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有人爱拿“别人说……”当挡箭牌?如何应对这种观点搬运工
本文约1400字,感谢阅读。
有一种人喜欢打着别人的名义来暗戳戳地说话。比如突然来一句,有人说熬夜没关系,别人说喝牛奶不好,大家说你不合群。最好加高帽子,专家建议、知情人透露、业内人士呼吁。 你要是当真,跟他正儿八经地探究下去、有理有据地辩解起来。他辩得过你,这观点就是他原创的。他辨不过你,话就改道,先给你扣个帽子:你怼我干嘛?再给自己推个一干二净:这是别人说的,又不是我说的。 让你力气打进棉花里,深感在对着一片空洞的山谷喊话,没有交流,只有莫名其妙地浪费时间,浪费感情。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弱,因为他不敢承担责任。 抗日电视剧《五号特工组》里有一个场景,为获情报,特工何坚假扮与自己长相一样的日本围棋大师宫平,然后和伙伴马云飞深入敌营。两人都武功高强,身怀绝技。 马云飞日语流利,何坚不懂外语。于是何坚装作刚动完扁桃体手术,不能说话,一切心意都由马云飞代为表述。 日本军官想和何坚下棋,但何坚的技术与大师宫平相差太多,下不多时就会露出马脚。马云飞想出一招,让何坚与渡边、松本两个军官同时对弈,棋局分设不同房间。何坚一局先下,一局后下,来来回回照抄一人的棋子下给另一个人。看似同时应对两个高手,实则他只是两人棋路的搬运工。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寓言里,矛与盾都是同一个人的。对弈故事里,矛与盾虽同为一方,却分属两人。 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理论叫责任扩散。指在群体环境里,个体倾向于认为自己承担的责任被分散或弱化。比如在网络发言时,匿名条件下,个体更容易发表极端言论或传播谣言,因为可以躲在暗处。 与举例、引用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的人不同,把“别人说、有人说”挂在嘴边的人,实际上是不敢说出自己的观点的,害怕遇到驳斥、遭到反对,他拒绝为自己的立场负责。也许是习得的经验,也许是琢磨出的妙招。 以他人之名来开口说话,犹如躲在高个子后面叫嚷,狐假虎威,好似宣读圣旨的太监,洋洋得意。借莫须有的“他人”,搬运某种看法,同时观察形势,稍有不对,立即退缩,拉那个“他人”出来顶账了事。 可悲可怜。 应对这样的话术,先别急着虚空索敌,而是问他,他自己的观点是什么。所以呢?那你怎么想?你觉得呢?你也这样认为吗?你看那人说的对不对?你对此有什么感受? 拿出话筒对着他,直视他的眼睛,平静地问他,元芳,你怎么看? 牌要一点一点地打,话要一句一句地说。王炸一开始就扔出来固然很爽,可扔错了地方怎么办?那里没有敌人砸到了花花草草怎么办? 他躲起来,你就帮他站出来,站出来看明白是人是鬼。他说不出口,你就鼓励他说,说出来听清楚是友是敌。 再出招不迟,针对性地、专注地、有来有往地下棋。 至于网上的内容,只有冲突、争议,没有相对完整的背景信息的帖子,都视作引流,视为营销,不多给一个眼神。不,你不会错过什么重要信息的。为什么要在一道题干不全的题目上流连忘返,为了发挥你的想象力吗?这边更建议你试试写小说呢亲。 如果你有兴致,也可以学习学习。在需要试探时,不便明言时,存心膈应时,请出你的救兵:子曰,古人云,大佬有言。总之,有人说,是谁?不知道。 像神婆下令,你祖宗让你多去烧纸,你的护法让你多给我报酬,哦不,让你少在乎钱财。 或者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你眨眨眼,有人说熬夜伤身体,有人说喝牛奶补营养,有人说你小心眼。反正那人谁也找不着,那话不是毕业论文,大家一起胡侃喷空儿。 像小孩子比赛,一人吹我哥有一米八,能打两个你。一人吹我爸有两米五,能打一群你哥。 如果你不想扯,就关门大吉:我对别人怎么想没兴趣,我不在乎别人怎么想,你帮手怎么样,我不想知道,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 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