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焦虑的性别密码
三十五岁之后,很多人开始发现:
身边的朋友有的慢慢步入安稳,有的却开始频繁焦虑、失眠、摆烂,仿佛进入了一个看不见的分岔路口。
有趣的是,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男性和女性中年后的“崩溃方式”并不一样。
女性往往更焦虑、更敏感、对孤独更难承受;而男性则更沉默、更懒散,似乎“什么都无所谓”了。
为什么会这样?是社会文化的影响吗?当然有一部分。
但从医学的角度来看,中年之后的性别差异,很多其实是被体内的激素写好的剧本。
一、激素,才是我们情绪的底牌
很多人以为情绪是意志力的问题,其实我们身体里那些“看不见”的激素,正在默默操控我们的喜怒哀乐。
- 雌激素(女性体内主导激素):稳定情绪、调节睡眠、保护大脑功能;
- 睾酮(男性体内主导激素):激发欲望、增强行动力、保持动力。
但问题在于——到了中年,这两种激素开始用不同的方式“背叛”我们。
女性35岁以后,雌激素的分泌逐渐减少,到45岁前后迎来绝经期,一段时间内甚至可以用“断崖式下降”来形容。这种生理剧变背后,牵连着方方面面的生活质量。
根据Gordon等人(2018)的一项研究,女性45岁后脑脊液中的血清素代谢物平均下降了37%,直接提高了焦虑与抑郁的风险。
同时,雌激素减少也会破坏女性原本健康的皮质醇节律。
什么意思?简单来说,就是:
本来你只是孤独一会儿,现在一孤独,大脑就直接报警,影响睡眠、情绪乃至免疫力。
而且这不是主观上的“脆弱”,而是激素驱动的生理反馈。
Kiecolt-Glaser等人(2020)发现,低雌激素状态下,面对孤独等社交剥夺时,女性的下丘脑CRH神经元会过度激活,导致皮质醇分泌紊乱,引发一连串的失眠、心悸、情绪波动。
更可怕的是:这些问题往往同时发生,形成一个情绪+生理的“更年期漩涡”。
所以很多大龄女性,明明外表活泼,朋友圈晒着烘焙、旅游、拍照、看展,晚上却偷偷掉眼泪,睡不好、吃不下、总觉得“没意义”。
与女性的急转直下相比,男性的中年危机更像是温水煮青蛙。
睾酮——这个曾经让男人肌肉强壮、敢冒险、爱炫耀的激素,在40岁后开始缓慢下降。你不会一下子感到“断了电”,但你会慢慢变得:
- 懒得社交;
- 更想窝在沙发上打游戏;
- 对赚钱、恋爱、努力,不再执着;
- 不想争,也不想赢。
Westley等人(2015)的研究指出,睾酮水平下降后,男性纹状体中D2多巴胺受体的密度也下降,这会让人对“奖励”变得不敏感——简单说,就是不爱追求了,“摆烂”其实是神经层面的结果。
而更糟糕的是,男性本身就不太愿意寻求帮助。
Rosenblatt(2021)发现,睾酮下降会抑制表达求助的意愿,形成“我不说、我也不想说”的封闭状态。
如果说中年女性是“被拉进焦虑”,那么中年男性则是“默默陷入麻木”。
二、为什么女性更容易受伤?
从生物角度讲,女性更容易产生亲密需求,也更依赖社交网络来稳定情绪。而绝经带来的激素剧变正好切断了这个情绪缓冲系统。
如果这时候没有婚姻、没有亲人、没有孩子或稳定的亲密关系,那么这种孤独感就很容易变成慢性心理创伤。
Puterman等人(2015)还发现,社交隔离会加速女性神经退行性变化,也就是说:
更年期后的孤独,不仅让人抑郁,还可能让人更早“变老”。
当然,男性的问题也不能忽视。他们常常在没有发觉的情况下,慢慢失去了意志、身体和思维的活力。代谢综合征(肥胖、血压高、糖尿病前期)也更容易悄悄找上门。
但男性有一个优势:更能忍孤独,也更容易接受“烂掉的自己”。这可能是更好,也可能是更糟。
三、 别让激素,谱写你的人生结局
那是不是说不结婚的人就注定孤独死去?当然不是。
医学上已经有明确的干预方式,可以帮助男女渡过中年危机:
女性可以选择规律运动(促进脑内多巴胺、血清素分泌)、激素替代疗法(医生指导下进行)、心理咨询与情绪管理课程、维持社交圈;
男性可以选择建立主动表达机制、提高社交频率、规律锻炼(增加睾酮)、维持自我效能感(比如照顾宠物、教别人技能);
对所有人来说,不要小看身体信号。失眠、懒惰、情绪波动,很多时候不是你“懒”,而是身体在报警。
现代社会对“年龄”的焦虑,很大一部分其实源于我们对生理变化的不理解。
当你知道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就不再会为一时的沮丧、自我怀疑而自责。你会知道,那不是“我不好”,那是激素变了。而你依然可以选择不被它控制。
要知道,中年不是“走下坡”,而是第二轮发育的开始。只是这一次,不是靠青春,而是靠你自己。
你不是失败者,你只是进入了新的阶段。懂得调节激素节奏的人,会更长久地掌控人生的节奏。
参考文献
Mendelsohn, M.E., Karas, R.H. (2005)
"Estrogen's Protective Effects on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Science, 307(5717), 1672-1675.
DOI: 10.1126/science.1105536
Barrett, E.L., Richardson, D.S. (2016)
"Sex Differences in Telomere Dynamics: Estrogen as a Telomerase Activator."
Aging Cell, 15(4), 634-642.
DOI: 10.1111/acel.12489
Vina, J., Borras, C., et al. (2019)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in Postmenopausal Muscle Atrophy."
Free Radical Biology and Medicine, 138, 1-10.
DOI: 10.1016/j.freeradbiomed.2019.04.027
Yeap, B.B., Alfonso, H., et al. (2020)
"Testosterone and Visceral Fat Accumulation in Older Men."
European Journal of Endocrinology, 183(1), 1-12.
DOI: 10.1530/EJE-20-0183
Furman, D., Chang, J., et al. (2017)
"Chronic Inflammation in the Immunosenescence of Aging Men."
Nature Medicine, 23(12), 1424-1435.
DOI: 10.1038/nm.4460
Wharton, W., Gleason, C.E., et al. (2012)
"Estrogen Therapy and Amygdala Reactivity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JAMA Neurology, 69(3), 324-330.
DOI: 10.1001/archneurol.2011.1578
Gordon, J.L., Rubinow, D.R., et al. (2018)
"Estrogen Withdrawal Triggers Depressive-like States Through 5-HT System Disruption."
Biological Psychiatry, 83(6), 532-541.
DOI: 10.1016/j.biopsych.2017.09.024
Kiecolt-Glaser, J.K., Wilson, S.J., et al. (2020)
"Loneliness and Cortisol Dysregulation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NAS), 117(35), 21184-21191.
DOI: 10.1073/pnas.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