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散文】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追忆高三语文老师

今夜,在昏黄台灯下静心读书,目光触及辛弃疾《西江月・遣兴》,刹那间,高三语文老师郭老师的身影如幻灯片般在脑海中清晰浮现。忆起往昔他对我的深远影响,心中泛起层层涟漪,满是唏嘘感慨。
1990 年的那个秋天,郭老师踏入了我的高中生活,成为了我的语文引路人。彼时,他中等身材,微微发福的身躯带着几分亲和,鼻梁上架着一副高度近视眼镜,镜片后是一双满含学识与智慧的眼睛,举手投足间尽显文人墨客的儒雅气质,活脱脱一位从书卷中走来的典型书生。九十年代的西北农村,生活虽初步摆脱了饥饿的阴霾,但文化资源极度匮乏,书籍仿若稀世珍宝,至于辅导资料更是千金难求。学校那几架单薄的木报架,便是我们汲取外界知识的重要窗口,两三张泛黄卷曲的报纸前,常常簇拥着一群求知若渴的学生。就在这样的环境下,郭老师带着他独特的教学魅力,走进了我们的世界。
犹记他讲解辛弃疾《西江月・遣兴》时的生动场景。“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他口中吟诵着词句,身体在讲台上微微摇晃,精准地模仿着诗人醉态。那微胖的身形,配合着生动的动作,活灵活现地再现了辛弃疾醉酒后与松树的有趣互动,引得台下学生哄堂大笑。在这欢声笑语中,诗词里的意境如春风化雨般,悄然融入我们心间,让我们轻而易举地理解了辛弃疾洒脱不羁背后的复杂心境。
而在赏析唐代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时,郭老师又展现出截然不同的一面。课堂上,他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深情吟诵开篇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那宏大壮阔的春江月夜图,在他的朗读声中徐徐展开,仿若一幅流光溢彩的画卷铺陈在我们眼前。随着诗句推进,讲到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他的语调愈发深沉,眼神中满是对时光、生命的思索。在他的引领下,我们仿若穿越千年,置身于春江畔,与诗人一同感悟着宇宙的浩渺、人生的短暂与永恒,真正触摸到了诗人内心深处细腻而深沉的情感。
但在我记忆长河中,最熠熠生辉的,当属那篇作文的经历。时间太过久远,课本中那篇文章的标题已模糊不清,只隐约记得是一篇描绘北京变迁的佳作。文章运用白描手法,先勾勒出往昔北京的城市风貌,陈旧的街巷、人们朴素的衣着和略显拘谨的精神状态;而后笔锋一转,展现出城市当下的崭新面貌。郭老师布置了读后感作业,我思索良久,以《不道破一句》为题,写下了自己对文章的独特理解与赏析。我在文中阐述,这篇文章的精妙之处就在于 “不道破一句”,通篇未直白点明变化,可种种变迁却如暗线般贯穿始终,于细微处彰显时代的巨变,这便是文章的精髓与灵魂所在。
郭老师批改完作文后,难掩激动之情。他匆匆返回教室,直接用第二天一节语文课替换了下午的自习课。课堂上,他先是分享了自己对我那篇作文的深刻见解,言辞间满是对我的夸赞,那些褒奖之词,至今仍在我耳畔回响。随后,他又细细剖析原文,引用 “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来赞叹原作的高超写作技巧,在他的讲解下,我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达到了全新的深度,也学会了如何从字里行间探寻作者的深意。
遗憾的是,自高中毕业,步入大学,而后投身工作,生活的琐碎与忙碌如层层蛛网,将我紧紧束缚。我与郭老师就此断了联系,再未谋面。直至 2019 年初,我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与同学闲聊时,偶然问起郭老师的近况。同学的回答如同一记重锤,瞬间击垮了我的心理防线 —— 郭老师已然离世。那一刻,我呆立当场,喉咙仿若被堵住,千言万语哽在心头,唯有眼眶渐渐湿润,泪水在眼眶中打转。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郭老师,虽说我们师生相伴不过短短300 天,可您的每一次授课、每一句教诲,都如熠熠星辰,照亮了我高三那段紧张而充实的岁月,成为我人生道路上永不熄灭的航标。您永远是我心中的良师,是我人生旅程中不可或缺的引路人 。
(2025年4月5日初稿,2025年4月11日夜修改)
老温多面人生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原创诗歌】爱的征途 (2人喜欢)
- 【原创诗歌】月夜沉思 (1人喜欢)
- 【原创散文】黄河(作者:舒木) (1人喜欢)
- 【原创诗歌】春天的序曲(作者:舒木) (1人喜欢)
- 从MC68000到C语言——70后程序猿的青葱岁月(一)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