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戾气误读
「哎呀,我没那个意思」
被误会时,我还有机会这样解释,但很多哲学家,思想家已经挂B了。他们当年说出的话已经长出了自己的翅膀,翅膀还硬了,有了自己的想法。
被误读是言说者的宿命。其中最糟糕,大概就是被社会戾气所用的误读,成了敌视,仇恨,宣泄,分裂,高高举起要去砸人的名人名言。
他人即地狱的误读
他人即地狱,这是萨特的话剧《禁锢》中的一句话,全剧的最后一句,点题之句。
和孔子并不知道自己是儒家一样,萨特其实并不承认自己是什么存在主义哲学家。但他的那句“存在先于本质”被后人好事者定性为存在主义最内核的一句。
然而,「他人即地狱」这一句更出名,更广为流传。为什么?因为这句能审判攻击他人啊。
萨特自己活着的时候就多次出来澄清误读。他人即地狱并不是否定他人,否定人与人的关系,更不是什么主体性权力的争夺。
萨特的原意是希望人们不要太在意他人眼中的自己,如果你自己很在意他人眼中的自己,因他人的凝视而忽视自己自由的存在,那他人就会成为地狱。
《禁锢》中的三个主角都是罪犯,死后应该进地狱,但他们只是被关在了一起。这仨人都想要向另外两个人证明自己其实是个好人,这样的丧失自我,在意他人眼中自我的想法,让他们仨永处地狱之中。
然而,萨特的澄清显然无用。
我们终将会看到戾气重的人,用他人即地狱来指责别人,解释冲突,感叹人类社会对个人带来的悲剧宿命,把事情做不好,自己感受不好的咎责丢给别人。
好像每个人都活成孤岛,才算是脱离了地狱。
讽刺的是,误读他人即地狱,抱怨他人的人,抱怨人与人相处困难的人,或许就是萨特笔下的那种死囚,是特别在意人与人相处中自己的得失的人。
内卷的误读
内卷,这是人类学家格尔茨《农业的内卷化:印度尼西亚生态变迁的过程》一书中提出的词。
involution(内卷)是与evolution(演化)相对的,只是描述了变化方向的不同,更确切的说应该是向内演化或内部演进,中文翻译成内卷,真的没什么道理。总不能说,自然演化就是外卷或外张吧。
然而,内卷这词儿真太好用了,用来指责竞争过度,发泄不合理的投入产出比,转移注意力,换个解释,来掩盖自己的贪婪和无知。
一句内卷,社会全责。
然而,格尔茨是反“文化决定论”的,他就不可能同意“中国人就是内卷文化”这样的论述的。他主张用解释的方式而非归纳的方式来研究文化,不要归纳和定性文化,好不好。
现在内卷已经取代了竞争,取代了合理的竞争。但凡出现竞争的地方,人们就会来一句高高在上无可奈何的批判:太卷了。
内卷已经不再是人类社会自然演化的某一种现象的中性解释。
「我卷死你」已然成为了新的社会常识,这或许真的是一种内卷现象。
存在即合理的误读
你是不是碰到过脱口而出「存在即合理」,对不合理的行为强行辩解的人吗?
没办法啊,这可是黑格尔的名人名言啊,即使我们朴素的本能都会觉得这不大对吧。
更没办法的是,“合乎理性,可被理性认知的”这样的意思在德语里是一个词,中文找对应太难了。
黑格尔希望我们对一切存在的现实都不要放弃用理性去认识。
好么,翻译成存在即合理的中文后,直接被那些想要粗暴树立合理性的人拿去,塞住一切想要理性认识、对话与批判的人的嘴。
要不,咱们还是不要太精炼了吧,就说长一点,说成「存在即可以应用理性去认知」吧。
人是目的,不仅是工具的误读
「人是目的,不是工具」和「人是目的,不仅是工具」,仅一字之差,把康德对于人的全面认识变成二极管思维了。
但凡某人感觉自己有点被工具化了,直接就炸了。啊,我是人,人是目的,不要把我当工具,你们怎么不尊重我啊,社会没有人味,糟糕透了。
站在人是目的,不是工具的道德制高点,似乎自己一切符合自己认定的人性的任性与堕落都合理了。
大家都是人,大家都是目的,那谁来实现目的呢?
人越是成为好的工具,越是能够实现自己和他人的目的。
康德只是强调,在成为好的工具之后,不要忘了这一切是为了人而存在的,不可以“仅”为了工具而工具。
《末代皇帝》中的溥仪一辈子都在反抗别人对自己的利用,最后在劳改所里被一句话点醒:「成为对别人有用的人,有什么不好呢?」
人本主义强调目的在人,但不可避免的,我们都是彼此的工具。所以,不要忽略人的工具属性,不要排斥人的工具性。
不要让「人是目的」的崇高目标,成为阻碍这一目标实现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