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电影
所谓爱情的滤镜,其实是一种受到外部素材刺激而生成的自己的一种理念,可以理解为片段性的se,碎片化的si,在fi加工,ti有限管控下生成的ni。 所以爱的都是自己想象中的人,但也可以理解为自己所感知的人。因为对任何事物的感知其实都是有滤镜的,可以理解为先天综合判断,只是正常形态下这个滤镜不会有太大的偏差,或者说这个滤镜不会导致后续更多se内容输入时的系统错误。 所以爱情如果经得起考验那就是以下两种情况: 1比较早生成的ni判断是比较准确,经得起后续数据的一再冲击而基本不坍塌的 2虽然最初的理解的ni1并不靠谱,但在新的数据下生成的ni2,ni3,ni4依然是可以让自己接受的 如果ni1经常偏差过大而导致这两种情况都无法出现,那么出问题的应该是我们的起始si,比如对异性的了解,对人性的判断,对与自己不同的个体的综合预判等等 但也有一种可能就是,你明明知道如果用某种预判去看待一个人,错误率是百分之八十以上,但你还是坚持这么做。那些就说明能激发我们fi的那种ni它的最大偏差值就是这样了。如果我们脚踏实地地去生成一个比较现实主义的ni,那这个形象我们并不能爱上,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我一直很讨厌“要爱具体的人”这句话。普遍意义的爱,亲情友情激情或者别的什么,都可以这么说。但是对于纯爱战士来说,就没爱上具体的哪一位呗,怪我咯[偷笑],那你教教我该怎么骗自己? 所以我觉得理想主义者的现实的爱情,是需要巨大的偶然性去支持的。比如所谓的“吊桥效应”,“慕孺情节”之类的,比如一起遭遇了彼此难以忘怀的重大事件,用si填充了大量ni所不能达到的空缺,这个我在《不良教育》那篇影评里都分析过了,大概就是主角的爱情是由于共同的童年创伤,后来只是以不同的形式在成长中展现。或者就是两个人都是在社会群体中有重大偏差,且方向比较接近的,彼此知道对方再怎么说也很难被替换,也就是所谓“两个精神病病得比较相似。”这个最好的例子就是法国电影《两小无猜》。 当然我承认有一种较为成熟稳定的感情存在,它可能有很多理性的基础,发生于两个生活状态和情绪都比较稳定的个体之间。但对于这个我没有深入探索过,因为我觉得跟我们神经病群体关系不大[旺柴] 我想被《断背山》感动过的人一定不是只有男同性恋或者LGBT群体,因为大家都想要找一种爱情,就是它是双向的,坚定的,但只是被无法逾越的现实障碍所阻碍,因为如果没有阻碍,你又无法证明这份感情的坚定程度。而不是被那些在现实中真正的障碍所阻碍,比如贪婪,喜新厌旧,不对等的fi程度等等。《Becoming Jane》,《蓝色生死恋》,《冬季恋歌》,《第一次亲密接触》,等等等等,也是同一种纯爱逻辑。 但还有一种纯粹现实主义的角度就是完全地去面对这些现实的阻碍,比如王家卫的所有电影,比如《Closer》等等,它们探索出人与人之间那种无法理想化,却又真实存在的情感链接。但这些其实更多都是对亲密关系的一种体验和探索,它到一定程度就满级了,因为其实亲密关系本身的内涵是远远小于人在纯爱幻想中所承载的对自我与世界与他人关系的终极思考的内涵的。至少对于可以独立生活的人来说必然是这样的。 那么,更看重亲密关系的实际存在,还是更看重没有答案的终极问题的追寻,它只是一种选择,哪来的对错呢?因为这是一个机会成本的问题,我只有放弃稳定的亲密关系,才能始终开放对纯粹爱情的追寻不是吗?不然你再教教我怎么骗我的伴侣? 那么,滤镜的存在又有什么问题呢?即便是因为滤镜,但也需要有素材去被滤镜观看不是吗?出于感恩的心,我们依然应该去感谢那些素材,无论实际上他们是什么样子的烂人。追星,磕cp都是同理。就算对于全世界来说他们就不值得被爱,或者不值得相信,但从我们自己自私的角度,他们还是做出了贡献了。 当然我们更应该感谢那些爱情电影,因为它们提供了一种捷径,可以高效地去体验去共情去思考,我们不得不承认,其实我们不一定在乎那个结论,我们只是想要这个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