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倒计时122——也说课件之用
周二备课组听课,《大自然的语言》。
这一课,你也没自制课件,将同事选好转发过来的一个,删删改改,预备试用一下。
发现听课老师也用了下载的课件,教学设计问题频出:有些割裂错置:比如明确单元目标、简介作者之后,突然倒回去复习说明文文体常识;有些脱离学情实际,浪费严重:比如文章层次划分,插入了关注“总起句过渡句首括句以及关键词”的所谓方法论——方法论不错,但颇有杀鸡用牛刀的举轻如重;比如课堂第一遍集体复读文本竟然只为寻找说明对象的“提问过轻”。
整节课容量不小,从单元教学到文题解析、从作者简介到文体知识回顾,从生字词到说明对象、说明内容和说明顺序,但全程无意趣,令人昏昏恹恹。虽然也有师生互动,但觉察不到真切的生成。
凭心而论,执教者是态度认真功底扎实的中年骨干,但课堂被琐碎繁冗的课件裹住手脚,困在了课件里。——教师,成了课件执行的工具人:没了简洁直入和主体灵动。
而你,后来在运用现成课件的时候,除了大删大改,个别华丽无用的PPT不明所以,也狠狠心删掉了。起始课后,后面的主体研读还是扭转为自己的提问方式做统领,才稍稍顺手一些。但前三段的读法,仍然因问答失于琐碎平易,学生的兴致疏忽间就蜘蛛坠网一样荡下去了。拼力以真知灼见救场,仍是词语含混,不尽确凿精洁。只有第三节课,你用了课件后端当堂检测的几道题目,倒是吸引了一波课堂注意力,训练严谨有效。
接下来的《大雁归来》,你紧锣密鼓的参透教材,浏览教参,确定目标,开始设计问题,动手自敲课件——基本上两三个问题就能解锁文本内容和独特情思,留了相当的时间给拓展——主打一个精当,可扎实基础,可丰盈深邃,可拓展视野。
所以,下载的课件,固然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储备,但通常繁琐芜杂、良莠参半,极大地掣肘了教学实践。另外,长期依赖课件,教师丧失了参悟教材、提炼目标、提出问题,自制答案、总结拓展的能力——象吸食鸦片一样的,日复一日,溃不成军,这才是隐形大患。
下载课件可不可用,关键是明确主体,以深刻的目标为导向,放出眼光,有机拿来——否则,就会出现“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水土不服,说白了,别人家的菜刀,你拿过来剁骨头,可能会崩到手!
还是要打造自己趁手的家伙什儿,才又可能成为一个好铁匠。
2025、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