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血清β-羟丁酸测定:健康代谢的“侦察兵”
这是检验知识科普的第11篇原创
一、什么是血清β-羟丁酸?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P242:
Β-羟丁酸、乙酰乙酸和丙酮总称为酮体(此为检验学知识重要考点,大家有个基本了解就行)。其中β-羟丁酸约占78%。酮体来源于游离脂肪酸在肝脏的氧化代谢产物,当糖代谢发生障碍时,脂肪分解加速,不能充分氧化,就会产生大量中间产物酮体。
简单说,它就像是身体代谢状态的“信号旗”,能提示我们身体在能量供应环节是不是出了问题。
主要应用场景之一为糖尿病患者是否出现酮症酸中毒。
二、为什么要检测β-羟丁酸?
1、糖尿病患者的“警报器”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这项检测非常关键。要是糖尿病病情控制得不好,血糖大幅升高,同时胰岛素又不够用,身体就会大量分解脂肪来获取能量,这时候血清β- 羟丁酸的水平就会蹭蹭往上涨。通过监测它,就能及时察觉到患者有没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风险,这是糖尿病很严重的一种急性并发症,要是不及时处理,会对生命造成威胁。比如,根据《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 年版)》,在追踪观察糖尿病患者的过程中发现,血清β- 羟丁酸水平的变化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发展紧密相连,早点检测出来并干预,能大大降低患者的死亡风险。
2、排查其他代谢紊乱的“帮手”
除了糖尿病,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像长期饥饿或者酒精性酮症的时候,血清β- 羟丁酸也会升高。医生可以借助这个指标,排查这些不常见的代谢紊乱问题,为准确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线索。打个比方,那些长期节食减肥的人,身体代谢状态可能变得像处于饥饿之中,这时候检查血清β- 羟丁酸,就能帮我们知道身体代谢是不是已经不太正常了。
我们一般说“孤证不立”,任何一个检验项目无法检验“万病”,放之四海皆适用。均存在其特定的临床应用场景和局限性。
加上每一个人的个体差异性很大,比如我狂吃不胖,排除了基本的疾病外,可能就存在遗传因素。比方说我的“瘦素”分泌的多,我的基础代谢率比较高。
大家不喜欢听个体差异,从医学角度来说,确实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饮食、环境、心态、遗传等等综合成每一个不同的人。所以,才需要生化、免疫、分子、微生物、遗传、影像等等多学科多技术的辅助诊断,用以排除、诊断或鉴别诊断。
三、哪些人需要做这项检查?
1、糖尿病患者
尤其是病情控制不佳、血糖波动较大的糖尿病患者,定期检测血清β- 羟丁酸十分必要。根据《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 年版)》,当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缺陷,血糖难以被有效利用,身体会分解脂肪供能,导致血清 β- 羟丁酸水平升高。这可能预示着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发生,这是糖尿病的一种严重急性并发症,若不及时发现和治疗,会危及生命。中晚期糖尿病患者因病程长,出现代谢紊乱的风险更高,更需重视 β- 羟丁酸的测定。
2、疑似代谢紊乱人群
长期饥饿或节食者:长期处于饥饿状态,或进行过度节食减肥的人群,身体缺乏足够的葡萄糖供能,会启动脂肪分解机制,产生酮体,使血清β- 羟丁酸升高。比如食管癌、胃癌等导致无法正常进食的患者,以及长时间剧烈呕吐、腹泻,造成营养物质大量丢失、葡萄糖摄入不足的患者,都可能出现这种情况。通过检测β- 羟丁酸,能帮助判断身体代谢状态是否因营养缺乏而紊乱。
酒精性酮症患者:短时间内大量饮酒或长期酗酒的人,易出现酒精性酮症酸中毒,此时血清β- 羟丁酸水平会异常升高。这类患者除β- 羟丁酸偏高外,还常伴有呕吐、腹痛等症状,部分有胰腺炎病史,可能出现轻度高血糖。检测β- 羟丁酸有助于及时发现并诊断酒精性酮症酸中毒,指导后续治疗。
出现低血糖、酸中毒等症状者:急诊室中,若患者出现低血糖、酸中毒表现,或疑似酒精摄入,又或者存在不明原因的阴离子间隙增加,医生通常会考虑检测血清β- 羟丁酸。因为这些症状可能与体内酮体代谢异常有关,β- 羟丁酸作为酮体的主要成分,其水平变化能为诊断提供关键线索,辅助医生排查病因,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
3、儿科特定疾病排查人群
在儿科领域,对于怀疑存在先天性代谢缺陷疾病的患儿,血清β- 羟丁酸检测是鉴别诊断的重要一环。当患儿出现酮血症或酮尿症时,检测β- 羟丁酸能帮助医生判断患儿是否处于低酮或高酮状态(无论是否伴有低血糖),进而推测是否存在特定类型的代谢紊乱疾病,为早期诊断和干预先天性代谢缺陷疾病争取时间,改善患儿预后。
4、长期生酮饮食/节食者:排查过度酮症风险。
四、测β-羟丁酸需要注意什么?
静脉血即可,无其他特殊要求。
五、正常范围是多少?
<0.30mmol/L
(此数据基于《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不同实验室可能因检测方法略有差异)。
参考文献
[1] 《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 年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 (4):315 - 409.
[2]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高血糖危象诊断与治疗指南》[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2, 14(8): 769-774.
[3]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Standards of Care in Diabetes—2023"[J]. Diabetes Care, 2023, 46(Supplement_1): S83-S96.
[4] Laffel L. "Ketone bodies: a review of physiology, pathophysiology and application of monitoring to diabetes"[J]. Diabetes/Metabolism Research and Reviews, 1999, 15(6): 412-426.
(本文内容基于最新医学证据,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解读检测结果。)
如果这篇文章对你的朋友或家人有帮助,拜托分享给他们。
愿健康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