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三月的大西北环线(下)甘肃篇
旅行是行走在另一种时间
无论是大巴车还是高铁,坐上交通工具就是一种前进的状态,但是我就是那个会盯着那些倒退风景的人,好像是只有时间一往无前,徒留慢半拍的我活在时间差里,不停回望过去。
气氛,有时不是感受于当时,而是渗露于久远的后日。
回到城市,恢复忙碌的日常生活后,我也许会把这黄沙,这雪山,湖泊都抛之脑后。但我想知道,在5年后、10年后,眼前的景象会在脑海里留下怎样的回响?我觉得一段体验要在某个人心里成熟,形成某种东西,应该是需要一些时间的。大西北的土地是只有岩石、冰雪和星星这几种无机物的高山世界。对浸泡在信息汪洋中的我来说,这个世界与习惯的生活是完全相反的。然而,正因为“什么都没有”,我才能在这里感觉到寂静的宇宙气息。信息少的地方,其实更蕴含着某种力量。因为这样的光景,能给我们机会张开想象的翅膀。
钢筋混凝土生不出血肉,格子间里生长的我没有想象过生活的其他可能。依稀想起那时候初入职场的我,看到从前西装革履的老板有一天突然背着大大的登山包出现在办公室,办理完他最后的离职手续,留给我的就是那样的一个身影,其实那时候的我望着他的背影,我并不理解他要去到哪里,我也不明白为什么这个场景我会突然浮现。人生的课题好像到了某个时间点就会自动解锁关卡,司空见惯的风景仿佛也变成了另一个世界。 就像此刻,记忆的回旋镖突然打中了10年后的我自己。哪怕未来还是一片模糊,但我唯一确定的是,我现在非得离开这里不可。
气氛,常是记忆的产物。
某种感觉会比具体的东西记忆更深。比如当我穿过嘉峪关城门的时候,双脚踩在被磨平棱角而闪烁着圆润的光的巨石路,凹陷下去的车辙印清晰可见,好像看见了那些刀光剑影的峥嵘岁月,真的是一种奇妙而不能寻求共鸣的感觉。而就是这种感觉,常常让我莫名湿润了眼眶,然而我也不知道这是什么原由。当我抚摸城墙时,掌心接触的不仅是砂岩的颗粒感,更是触摸到了层层叠叠的"曾在"——汉代戍卒甲胄的寒光、丝绸之路上驼铃震落的星辉、左宗棠栽柳时渗入砖缝的汗滴。
一边听着讲解当年明月夜,驻守边关的将军如何坐高台观赏戏曲,一边是“有烤肠,热咖啡……”的叫卖声。嘉峪关城门下,唯有深深浅浅的车辙痕迹印证千百年来这段金戈铁马的岁月。拐角处有一小小的草棚,写着“关照”,是古时候办理通关文牒的地方,穿过嘉峪关意味着踏出当时的边境,只是如今早已积满尘土消逝在历史长河。
无论如何,行至河西走廊 ,便再不能看山是山,看路是路了。
科技进步不等于人类进步。
我有时候想我是不是把古人想得过于落后了,其实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一点也不逊色于现在。不仅审美很绝,动手能力还超强,我甚至觉得人类其实不是在进化,反倒是在退化。我曾对人类的进步史坚信不疑。而此时此刻,我逐渐察觉到“进步”所包含的阴影,呆若木鸡,驻足不前。科技在进步,可不等于人类在进步。“歌德写道:人类将变得更加聪明、更加机灵,但是并不变得更好、更幸福和更强壮有力。我预见会有这样一天,上帝不再喜爱他的造物,他将不得不再一次毁掉这个世界,让一切从头开始。”他们之所以能创造出图腾柱、绘画、织物等具有高度艺术性的文化,十有八九是因为他们过着不需要为饥饿担心的富足生活。换言之,他们的生活是很宽裕的。在我看到六千年前的混凝土阶梯,还有精心设计的陶罐上的图案的时候,我突然这样觉得。也许人类的进化从来不是线性叙事,更像青铜器上的蟠螭纹,在螺旋中完成文明的代谢。
除了海洋,大西北集齐了所有地貌
阳关和玉门关:
阳关与玉门关均为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隘,位于今甘肃省敦煌市附近,是汉唐时期中原通往西域的门户,二者并称“两关”。
玉门关位于敦煌市西北约90公里处,地处疏勒河古道南岸,东临戈壁,西接罗布泊。
阳关位于敦煌市西南70公里处,南倚祁连山余脉,北邻库姆塔格沙漠。
此次的行程,我们只去了阳关。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击败匈奴后,汉武帝在河西走廊“列四郡,据两关”(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玉门关、阳关两关),阳关由此成为经略西域的战略支点。现如今漫漫黄沙之上,只余阳关烽燧、古道遗迹。


嘉峪关:
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 1372 年),因建在嘉峪山西麓而得名,比山海关早建九年,比玉门关晚近1500年,是明长城西端终点。现位于甘肃嘉峪关市西南,祁连山与黑山之间,至今保存完好,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清代林则徐《出嘉峪关感赋》“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这里地势险要,南依白雪皑皑的祁连山,北凭连绵起伏的黑山,两山之间,只有 30 华里,是河西走廊的最狭窄处,被称作 “河西第一隘口” 。

嘉峪关地区的海拔高度一般都在 1600 米以上,常年干旱少雨,年均降水量只能保持在 80 毫米左右,而蒸发量却是降水量的十几倍,对军民的驻屯和生存形成了极大威胁。然而,相对于西北高原的大环境,嘉峪关又是一个四周高中间低的小盆地,其水源主要来自祁连雪峰和冰川。祁连融水以地表径流和河谷潜流的形式汇聚于低处,嘉峪关就成了一个水源较为集中的地方。嘉峪关下有水,号称九眼泉。九是数目中的极限,在这里不代表数目,而是说有很多的泉眼。当冯胜的大军在这块土地上驻扎下来的时候,最先吸引他们的正是嘉峪山下的这处泉水,而嘉峪关地区几千年来的人类文明,所依赖的物质基础也是这些长流不断的清水。《秦边纪略》载:“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长城,长城筑而后可守也” 。

明征西大将军冯胜收复河西后,在此选址建关,经历了一百六十八年的时间,一座规模宏大的关城,矗立在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上。关城布局合理,建筑得法,适合战争防御需要。关城有三重城廓,多道防线,城内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并守之势,固若金汤,牢不可破。关西为古战场,关东有九眼泉湖,冬夏澄清,终年不竭。《丝路山水地图》的绘制完成于嘉峪关逐渐修筑落成的时期,上面写有211个明代地名。
两百年后,公元1842年的9月,一位被流放的清帝国高官辗转颠簸来到嘉峪关。这个人就是曾以钦差大臣身份被派往广东销毁鸦片、最终却成为战争失利替罪羊的林则徐。只有前朝留下的防御建筑,才能依稀让人想起过去金戈铁马的岁月,以及无数英雄征战西北的事迹。林则徐对眼前这位37岁的后辈“一见倾倒,诧为绝世奇才”。林则徐深信,左宗棠将会是自己未竟事业的继承者。于是,他将自己在西北地区的所思所想,连同在新疆整理的资料和绘制的地图,向左宗棠慷慨相赠。西定新疆,舍君莫属。沙俄趁阿古柏入侵北疆之机,出兵进占伊犁。作为中原通往新疆的主要通道,河西走廊与新疆的联系逐渐被切断。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穿行在河西走廊的人们便将左宗棠和部属所栽种的柳树叫作——“左公柳”。历经一百多年的岁月风霜,古老苍劲的左公柳至今仍存,绿柳浓荫依然造福于今日的河西百姓。 左宗棠的湘军仅仅用了三年时间,就收复了除被沙俄占领的伊犁地区外新疆的所有失地。他在写给家人的信中坦露心怀:“此时西事无可恃之人,我断无推卸之理,不得不一力承担。”不得不通过谈判签下《中俄伊犁条约》,将伊犁地区归还中方。他站在嘉峪关城楼上,豪情万丈地写下了“天下第一雄关”的牌匾。嘉峪关西城楼已毁于战火,左宗棠所书匾额也已经遗失。如今这块牌匾也是后人所书写。

鸣沙山和月牙泉
鸣沙山月牙泉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于敦煌城南 5 公里,沙泉共处,沙水共生,妙造天成,犹如戈壁沙漠中的一对孪生兄妹或恋人。古往今来,以 “沙漠奇观” 著称于世。鸣沙山以东是三危山,以南是黑石峰山,以西为戈壁和库姆塔格沙漠。携带沙质较多的西风和北风在这里受到山体的阻挡,使风中的沙粒沉降下来,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鸣沙山。最为神奇的是风力作用使鸣沙山 “经宿风吹,辙复如旧”,总是保持着一定的高度和不变的形态。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登上去又滑下来,但鸣沙山依旧巍然屹立,鸣沙之声仍然不绝于耳。


鸣沙山,最早见于东汉辛氏《三秦记》,称沙角山,又叫莫高山,俗称神沙山。它东起莫高窟,西至佛山下的党河口,东西绵延 40 公里,南北广布 20 公里,主峰海拔 1715 米,宛如两条沙臂张伸围护着鸣沙山麓的月牙泉。沙山底部为砾石结构,砾石之上出红、黄、绿、白、黑五色流沙泉为重峰叠嶂,山形弯环,山脊如刃,人马坠践,经宿复初。远看好似一条黄色昂然欲飞的巨龙,近看好像雄伟壮丽的古埃及金字塔,高空俯视它与月牙泉形成了神奇的太极八卦图,被称为中国最美的五大沙漠之一。天晴时,常常自鸣。若登此山,能看到五彩缤纷的火花,听到山与泉的和振共鸣,神秘莫解而又玩味无穷。其沙随足颓落,流沙如同一幅幅锦缎张挂沙坡,像金色群龙腾飞,轰鸣声随之而起,初如丝竹管弦,继若钟磬和鸣,犹如仙人奏乐,进而金鼓齐擂,轰鸣不绝于耳,令人动魄惊心。被誉为 “天地间的奇响,自然中美妙的乐章。” 五色沙粒中含有药用矿物质,赤足登山,可活血化瘀、治疗脚气,而且对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和腰腿疼痛等有奇效。民间传说五色神沙可逢凶化吉,带来好运。正所谓 “水有悬泉之神,山有鸣沙之异”。故清代被称为敦煌八景之一。

月牙泉,最早见于东汉辛氏《三秦记》,称沙井,又名药泉,俗称神泉。它东西长 228 米,南北宽 46 米,处于鸣沙山的怀抱之中,人称西王母的古瑶池。它水色蔚蓝,清澈如镜,宛如沙海中一颗晶莹闪光的翡翠,镶嵌在沙山深谷之中;它波微沙荡,龙影隐约,是出 “天马” 之地,被称为 “天下沙漠第一泉”。泉中盛产 “七星草”、“铁背鱼” 等珍贵的中药材,有长生不老之功效,汉代曾建有药王庙、菩萨殿、龙王宫、雷神台等建筑;泉水具有甘、甜、凉、软、轻、净、香等特点,又称 “八功德水”,盛传它是雷音寺前的一碗圣水、龙的眼泪、观世音菩萨紫金瓶中的一滴金水,可消病减痛,是蒸不干、沤不臭的 “神水”。泉南岸有月泉阁、听雷轩、墨池云、山得水趣等汉唐风格的古建筑群,是文人墨客吟诗作画,挥毫泼墨、游人观光休闲的好去处。月牙泉的奇异之处还在于四周被沙山环绕,五色流沙与泉水仅隔十米之距,但遇烈风而泉不被流沙掩埋,虽处千古戈壁而不干涸。正所谓 “瀚海明月共潮生,万沙山中一明珠”。故清代被称为敦煌八景之一。
那天的鸣沙山极冷,风大,攀着沙梯向上才能眺望到月牙泉的全貌。如果是个好天气,或许有好心情在沙漠中撒泼打滚了,不过无论如何我也享受登高望远的感觉。
张掖七彩丹霞:
在河西走廊的腹地,祁连山北麓的苍茫戈壁中,藏着一片被时光雕琢的奇幻之境——张掖七彩丹霞。这里是大自然以铁、锰、钙为颜料,以地壳为画布,历经亿年挥洒而成的“地质画廊”,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之一。其斑斓的色彩、诡谲的形态与恢宏的气势,堪称地球演化的活态教科书。

- 大扇贝
这片形似海洋生物的单斜山,是地壳运动的绝佳标本。本处的泥岩、砂质泥岩形成于距今约 1.37 亿年前 - 0.96 亿年前的湖泊中,其后受到距今 0.80 亿年前挤压作用的影响,原来水平状的岩层变为朝东北方向倾斜。3600 万年以来的抬升和剥蚀作用使这些地层露出地表,后受长期的风化切割,被改造成一面陡、一面缓的山丘,地质学上将这种地貌称为单斜山或单面山。该处单斜山缓坡面上的彩色岩层犹如扇贝花纹,被当地人称为大扇贝。

- 神龟问天
浑圆的彩丘顶部,坚硬的褐色砂岩如龟甲隆起,风化雕刻出“群龟昂首向天”的奇景。这些“神龟”实为差异侵蚀的杰作——松软的彩色泥岩逐渐剥离,留下抗蚀的砂岩骨架,成为大地之上的永恒雕塑。

- 七彩飞霞
这是一片典型的单斜山地质层,形成至今约有 6000 万年,主要由薄层状泥岩、砂质岩及页岩组成,红、黄、紫、绿、白、灰等色彩层次分明,气势恢宏,正如 “女娲补天遗彩石,织娘浣纱添彩衣;谁持彩练当空舞,金乌晨昏来添趣”。
旅行中遇到的司机师傅,也是了解一座城市的触角


西北人的耿直
敦煌打了几次出租车,碰到女司机的概率还挺高的,但不论性别都是挺耿直的类型。通常出门都很爱和司机师傅唠唠嗑,问问天气,问问吃的喝的买的。不过自然也会防着点上当受骗,毕竟从前刚开始旅行的时候被司机拉到饭店,被宰客还乐呵呵谢谢人家。现在自然是多了个心眼,只不过这里的司机会推荐,但是很佛,也记不清店名。你愿意聊,他们也乐得吐槽说,天天宣扬莫高窟有一天会消失,你们就源源不断飞过来看。
敦煌看了乐动敦煌的表演,XY找了代理买了票,代理开着一辆没有门把手的破车,坐上去真担心他半路抛锚了。然后跟我们大道苦水,身兼数职,又是剧场的导演,又是开高档的旅拍公司,偶尔赚点外快代理门票。我倒是信他旺季能赚很多,这世界上赚钱的总是逃不开倒买倒卖。
不过印象最深的还是遇到的两位兰州的司机师傅,特耿直又很热心。第一位是从火车站打车去酒店的路上,一口浓重的西北口音,靠着半听半猜沟通了一路,很是热心地给我们介绍兰州的人口,旅游现状啊,中山铁桥啊旺季的时候人流是如何壮观云云。一听说我们是从SH来的,就说起来大城市的先进,说起了80年代他的表弟在SH打印相片是可以立刻就拿到的,根本不需要等。朴实无华的例子,我真的信。
第二位是从酒店我们去机场的司机师傅,因为航班延误,一开始我们联系师傅要晚一点送机,没多久我们又成功改签了机票,又联系师傅说要他提前来送机。真是怪不好意思的,司机师傅电话那头说,啊呀,美女啊你一下五点一下三点,我飞也飞不过来啊。得亏啊是师傅人很好,玩笑似的抱怨,还是准点给我们送到了机场。看到师傅准时到接送点的时候,一开车门,我们都笑了。一路上,他还跟你大聊特聊他还没结婚的96年的儿子,喊儿子回老家就是为了给他找女朋友。果然天下的父母都一样,催婚催娃,还指望着抱孙子退休颐养天年含饴弄孙。自己不退休,就还能开着出租车利用“职务之便”替自己物色儿媳妇,操碎了老父亲的心。真真是很有意思的西北人啊。
- 此次环线路线:
西宁-青海湖(冰封期)-青海茶卡盐湖(天空之境)-大柴旦翡翠湖(穿越柴达木盆地无人区)-阳关-敦煌(莫高窟,鸣沙山)-嘉峪关-张掖七彩丹霞-(武威)-兰州(白塔寺公园-甘肃省博物馆-敦煌艺术馆)
- 丝绸之路枢纽:
西汉时期路线:长安/洛阳→河西走廊→敦煌→分南北两道 南道:敦煌→楼兰→于阗→葱岭→大月氏→地中海 北道:敦煌→车师→龟兹→疏勒→波斯

大西北之行,虽然行车时间长,天公略不作美,但是这些都是客观因素,真正遗憾在于同行者不同频,少了很多的乐趣,而我能做仅仅只是记录下此刻所能记起的点滴和相机拍下的某个瞬间罢了。
之东南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敦煌-雪落千佛 (1人喜欢)
- 三月的大西北环线(上)
- 这大概是我变得沉默的原因吧 (278人喜欢)
- 京都梅雨纪行:穿梭于虚实的迷梦之途(2)
- 京都梅雨纪行:穿梭于虚实的迷梦之途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