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会磨损吗?”——【细读笔记】衣服(《观察》12)(卡夫卡)
视频版: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sML5zME3h/?spm_id_from=333.1387.homepage.video_card.click
衣服
我常常看到一些满是皱褶和垂悬物的衣服,它们披在好看的身体上,显得格外漂亮,于是我就在想,它们不会老是这样光彩夺目,而是会生褶儿,再也无法熨平,它们会染上灰尘,这灰尘在这些装饰物里积得厚厚的,再也无法去除,而且谁也不愿意每天穿上同一件珍贵的衣服,早穿晚脱,以免使自己显得寒酸和可笑。
然而,我也看到一些姑娘,她们的确长得漂亮,露出多种多样诱人的肌肉和骨节,还有丰满光滑的皮肤和浓浓的细发,但她们每天总是穿着那套落落大方的乔装衣服露面,总是把同一副脸蛋支撑在同一双手掌里,让她们的镜子反射出自己的容貌。
只是在某些晚上,当她们从某个庆祝会迟迟归来的时候,她们身上的衣服在镜中才显得破旧、膨胀和满是灰尘,已经被所有的人看到,而且几乎再也不能穿用了。
这篇的字面意思没什么难理解的,难的是把心沉下来,体会其中非常含蓄的情感。“我”通篇并没有直接表达观点,而是陈述自己观察到的以一个个现象,并把这些现象以表示逻辑关系的词连起来。我大致总结一下它的叙述脉络:
“我”常常注意到一些好看的衣服最终总要变得陈旧,并因为单调而被抛弃。
可是“我”还注意到,有些非常漂亮且性感的姑娘,却似乎满足于长期穿同一件衣服、打扮成同一副样子,自我欣赏并获得满足。
只是在一些时间较长的聚会之后,她们的衣服才会变得陈旧,也因为样式不再新鲜而被她们抛弃。
第一段提出一种“美的磨损”的现象,第二段似乎找出了反例,但第三段又表明第二段其实并不是反例,它们的相悖只是揭示出另一个现象:似乎“美”在自我欣赏中很少或不会被磨损;只有当美展现在他人眼中时,它才会被他人的目光磨损。所以第二、三段实际上是对第一段的展开和深化。
“美的磨损”似乎表现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美的东西本身会有物理上的不可逆的磨损,第二个层次是由于人们总是把美当成某种消费品,一旦某种美暴露在人们的目光中时间长了,就会被“审美疲劳”。第二段中,“美”之所以在自我欣赏中较少地被磨损,可能是因为一个生命力旺盛的人很难完全将自己视作一个对象、一个消费品,她们对待自己的“美”的态度,是将它完全视作生命力的体现,所以不会审美疲劳,就像我们往往不会对大自然的景色审美疲劳一样。写这些姑娘的性感,重点就在于写出她们是充满活力的状态。
这篇小说的总体基调是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失落。想表达这种微妙的情感,恰恰是不能直接抒情的,因为直接抒发的情感很容易被对象化地看待(当作者也把它对象化地看待时,它就会变成“矫情”),就像这篇小说主题所表达的一样:它是很容易被读者的目光磨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