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游记|两日东京
作为一个非二次元人士,我对日本的文化印象便是许多粤语歌对其似乎情有独钟,而描写东京的则尤为多。林夕《再见二丁目》“我也可畅游异国再找寄托”、《富士山下》“谁能凭爱意将富士山私有”、关智斌《东京特急》“尚有尾班车会停站”,知名粤语歌手几乎人手一曲带东京地名的歌:twins《涉谷车站见》、张敬轩《迷失表参道》、杨千嬅《如果东京不快乐》、吴雨霏《东京三月》.......等等,黄伟文更是在我最爱的广东歌《东京人寿》中的“明年保了寿命 谁说一定 有伴侣与东京”词句中显露出对东京的无限眷恋。香港去日本颇为方便,香港的词人们对东京也是钟爱有加。
此次日本之行,在东京仅呆了短短两天,但这座城市却给我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不由得理解起香港词作人们的心情,更有“原来城市规划是有用的啊!”之感慨,深知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之理,在此略记一二。
城市风貌:干净、精致的微缩模型
抵达成田机场的时间是东京时间6:30左右。坐上机场特快列车,先去酒店放下包。在东京的两天大概就是满满的citywalk暴走的两天。第一天从浅草寺出发,由北向南依次逛过上野公园、皇居、秋叶原和银座,在银座又去找了箱根驿传的雕塑所在地打卡;第二天又在东南方向依次走过东京塔、代官山、涩谷、原宿、新宿、代代木公园、明治神宫和六本木,可以说把东京的最核心区域走了个遍。只有亲自走在一座城市的街道之中,才能真正感受到城市的面貌。

东京给我的第一印象便是“精致”。
精致一在尺度与空间集约。去富士山的时候一日团导游告诉我,日本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都居住在东京大都市圈,东京无疑是一个高密度城市。但东京给人的感觉并不像一般大城市那样的大开大合,唯一让我感到拥挤的地方是在涩谷那个著名的千人十字路口。更多地方给人的感觉是,金贵的土地上满是小街区密路网的排布,空间被充分利用但却并不显得拥挤。许多街道仅仅为两车通行的宽度,却是满满地排布上了人行非机动车行合二而一的通道、机动车道,日常在互相“借用”中使用。这些小街道不会用路缘石来划分人行与车行,而是在平铺的地面上划分。街道上很少有路边停车的停车位,也没有车会在路边停,汽车大约都是停在各栋建筑的底层小车库。这样的空间利用固然是得到了最大集约的效应,但同时也就需要更多的规则去规定如何使用空间,这或许是“日本规矩多”在空间上的一个呼应。


精致二在干净整洁。或许是海滨城市的缘故,东京城市中几乎没有霾尘的感觉,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去的时机正是在阳春三月的樱花季。我注意到东京人出行很少用摩托车,自行车是最常见的单人出行交通工具。此外在建筑维护上也比较下功夫,见到的玻璃幕墙都擦得干干净净,不注意维护的建筑无论设计多漂亮都难免会因为水渍、灰尘、青苔而显得破败。

精致三在无处不在的设计美学与建筑独特性。SX说,东京就是一个建筑立面案例大全。日本有许多著名的建筑师,学生时代苦苦临摹的安藤忠雄、丹下健三、 伊东丰雄、妹岛和世等;更有许多著名设计师与艺术家, 原研哉、草间弥生、三宅一生等等。丰厚的美学素养在东京的大街小巷中不吝体现,无论是大型商业建筑、窄小的民居或是办公楼皆可见到。与苏联式复制粘贴的整体审美不同,东京城市中单个建筑的独特性较为明显。与街道类似,建筑也是小而精致的,在城市空间上切分更为细小,也就形成了更丰富的层次感。似乎不少屋主都对自己的屋子进行了一番设计,以各种小店的招牌为典型。想起三河市令人哭笑不得的蜜雪冰城招牌红色改绿色事件,城市景观的多元性与审美培养,或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建筑立面上,印象最为深刻是在大手町附近的一栋大型综合办公建筑,对面两栋建筑中间透出的光线打在连续的界面上,而在这部分光照的部分运用了不同的材质,透亮的质感刚好将连续的界面打破,与环境融合得十分恰当。

银座,透亮的建筑材质。


代官山的普通民居,色彩的运用。

晚上到六本木大楼上看了东京夜景。夜幕下,整个城市像真正的微缩模型,灯光闪烁着,车流涌动着,360度环绕的玻璃墙观景让整个城市像晶格电路板一样不真实。

轨交系统:没有坐错线路的旅行是不完整的
走在东京街道上一个很明显的感受是,汽车的数量远远少于北上广深,小路上甚至很久都看不见一辆车。这个高密度的城市最为依赖的交通工具正是它复杂而繁忙的轨道交通。

小红书上经常会刷到东京地铁坐错、找不到路的帖子,的确,对于外国人来说东京轨交无疑是一座迷宫。在错误中学习,经历了特急跟准急不一样、路牌看不懂找不到对的线、找不到、熟练找到车站乘务人员取消行程等后,终于学会了如何看着谷歌地图在正确的时间上正确的车(同时私密马赛也说得更顺溜了)。能够负担起东京48%出行的轨交系统 确确实实地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东京轨交的复杂一在于“去中心化”。在国内的城际轨道交通与市域轨道交通的衔接上,一般都会存在一个核心的“枢纽站”,如上海的虹桥站,就是一个典型的核心枢纽站,城际轨道交通将人流从其他地方带到这个枢纽站,再由这个站将人流通过市域轨道交通如地铁分发出去。而要去外地如杭州,也首先会想到要到虹桥站去。而在东京的轨交系统中,这个枢纽站的概念淡化很多。从东京到镰仓,并不必一定到东京站或新宿站,因为JR线在市区有多个站点,都可以乘坐。 东京往返镰仓的JR 路线共有五种,分别是从上野、东京、新桥、品川等站出发的「JR 京滨东北线」、「JR 东海道线」、「JR 横须贺线」,以及从池袋、新宿、涩谷等站出发的「JR 湘南新宿线」,枢纽站的概念完全被分散了。
复杂二在于高覆盖密度及线路衔接。东京轨交由四大块组成:新干线、JR东日本线、地铁(分为东京Metro和都营地下铁)、其他私铁电车。新干线相当于高铁,JR类短途城际轨道交通。这四种轨道交通串联形成高覆盖市区的网络,这个覆盖密度在亚洲当属第一。其中著名的JR山手线和都营大江户线串联起了中心城区的多个核心地区。东京有很多地上的线路,并且线路与线路之间的衔接方式也有很多,许多轨道上都是并线运营、跨司运营的,还记得从成田机场到浅草去,乘坐的ACCESS列车到了押上站并不需要下车,过了押上站直接变成都营浅草线,并不需要换乘。


如此复杂的线路的运营成本当然也是比较大的。还记得从镰仓回来时,因为一条线路上出了故障,导致几条线都停摆了将近一小时,而我和SX坐在JR线上一边疯狂焦虑回不去,一边查其他线路几乎都受到了影响。牵一丝而动全身的概率似乎在东京轨交上更大。
复杂三在于运营方式。线路有“特急”、“准急”的跨站运行方式,还是在疑惑“刚刚那站怎么不停”中发现的。跨站运行在国内地铁中的运用多数是在终点站的不同上(节约成本),在中间站的跨行上较少运用。这种方式提高了一部分的客运效率。

文化氛围:东京人的无我与自我
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东京给人的体验算是很舒服的。礼貌周到的服务业人员、有秩序的街道、鞠躬颔首和私密马赛无论是否是流水线式的,都能让一个外国游客在这里感受到基本尊重。然而在网络上,日本被描述的最多的两个词是“压抑”、“割裂”,食贫道拍的记录片《迷失东京》中的母亲提到:“白天大家都穿着西装上班,晚上就会变得不一样。” 白天与黑夜,或许是东京人的“无我”与“自我”的一体两面。
在东京的时候刚好是两天工作日,走在路上,会发现日本男性几乎全是整齐地穿着西装,背着双肩包或提着手提包,脚蹬尖头皮鞋,行色匆匆地走在上班路上。极度的老龄化社会让这群上班族中不少都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依然掐着点进地铁去上班,地铁上也没有人给这些白发上班老人让座。路过道路维修的地方,大热天穿着厚厚制服的人在指挥交通,对着每一个路过的行人颔首说着“请往这边走”。吃食店的老板面带微笑,“请(どうぞ)”,不厌其烦地说着,迎接着一帮又一帮外国游客(东京的白人中国人韩国人含量真的很高)。这样的白天,仿佛每个人都是NPC,在尽力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每个人都装在自己的制服里,如入无我之境,只剩下了自己的角色。

去日本之前,略略抱佛脚学了一点日语,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日语似乎很不强调主语。标准日本语第一课课文,李秀丽和小野先生自我介绍,都不会说“我是”这两个字,而是直接名字+です。说自己的职业什么的也都是,“我”基本不会出现在句子里。这种不强调自我是日本的文化特色吗?东亚人基本都是偏向于集体主义的,而在资源短缺、二战战败国的日本,似乎更加需要让渡个人的权利,正如狭窄的街道需要互相“借道”一样,这样才能形成让群体生存下去的“秩序”。高度秩序化的社会创造了安全与便利,却以牺牲个体自由为代价。弗洛伊德理论说,社会压抑人原始的冲动,从而达成文明——他管这种现象叫做“升华”。压抑越大,文化程度就越高,而患神经病的危险也就越大。每年的卧轨自杀,恶性变态事件,或许正是如此。相对来说,大阪的压抑程度便不如东京,而就我观察大阪闯红灯的人也比东京多。
东京人也有自己释放自我的方式。秋叶原一带、歌舞伎町一带,便能见识。如果是二次元,在秋叶原基本能买到全性向各种分类的同人本、手办周边等等。误打误撞进了一家街机店,整整四层楼,都是各式老虎机,下班的人在这沉迷,根本不管我好奇的眼光。基本是男性,偶尔也有女性,令我震惊的是刚下班的西装白发老头也坐得笔挺,沉浸其中。他们互相之间并不交流,只是紧紧盯着屏幕,宅男、大学生、老头,就这么在机器声中玩着赌博游戏。

歌舞伎町一带则是著名的风月场所,牛郎海报、女仆海报就挂在灯红酒绿之间。我到的比较早,夜间的营业尚未开始,看起来也就是普通的商业街。《迷失东京》中采访女优说:“日本拥有全世界分类最细致的风俗店。” 正如在秋叶原一样,各种欲望被细分成了各式商品种类,下班后的东京人从NPC制服里走出来,通过购买商品来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这确实方便快捷,只是不带任何情感色彩。那么黑夜中的东京人,算是真正拥有自我的人吗?

粤语歌词中,似乎永远有浪漫在这座繁华都市上演。而对于我而言,这座城市本身就有太多细节值得探索。两日匆匆的行走不过是一个游客的惊鸿一瞥,期待有了更多人生阅历之后再来重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