龟。大龟直径五六尺,浮在水面上,而水里还有几千只小龟跟着它。它们在江中游来游去,没待在固定的地方。当时有人认出了那只领头的巨龟,说道:“这就是秦代的画城之龟,一出现就有灾难相随。” 成都后来果然出现了灾难。
《新搜神记》记载的这只龟是秦代的龟,那它当时就有两千多岁了,可谓古籍里正经出现的最长寿的龟。它要是能活到三千岁,大概也会在莲叶上游动,在卷耳上筑巢,就像《博物志》《录异记》记载的龟一样。如果它能活到一万岁,可能就跟《酉阳杂俎》记录的一样,会长出四个翅膀,住到昆仑山上第五层的树上去,而且能说人话。但是我们活不到那时候,这个事情就只有留给未来的人类去验证了。我们能做的是研究古籍的记载。 根据《履园丛话》的记载,嘉庆丙辰三月(1796年4月),成都城东的九眼桥下再次出现巨龟,其后跟着无数小龟。它们又在水面上游了三天。《履园丛话》的作者钱泳认为这同样是秦代的那只龟。他的依据是宋代赞宁的《物类相感志》: 秦惠王攻破蜀国之后,张仪掘土筑城,筑好的城墙却随时坍塌。后来有只大龟从山涧里爬了出来,绕着圈爬来爬去。张仪于是下令沿着龟爬的路线重新修筑城墙,结果真的筑好了,城墙没再坍塌。
而根据《陇蜀余闻》,在吴三桂叛乱之前,也就是康熙癸丑(1673年)之前,九眼桥这只巨龟也出现过一次,而当时也有成百上千只小龟跟着。 这么说来,九眼桥这只龟在清代出现了三次,分别是康熙年间、乾隆年间、嘉庆年间。我们不得不说它真的是最长寿的龟。 不幸的是,我们掌握的记录不止这些。我们六年前就读过了干宝《搜神记》的记录。在十三卷,这只巨龟也出现于江中,到成都东子城东南角就死了。筑城失败的张仪就问巫师那是什么异像,巫师答道:“按照龟的路线筑城。” 张仪就那么做了,城墙果然没再坍塌。因此,成都得名“龟化城”。这是秦惠王二十七年发生的事情,也就是公元前330年发生的事情。
按《搜神记》的说法,成都的巨龟到康熙癸丑的时候,已经2003岁了,到乾隆甲子的时候,已经2074岁了,到嘉庆丙辰的时候,已经2126岁了。它确实是古籍里最长寿的龟。但是,《搜神记》说它到成都东子城东南角就死了,它又怎么活到康熙、乾隆、嘉庆年间?这说明后世的故事都是编出来的,编造者也没注意跟《搜神记》保持一致。这真是让我们哭笑不得。 不过,即便我们忽略这一点,九眼桥这只龟的故事依然没有达到我们的要求。按我们的设计,我们还得让别人完全没法否认它是秦惠王二十七年那只龟。怎么办呢?前人已经为我们想好了办法。 《翼駉稗编》里的孟渎渔民网到了一只龟,直径两尺多。它背上有一行小字:大唐天宝七年五月三日奉敕放于凝碧池。这些字是用银丝嵌背甲而形成的。有人笑着说道:“这只龟估计见过杨太真,可惜无从问它有关天宝年间的事情。” 毕蕉麓先生用一千钱买下了这只大龟,可是它不到三天就逃走了。 我们要是九眼桥巨龟的设计者,而且看到了类似于《翼駉稗编》里的记载,也可以在龟甲上做文章,比如弄出“秦惠王二十七年得此龟之助,乃筑成成都城”。那么,九眼桥巨龟的故事就更有吸引力了。不过,这不是我们的唯一设计手段,因为《花随人圣庵摭忆》为我们提供了别的设计。
清代康熙壬子(1732年),黄州同知于化龙驻扎在歧亭,有农民献上了一只死鹿。那只鹿有马那么高,角大而有斑,角顶上有银环,重十七两,环上刻了七个字:天宝二载华清宫。 看来这只鹿也挺长寿的,它当时已经990岁了。它的身份标记在鹿角银环上。我们要是九眼桥巨龟的设计者,同样可以在龟的身上套一个刻字银环。而且这种做法古已有之。《酉阳杂俎》里的一百八十斤鹿的蹄下就有铜环,何潜之得到的鸟膝上髀下也有铜环。所以,我们这么设计,也跟古代的记载不矛盾,可以大胆设计。不过可惜,时间无法倒流,我们无法带着现在的知识回到清朝,只有忍受前人的普通设计,只有看着普普通通的九眼桥巨龟保持现在的形象了。
狄鞮,南充,2025年5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