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高达GQUX的机设野兽论证硬科幻(严肃
这是新的高达动画GQUX里的扎古,由EVA设计师山下育人设计:

这是正统高达动画里的扎古,由高达系列设计师大河原邦男设计:

顺便再放一个新的高达主角机GQUX:

首先得说第一条是我不是高达粉丝,我是EVA粉丝,我更是山下育人的铁杆粉丝,山下育人老师搞的设计永远是对的。我在网上已经看过茫茫多茫茫多对新的高达GQUX里的机械设计破防的文章,大量的高达铁粉(or not)都在破防:做成这样算什么高达/扎古!原来的高达/扎古才像样,才是一个真实系机器人的模样,你看这厚重的装甲,机械感十足的关节,这才叫机械好不好!你看新的高达/扎古,这大腿上莫名其妙的球形,这裆部的喷口,这上粗下细的比例,哪哪都是莫名其妙,这还是高达/扎古么?这根本是EVA吧!高将不高,扎将不扎,痛心疾首啊!(左手捂住胸口
那么我们就来仔细分析一下这个新的扎古的设计,如果你跟我一样是一个科幻宅而且对机械设定的细节感兴趣的话,你会发现新的扎古的设计实际上是很合理的:各处关节都暴露出来,实际上是考虑到了在旋转时的干涉问题;大腿上的两个半球,很明显是储藏推进剂的储箱。而之所以放到那个位置,实际上是考虑到在太空作战中与姿态发动机距离最近(最明显的一个就是裆部的那个喷口),同时靠近机器人的重心,减少转动惯量,增强灵活性。小腿和脚那么细,是同样的考虑。
类似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个新主角机GQUX的设计同样是有很强的合理性的,比方说整个小腿实际上都是一台矢量发动机,然后使用一个简单的环形结构作为脚掌就包裹了发动机喷口,在承重的同时还不妨碍矢量喷口的动作,可以说是很出彩的设计,至少比之前河森正治设计的VF又有了进步。背后的两个发动机同样是参考了现有的F-135矢量喷口的转动机构。还有肘关节那个造型非常简洁的单边咬合转动关节,根本是现有的工业机械手的原样参考。可以说这个机体的每一处细节,你实际上都能找到某些现实的工业机械设计的参考。
但是高达粉们纷纷说:不行!我们不接受这样的设计!之前的高达/扎古才是合理的,顺眼的设计,我不接受一个站着看着像圆规,有着细细的小腿的扎古!扎古就应该粗壮,朴实,有着粗壮的下半身,屹立于大地之上!
那么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人类,有没有任何一种动物,是小腿比大腿更粗的?
答案当然是没有!这是最基本的生物学原理,任何需要运动的动物的末端肢体必然是最细的。因为生物的运动矢量是从肢体核心放射出来的。就算是大象,也是大腿比小腿更粗。将小腿和脚掌设计得粗壮,没有任何意义。现实里的机器狗和双足机器人,都是小腿干脆简化成了一根细细的杆子。所以元初的扎古(以及高达)的设计是不合理的,而山下育人的扎古才是合理的。但是巨大机器人动画火了这么多年,有这么多的设计,绝大部分的设计都是小腿比大腿粗。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美学如此。人类潜意识里认为,一个巨大的,立起来的东西应该是下半部分比上半部分更粗壮,不然就会觉得这东西重心不稳。但是在GQUX里山下育人说,让我们回归基本的科学原理,回归常识,回归逻辑,我们要做一个科学和工程学上合理的机器人,小腿比大腿细,因为生物就是这样的。然而在这个问题上,高达粉丝就跳出来了:不行!我们不能接受!这不好看,不符合我们对于巨大机器人的想象!
巨大机器人动画社群里有一个“巨大机器人恐怖谷”概念,也就是说,当你越想要把机器人做写实,做成现实武器应该有的样子,就会发现在这个体系里巨大机器人本身是毫无意义的。这实际上就是我们刚才所论述的GQUX高达/扎古机械设计推向极限的结果:如果我们处处要求这些机械设计符合物理工程规律,那么最后搞出来的必然会是一架战斗机或者坦克,而不是巨大机器人。而这就违背了我们一开始看巨大机器人的初衷:我们是出于美学的目的才会喜欢巨大机器人,而不是出于现实的目的。
这篇文章写作的目的,不是来嘲讽高达粉丝不懂机设。我的目的是想讨论一个更大的话题:从科幻作者的角度,所谓的“硬科幻”到底是什么东西?虽然我很久以前就写过文章认为所谓硬科幻的分类是无意义的,但是我想借着这个小话题把我这之后的延伸的思考归拢起来。关于这个话题,B站的@幸运的尤蒂莱南 发了一个很有趣的图:

他在这张图里表达出的观点,实际上跟前文里辩高达机设是一样的:巨大机器人需不需要符合现实;硬科幻需不需要完全(或者部分的)符合已知科学原理?如果回答是“需要,但是部分需要”,那么问题来了,哪一部分需要?需要到什么程度?90%?80%?20%?到什么程度,硬科幻变成了软科幻?是不是从一开始就不存在硬科幻?
说实话我也不知道,我自己也没办法像十年前一样给出一个板上钉钉的答案,我只能说i knew it when i see it. 因为这实际上是一个美学问题,而非科学问题;我们看科幻和看巨大机器人是一样的,主要是因为美学,而非科学。而科幻的美学,来自于惊异感(sense of wonder)。当然我很久之前就这么说了。但是呢,惊异感本身是真的需要科学来达成吗?答案恐怕是否定的。我读《诡秘之主》获得的惊异感,比近几年读的任何一本科幻小说都要强。我一直认为克系和后奇点实际上是同样的东西——都是你要去面对一些你不能理解的东西的故事。这就有点跑远了。
最近一段时间我恶补了福赛斯的间谍小说,他的写作风格实际上就很接近于科幻小说(或者说很多好的科幻小说很接近于它的风格):一种细致入微的,不厌其烦的对于每个技术细节的白描,在这种冷静细致的白描中读者本身就会获得很强的惊异感。他的小说印象深刻的也是这些地方,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人物或者情节。那么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我读福赛斯的小说,看到在《豺狼的日子》里主角如何找人制作假证就能获得很强的惊异感?
我的想法,这种惊异感来自于“我知道了一些我原来不知道的事情”,而这个“不知道的事情”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其实没有那么重要。翻译成我以往喜欢用的文绉绉的话,就是“人与未知的相遇”。这就跟刚才那个宾果图说的一样,这些trope(我很难给这个词找到一个翻译)是否真的合乎已知科学原理,重要吗?福赛斯的小说里找人制作假证的过程是否真实存在,这重要吗?很可能那套流程完全是他瞎编出来的。但是只要这套流程看着像是真的,那就没问题。
对,很重要的就是这个“看着”。如果这东西看上去一眼假,那它的神奇魔力就会瞬间消失。那么,这就又回到了唯心的范畴:每个人对于真假的判断是不同的。而作为作者而非读者,找到一种“让大多数人都觉得真”的公约数的写作,才是重要的。这就变成了作者要如何判断受众,以及他是否有能力选择受众的问题。
将科幻的细节写成“什么样的读者能够接受”的程度,是一个科幻作家的功力体现,也是他主动选择的结果。科幻小说的门槛就在这里。上文所举的福赛斯的例子就是如此:之所以推理或者间谍或者军事小说作为类型文学比科幻受众更多,就在于读者接受和理解其中的技术细节的难度要更低。当然也有一些科幻作家选择不说人话,故意使用大量的术语黑话,加入各种奇特的技术细节以获得他心目中最准确的科幻意义上的表达(我说的就是你,Peter Watts!),这也是一种写法。当然如果你没有Peter Watts级别的autism最好不要这么写,他那种无比精确技术细节茫茫多的描写不是一般人能学的。
那我在这里就不得不化身刘学家,对大刘的作品做一番分析——尽管我很不想这么做。大刘作为国内科幻的扛把子人物,他写的是硬科幻吗?比方说二向箔,降维打击,水滴,这些东西如果按照我们上面提到的标准,有任何一个点子是符合已知的科学原理的吗?是的,我知道中科院的李淼老师写过一本书专门解释三体里的科学原理,但是这更多是某种事后找补——如果我爆火了我看大概也会有人给我的小说写科学解释的。当然,我再复读一遍:点子科不科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家如何呈现这个点子,而这才是大刘的独门绝技:他非常擅长一个文学技巧,也就是比喻:他总是能够找到一个形象的,视觉化的比喻,将他的那些实际上很难视觉化的点子视觉化的表达出来。这种奇观视觉化的工夫才是他的独门绝技。他经常会以这样一个模式行文:一段具体的描述之后,接一个比喻,AAA发生了BBB,像XXX成为了YYY。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古筝行动之后被纳米刀切割了的审判日号冲向岸边被完全摧毁,他就用了一个比喻:像一叠被向前推开的扑克牌。就这样,一个原本极其怪异的,完全不存在于生活之中的奇观,他就视觉化的形容出来,让不熟悉科幻的读者也能够理解那是怎样一个场面。你如果文本的分析大刘的作品,会发现他所有的对于奇观的描写都遵循了这一原则。我相信这个时候会有些人说:meh,这有什么难的——相信我,作为一个作者,我完全知道这有多困难。
所以说,大刘小说里的那些点子也好,被过度解读的隐喻也好,乃至是人物也好,实际上都建立在他对于科幻奇观描写的最基本的文学功力上的。这种文学功力,将奇观视觉化的能力,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天赋。如果没有这个基础,上面的一切都不会存在。这个逻辑并不是说没有这种功力他的点子或者人物塑造就失去了价值,而是说没有这种功力他会成为一个小圈子内作家,在一帮非常有限的粉丝内部被推崇,永远没有扩大化和破圈的机会,于是乎那些对他的解读和过度解读将不会存在,这篇文章本身也不会存在了。
写到这里感觉已经写了的三千多字仿佛什么都没说。我这个时候在想:是否我读科幻的时间太长,以至于科幻作品的某些原则已经变成了我思维里不假思索的一个部分了?如果是这样这可能会有点危险:我认为不言自明不需要解释的东西,可能对很多读者来说需要很多解释。我唯一能确定的一点是,可能再多看科幻小说并不会对这个问题有所改善,我回头去读福赛斯,也正是想要揣摩这些东西,换一个视角。我正在写的下一本长篇,也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科幻——我也说不清楚它是什么风格。奇幻?科幻?新怪谈?以上皆是。总之,敬请脐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